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大埔县三河镇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产业发展加速度 民生幸福升温度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7-03 11:49:13  浏览:-
字号:

三河镇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以大埔电厂、博富能、蔚鸿信、五虎山制药等“四上”企业为主的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河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三河镇依托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的圩镇客厅。


三河镇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生态建设。


  走进大埔县三河镇三河社区八一路,沥青路面平坦整洁,两旁绿树成荫,商铺门面整齐划一,古色古香的建筑焕发勃勃生机。自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以来,三河镇以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重点工程为抓手,下足“绣花功夫”,在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基层治理等方面多点发力,实现镇域经济与乡村风貌全面蝶变。

  产业筑基 激发镇域经济新动能

  位于三河镇的博睿能磷酸铁锂储能项目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我们选择落户三河镇,不仅是看中了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更被当地政府的热情和高效服务所打动。”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数亿元,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像博睿能磷酸铁锂储能项目这样的“打粮食”项目,三河镇近年来先后招引了多个,新培育5家“四上”企业。

  三河镇近年来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建立“一对一”服务企业制度,切实以“店小二”的姿态服务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博睿能磷酸铁锂储能、大埔峡能、嘉远新材料等一批“打粮食”项目纷纷落户三河镇,大埔电厂、博富能、蔚鸿信、五虎山制药等“四上”企业也乘着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得到快速发展。2024年,全镇“四上”企业及拟培育“四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8.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7.2亿元,为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乡村产业发展上,三河镇探索出多元发展路径。通过“产业村长”联农带农模式,稳固1.2万亩蜜柚产业优势,并积极培育松茸菇种植等新产业,带动192名群众月均增收超1000元。同时,创新成立强村公司,构建“光伏公司+强村公司+群众参与”合作模式,打造千亩指天椒种植基地,亩产值可达7200元。五丰村、旧寨村办灵芝种植厂,汇城松茸菇采摘基地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助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30万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华润希望乡村项目的落地,为三河镇红色文旅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当地充分整合五丰梅潭河碧道、红船浮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农文旅资源,打造特色文旅路线。2024年,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明代古城墙等为主的三河镇文旅产业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成功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环境焕新 书写宜居乡村新篇章

  “以前这里的电线像蜘蛛网,下雨天走路都提心吊胆的。”说起“三线”整治前后的变化,在三河社区八一路住了20多年的张女士感触颇深,“现在不仅线路整齐了,连墙面都画上了漂亮的墙绘,住着舒心多了”。

  在“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中,三河镇创新采用“四网融合”模式推进“三线”整治,成为梅州市首批典型镇中唯一在省通信管理局实地核查中获评“优秀”的乡镇。

  沿着韩江源漫步,1.2公里长的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明代古城墙与亲水平台相映成景,文体广场、口袋公园等公共空间为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依托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游客服务中心打造的三河镇圩镇客厅,集景点VR展示、特产推介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展示地方风情的重要窗口。

  “我们坚持‘带图审批、按图验收’,完成682栋房屋外立面改造,既保留客家建筑特色,又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三河镇党委副书记赵运标介绍说,围绕“修好路、多种树、强清拆、管风貌”的思路,三河镇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绿美生态建设,目前共完成5.5公里道路“白改黑”,打造了美丽入口通道和八一路示范主街。2024年以来,全镇共筹集资金120多万元,种植乔木2.5万多株,建成13个主题林、6个口袋公园和42户“美丽庭院”。聚焦“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该镇顺利完成两所学校运动场标准化建设,“长者饭堂”与综合商超持续稳定运营,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即将投入使用。随着一系列民生项目落地见效,三河镇圩镇综合承载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与此同时,三河镇依托红色资源,创新“一心、三红、三创”基层治理模式,组建红色讲解员、调解员队伍,深入一线服务群众、化解矛盾。“榕树下议事”制度搭建起开放式议事平台,社情民意“二维码”直通车畅通群众意见表达渠道,全镇无信访村、无诉讼村创建率超80%。

  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从文旅繁荣到治理有效,当前,三河镇正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奋力书写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答卷。如今的三河镇,既有产业发展的“速度”,也有民生幸福的“温度”,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铺展。(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罗文燕 刘文烽  摄影记者 连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