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用全惠企政策。(梅县区科工商务局供图)
梅县区举办中国传统村落非遗技艺培训活动。(林玉莹 摄)
专家和柚农在梅县区桃尧镇交流金柚种植管理经验。(吴丽伶 摄)
“夏季我们也要注意管理好柚果,在7月、8月、9月这三个月主要以施钾肥和动物性蛋白、豆麸等优质有机肥为主,提高柚子的品质和风味。”梅县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钟永辉在柚园围绕金柚夏季管理措施与柚农交流,分析当前柚果管理的关键,为提高柚果品质“传经授道”。
作为梅县区人才下乡“六送活动”中“送技下乡”的代表之一,钟永辉的身影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成为梅县区发挥人才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如何让人才真正“沉下去”服务到乡村振兴最前线?近年来,梅县区以“启航计划”为牵引,创新打出人才下乡“六送活动”组合拳——“送智下乡”解难题、“送策下乡”指方向、“送技下乡”强产业、“送教下乡”育未来、“送医下乡”护健康、“送文化下乡”润心田,着力推动各领域人才下沉基层一线,为梅县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典型区镇村、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智”“策”齐下乡 增智又添力
近年来,梅县区紧抓广州市荔湾区对口帮扶机遇,积极借智借力,推动山海联动发展、苏区融湾合作共赢。今年5月,荔湾区派驻梅县区松源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驻松源镇工作队”)联合后方组团单位荔湾区金花街道、岭南街道、彩虹街道、中南街道到松源镇“送智”“送策”,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助农、消费帮扶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以“组团式”帮扶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引擎,为松源镇建设发展注入新动能。
针对松源镇特色农产品种类丰富但销售渠道不宽的问题,驻松源镇工作队表示将深化农产品产销平台建设,依托荔湾区消费市场优势,积极发动工会、企业、经济联社等力量,推广“采购方-合作社-农户”消费帮扶新模式,助力松源镇特色农产品“出山入湾”,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松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抓荔湾区对口帮扶机遇,积极借智借势借力,推动双方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拓展,全力推进典型镇村建设。
这是梅县区开展“送智下乡”和“送策下乡”活动的一个生动实践。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梅县区建立了“百千万工程”专家智库,定期组织专家人才开展实地调研、现场授课、座谈交流等活动;在全省率先聘任“百千万工程”典型区规划建设总师,借助专业团队智慧力量,优化提升区、镇、村规划建设水平;结合“千干联千户”活动,建立“1+1+N”走村入户工作机制,带动形成百千万群众建设“百千万工程”的良好氛围;落实青年下乡返乡兴乡助力“百千万工程”三年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聚焦产业发展,梅县区建立了区领导挂钩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成立了党员“四上”企业招引培育服务队,提供精准服务,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驻企体验服务,加强各项惠企政策宣传,切实为企业做实事、解难题、办好事。“驻企服务期间,我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梳理了我市人才、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惠企政策,注重从行业规范、政策法规、业务办理等角度为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享受政策利好、提升管理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梅县区驻企体验服务员李娟说,未来将继续总结经验,深化驻企服务模式。
“我们还谋划开展了‘雁归兴梅’回乡联村七项行动,组织梅县籍区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职工和市、区‘两代表一委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返回籍贯所在地,帮助镇村解决产业振兴、返乡创业等问题。”梅县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教”“医”沉一线 共享好资源
“阿伯,最近血压怎么样,身体有没有哪里不舒服?”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以下简称“粤东医院”)、白渡镇卫生院在白渡镇嵩溪村卫生站开展“紧密医疗惠民生·医联同心同聚力”大型义诊活动,来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疼痛科等的10位专家现场为村民提供专业诊疗服务。“没想到在村里就可以找三甲医院的专家看诊,很方便!医生还给我做了免费检查,指导我怎么吃药调理。”嵩溪村村民吴先生点赞道。
“我们紧扣《梅县区人才下乡‘六送活动’支持‘百千万工程’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送医下乡’活动。截至今年6月,已举办活动70场,推动62名医生下沉基层一线,服务群众超1万名。”梅县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区还依托辖区内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微诊所”和“健康小屋”,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医疗服务和免费体检、义诊等,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梅县区不断加快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医联体内医务人员合理有序流动,重点下沉到镇村级医疗卫生机构,2025年区级医疗机构共派出10名医生定期驻点乡镇卫生院。同时选派粤东医院40名优秀医师输送至基层,通过专家每月定期坐诊,开展业务查房、病例讨论、理论授课和手术演示等活动,持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和公共卫生等综合服务能力水平。
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镇村的同时,梅县区同步发力,大力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按照“强校带弱校、城市带乡村”的原则,推动城区7所中学和5所小学分别挂钩帮扶7个片区的乡镇中学和5个片区的乡镇小学,2024年共开展城乡教研帮扶活动36场次、分片区教研活动106场次、名师送课121节,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梅县区还依托3个省级教研基地平台,组织基地项目负责人及其教研团队深入农村薄弱学校、小规模学校开展主题教研活动,精准帮助乡镇学校提升教研水平,带动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大力推动“双百行动”,积极对接广州体育学院和嘉应学院,在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教师培训、送教支教、资源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交流,助力梅县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技”“文”进基层 焕发新活力
“金柚种植管理周期长,管理要点繁多,每个阶段都有需要注意的,只有从源头上把控好金柚品质,柚农才能增收致富。”钟永辉说。得益于人才下乡“六送活动”,梅县区越来越多农业科技特派员奔走在田间地头,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助力镇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今年以来,梅县区已推动各个科研院所专家团队结对帮扶17个乡镇,选派5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下沉乡村一线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助推肉牛养殖、金柚种植、水产品养殖、茶叶生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高质量发展。
在“送技下乡”活动中,梅县区还充分发挥区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桥梁纽带和服务作用,组织发动专家人才下沉基层开展农业技能、电商技术和生产经营等培训,传帮带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农业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建立“金融村官”机制,打造“银行党组织+基层党支部+‘金融村官’”服务新矩阵,引导金融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向镇村流动,带动金融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成立“绿美人才服务团”助力乡村绿化技术指导组,组织专家人才下沉镇村一线开展乡村绿化技能培训。
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5年梅县区中小学生文艺汇演中,来自白渡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凭借精彩的葫芦丝演奏荣获三等奖。从葫芦丝演奏“零基础”到登上舞台荣获奖项,这份成绩固然离不开孩子们的努力汗水,也得益于驻白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悉心教导。从解决葫芦丝及教材等培训用具,到讲解基础乐理知识,再到手把手指导学生吹奏技巧,驻白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丰富了乡村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活力。
“送文化下乡”活动是梅县区人才下乡“六送活动”的其中之一。近年来,梅县区积极组织文艺人才进农村、进校园、进景区、进军营、进企业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和客家山歌、竹板歌、梅县提线木偶戏进校园授课活动;深入挖掘“五老”资源,定期到机关、企业、村(社区)、学校等开展“五老讲党史”“道德讲堂”等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建立“银发智库+志愿服务”模式,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和宣传宣讲活动,为基层治理贡献“银发”力量。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将紧扣‘启航计划’,继续深入开展人才下乡‘六送活动’,推动科技、教育、医疗、文化等各类人才力量不断往乡村靠拢、向基层下沉。”梅县区委组织部人才管理室主任侯丹飞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才聚梅州大行动”,聚焦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深耕人才发展“沃土”,为梅县区推进“百千万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吴碧芬 冯森达 王雅 通讯员 何诗凯 萧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