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梅县区扎实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精耕综治沃土 筑牢平安基石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9-02 09:41:14  浏览:-
字号:

  遇到邻里纠纷、打工欠薪、合同纠纷、法律问题等“烦心事”怎么办?到综治中心,这里倾听民声、解决民忧、回应民盼,“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近年来,梅县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四个强化”把区、镇两级综治中心打造成“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让群众“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就能高效解决问题,实现了“百姓呼声有人应,合理诉求有人办”,织就了一张实实在在的“幸福平安网”。

  强化资源整合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没想到现在不用花钱请人打官司,到综治中心就能把赔偿问题彻底解决!”松口镇一村民由衷感慨道。原来,去年,松口镇某村3名村民代表到梅县区松口法庭起诉当地水电站,认为水电站封闭该村沿路护栏缺口,致使暴雨漫灌,20多户村民损失严重,要求赔偿。

  松口法庭第一时间联系松口镇综治中心并发出法律风险提示。随后,松口镇综治中心启动“预警-响应-联动”机制,与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及水电站代表组成联合调查组,实地勘察漫灌痕迹、缺口位置等争议关键,并邀请第三方保险公司独立评估、逐户定损,提出合理补偿方案,最终促成水电站和村民达成调解协议。

  这是梅县区积极探索“法院+综治中心”基层治理新模式,大幅提高纠纷解决效率的生动实践。为努力实现让群众“少跑腿”,梅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梅县区综治中心”)充分利用政法单位办公地点较为集中的优势,统筹整合区法院的诉讼服务、区检察院的12309检察服务、区司法局的行政复议等专业资源,让多家单位进驻梅县区综治中心协同办公。

  “梅县区综治中心还汇集了14个重点职能部门和群团组织的精干力量,选派调解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以‘常驻+轮驻’的方式进驻梅县区综治中心。”梅县区委政法委副书记李晓珊介绍道,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扭转了以往矛盾纠纷化解中各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实现了向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转变,也让纠纷解决从单纯的“解决得了”迈向高质量的“解决得好”。

  依托区、镇两级综治中心,梅县区法院通过“庭、站、点”机制参与解纷233件,联合镇村化解矛盾255件次;梅县区检察院联合相关部门合力调处矛盾7次,形成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梅县区公安分局通过建立健全“下发警情-核查评估-化解稳控-闭环反馈”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梅县区司法局全面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933人次,累计培训调解员1500人次。

  为了让梅县区综治中心真正成为落实平安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接下来,梅县区将严格对标上级要求,持续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打造“有牌子、有场所、有力量、有机制、有效果”的“五有”综治中心升级版,让综治中心成为守护平安、服务群众的“解忧驿站”。

  强化机制建设 提升“一体化”实战水平

  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靠的是制度的科学建构和机制的顺畅运行。为此,梅县区制定了《梅县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制度汇编(试行)》,对阵地建设、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规范,对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梅县区“公安+综治”“法院+综治”“检察+综治”“司法+综治”“信访+综治”等协作联动工作机制作出明确要求。

  接到群众诉求后,梅县区综治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分流处理:对于能现场调解的,安排相关入驻部门及工作人员先行开展调解;对于应由下级调解的,交由属地镇(高管会、办事处)调解或安排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分管领导到镇(高管会、办事处)综治中心调解……聚焦矛盾化解的全链条,梅县区综治中心建立了标准规范、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如同一条高效的“调解流水线”。

  “一般性纠纷由专业调解员或对口部门快速上手,力求一次调解成功;遇到涉及多部门、情况复杂的事件,梅县区综治中心会立刻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相关部门、镇(街)进行联合办理,组织专家调解员进行多元调处。”梅县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道,对于110非警务类警情,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会进行精准派单,由镇、村分级分类解决问题,确保每一起群众诉求都能得到妥善处置。

  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梅县区成功化解一批历史积案和重大矛盾纠纷,比如有一起家庭婚姻纠纷,就是由区、镇两级综治中心联合公安、妇联、司法、民政等多部门共同化解的。通过“情感疏导+法律介入+部门联动”的模式,调解员进行多轮耐心调解和情感疏导,化解了夫妻之间的尖锐矛盾,引导双方理性签署离婚协议,避免了双方矛盾再次升级。

  目前,梅县区有1个区级综治中心、19个镇(街)综治中心,全部综治中心均已挂牌成立并实体化运行。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正逐渐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定心丸”,因为群众遇到烦心事、揪心事,不用东奔西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就能高效解决问题。

  强化风险防控 深化“一网式”排查治理

  做好平安建设,防患于未然是关键。梅县区综治中心依托覆盖全区的“全科网格”和1448名活跃在基层的网格员,构建起严密的“风险雷达网”,对重点区域、行业、人群常态化开展排查、治理和宣传,把平安防线筑得更牢。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梅县区综治中心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安置帮教对象、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严格落实分级分类管控措施,网格员定期上门走访,动态掌握情况。对于群众重复反映或部门、镇(街)多次移送的重点事项和相关人员,梅县区综治中心秉持着“早发现早预警”的原则,启动风险预警研判机制,召集相关方深入分析,及时发出“风险提示函”,明确责任,提前介入,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

  丙村镇红光村坝尾安置区无门牌号、城东镇石下市场设施不够完善、松口镇圳头村群众因为果园地界问题发生矛盾纠纷……开展“围屋家访”活动以来,梅县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深入走访群众,或在田间地头或围坐在饭桌旁,倾听群众心声、收集群众诉求、解决“急难愁盼”,用实际行动回应群众关切,不断织密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网。

  对于“围屋家访”中收集到的诉求和排查到的矛盾,一般矛盾由镇级综治中心先行调解解决;重大矛盾由镇及时将事项上报区级“围屋家访”工作协调机制,经研判分析后组成工作专班介入处理、跟踪督办。“常见的诉求有邻里纠纷、家庭纠纷,也有对完善生产生活相关基础设施的诉求,如路灯安装等,对于任何渠道接收到的群众诉求,区、镇两级综治中心都会第一时间确认和分析,积极对接有关部门,组织相关工作人员上门入户,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梅县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说。

  今年以来,梅县区通过“围屋家访”已走访群众5779人次,登记诉求1331个,成功解决诉求906个。“围屋家访”用脚步丈量民情,通过实地走访、近距离倾听,成为预防矛盾、化解矛盾的“前沿哨所”,强化风险隐患源头治理。

  强化统筹协调 形成“一盘棋”化解合力

  松源镇德某与王某本是同宗梓叔,却因两家之间的围墙排水问题积怨多年。去年,王某饮酒后再次因围墙排水一事与德某发生肢体冲突,并非法侵入德某的住宅,造成德某轻微伤。事发后,经街坊邻里说情,双方仍就赔偿事宜迟迟未达成一致。双方报了警,也去了村委会和司法所,可两家人就像被“死扣”锁住,尽管进行了多次调解,但谁也不肯让步。

  松源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了解案件前因后果后,迅速启动了“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并充分运用“三步三调”解纷工作法。于是,在今年3月,松源镇综治中心联合区检察院和镇派出所、司法所、城建办以及村委会等组成调解组,再次组织当事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在调解组“情理法”的组合拳之下,双方达成了一致,并签署了谅解书。

  这场持续半年多的纠纷调解能够握手和解,正是松源镇在深化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背景下,创新运用“三步三调”解纷工作法的生动实践。据介绍,“三步三调”解纷工作法即“村规家训调、‘五老议事’调、综治中心调”,将传统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村民自治的实践智慧与现代治理方式有机融合,实现“情通、理顺、法明”的闭环调解链,为矛盾纠纷的系统性化解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综治中心是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重要工作平台,梅县区将区、镇两级综治中心作为“智慧大脑”和“指挥枢纽”,以综治中心为圆心,联动“政法部门+N”力量,形成全区上下协同、高效运转的一盘棋工作格局。群众来访或网格员上报的矛盾纠纷信息,第一时间在区、镇综治中心汇集、分析、研判,根据研判结果迅速“派单”,组织区、镇、村及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多元调解,整个过程同步录入“粤平安”云平台,实现全程跟踪、督办、回访,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今年以来,梅县区、镇两级综治中心受理矛盾纠纷1096宗,成功化解996宗,化解率近91%;镇级综治中心还接收110非警务类警情1353宗,办结1210宗,真正做到非警务类纠纷“应移尽移、能化尽化”。通过发挥多元化解作用,梅县区综治中心成功实现了“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努力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记者 吴丽伶 特约记者 吴碧芬 冯森达 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