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在开展“周二上门去”行动期间,帮助群众更换电灯泡。(罗岗镇政府供图)
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访民情、集民意、解民忧、办实事。(新圩镇政府供图)
兴宁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响应“周二上门去”行动,解决兴宁城区与工业园区公共交通衔接不畅问题。(兴宁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周二上门去”行动让党员干部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新圩镇政府供图)
今年4月以来,兴宁市坚持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方法,落实梅州市“围屋家访”工作要求,聚焦数字赋能背景下干群沟通少的痛点,创新实施“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行动。自行动开展以来,兴宁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纷纷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通过访民情、集民意、解民忧、办实事“四步工作法”,推动资源、力量、服务“三下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打造了基层善治的“兴宁实践”。
坚持党建引领体系赋能
构建五层联动责任新格局
“最近雨水比较多,玉米的长势如何?如果有什么困难,要及时联系我们”“最近新骗术层出不穷,接到可疑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有问题可以随时找我们咨询”“上次您反映村文化广场的灯太暗,现在已经更换好路灯,可以放心出行了”……
每到周二,干部与群众诸如此类的对话,在兴宁市城乡各处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上演。今年4月,兴宁市委办公室印发《兴宁市深入践行“四下基层” 开展“周二上门去”联系服务群众行动工作方案》,提出建立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实现从“等事来”向“上门去”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转变。
为推动“周二上门去”行动深入开展,兴宁市以领导带头破难、网络覆盖末梢、服务主动转型为路径,构建起“市、镇、村、党员、机关”五层联动责任体系,即市领导每月下访、镇街干部每周走访、村(社区)干部每季遍访、党员随时探访、机关干部常规踏访,以此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米”。
自行动开展以来,兴宁通过市领导带头开展“周二上门去”公开接访、上门走访、带案下访,推动化解重点案件15宗,另有47宗取得实质性突破。兴宁市还创新推行“领导接访+志愿者疏导”模式,引入社工、退休干部等志愿者作为“润滑剂”“传声筒”,将志愿者服务嵌入矛盾调解全流程,有效解决群众诉求177个。
此外,兴宁市还积极建强社会观察队伍,通过发展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格员等为社会工作观察员,发挥其提前预防作用,依托其流动性建立“观察报事-网格派单-干部处置”响应链,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发现、从碎片解决向系统治理转变。在各方努力下,今年4月以来,兴宁全市共收集群众诉求2463条,解决民生问题2185件。
畅通党声民声双向奔赴
构建民呼我应响应新矩阵
“我长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老伴又腿脚不好,收入又不稳定,想给老伴申请残疾人证,有啥帮扶政策”“为啥今年医疗保险又涨了,有没有个说法”“我们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在汛期雨水大的时候,排水沟容易涨水,村里能不能安排清理淤泥”……
在近期的一个周二夜晚,径南镇珊田村小广场上围坐着一群人。镇村干部深夜造访,与村民唠嗑,他们或进行政策宣讲,或处理邻里纠纷,又或是聆听村民烦恼。“我们考虑到群众白天务工忙、晚上在家比较有空闲的实际,发动镇驻村干部90多人结合各自工作安排开展走访群众活动。”径南镇相关负责人说,夜访能确保入户工作不扑空,早出晚归的村民也更愿意倾吐心声、反映问题。在夜访过程中,对村民提出的诉求,镇村干部能当场解决的立即答复解决,暂时无法解决的则进行细致解释并用“民情日记本”记录备案。
如今,兴宁市构建了“线下问需、线上提效、转化落地”全链条响应矩阵,让群众声音成为治理源头活水。特别是兴宁市开展“建言兴宁大家讲”活动以来,共收集群众诉求312条、民生“金点子”1705条。此外,兴宁市还建立急事快办、特事代办、难事联办、实事常办分级响应机制,对群众疾病求助、安全隐患等突发问题实行30分钟响应、24小时办结机制,高效处置群众紧急诉求600余件。由党员干部、快递小哥等组成的“红色代办服务队”,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代办帮办服务超1000次。兴宁市还推动1722个“微项目”“微心愿”落地,惠及群众2万余人。
让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
构建“全链条”治理新体系
日前,在新圩镇某村村委会,村民翁某以转账形式一次性赔偿廖某,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这是兴宁市在开展“周二上门去”行动中,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融入走访工作,推动力量、资源、服务下沉,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的典型事例之一。
翁某与廖某是邻居,双方原本并无积怨却因小事引发冲突。事后,翁某虽多次表示愿意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和解意愿强烈,但双方对赔偿金额分歧较大,始终无法达成一致。“看似‘小案’,但矛盾若不及时化解,会给邻里关系埋下长久的隐患。”为有效化解翁某、廖某之间的纠纷,彻底消除隔阂,兴宁市人民检察院调解人员结合“周二上门去”行动,联合当地镇村、综治办、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经过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和情绪疏导,翁某、廖某终于放下芥蒂,各让一步,达成和解共识,握手言和。
“我们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创新‘主动排查+分级预警+多元化解’模式,整合政法、司法、信访等部门力量到田间地头听取群众意见,组建‘和事佬’调解队,化解征地补偿、邻里纠纷等矛盾,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兴宁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展“周二上门去”行动以来,兴宁市努力构建了“预防-调解-化解”全链条治理体系,通过市、镇(街)领导积极接访,党员干部深入走访,多层面收集矛盾纠纷、高效推动化解,实现了矛盾纠纷“早发现、快解决、少反复”。
聚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构建政企联动发展新机制
日前,连接兴宁市工业园区与兴宁南站高铁枢纽的客运专线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客运专线起点精准对接工业园区核心区域,终点无缝衔接兴宁南站高铁枢纽,并沿途科学设置人民医院、兴一广场等关键站点,有效解决了园区企业员工通勤“老大难”问题,极大提升了通勤便捷度和舒适度。
这是兴宁市交通运输部门积极响应“周二上门去”行动、服务“制造业当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兴宁市交通运输局在“周二上门去”行动中走访服务园区企业和参加政企座谈会时了解到,随着兴宁市工业园区规模持续扩大,入驻企业数量激增、就业人口快速增长,兴宁城区与工业园区的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问题也日益凸显。经过高效推进,连接兴宁市工业园区与兴宁南站高铁枢纽的客运专线顺利开通,显著降低了园区企业员工的通勤时间和经济成本,提升了企业吸引和稳定人才的能力,改善了商务往来和物流配套的便捷性,有力提升了园区整体营商环境和竞争力。
自开展“周二上门去”行动以来,兴宁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企业需求作为“第一着力点”,将“周二上门去”行动联系服务范围延伸至企业。兴宁市通过组建惠企服务小分队,目前已开展政策解读90余次,覆盖200余家企业。建立“问题征集-交办-反馈”闭环,已拜访企业387家,解决用工、用地等诉求20余条。此外还通过举办政企面对面、银企对接会,促成合作意向6项、融资1.8亿元,并将企业建议纳入发展规划,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记者 陈思杰 特约记者 钟思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