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江区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上,企业招聘专员与求职者面对面交流。(江婵 摄)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梅江区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下好培训就业服务“一盘棋”,引导劳动者端牢“技能碗”,打通就业供需“最后一公里”,多维度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今年以来,该区城镇新增就业2640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01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和“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技能培训2000多人次。
做优公共就业服务 促进就地就近就业
8月29日晚,“高新鹊桥会·职为您而来”2025年广东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七夕专场招聘会在梅城客都汇商业文化广场举行。活动采用“线下招聘+线上直播”的模式开展,招聘会现场,15家企业提供就业岗位478个,涵盖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电器、大健康与生物医药及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吸引求职者前来寻觅心仪岗位;在直播间,直播团队在线介绍招聘企业概况、岗位情况等信息,通过“云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8月中旬,“筑梦青春 就业启航”2025年梅江区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在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举行,现场分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招聘专区、“广东技工”招聘专区、“粤菜师傅”招聘专区、“南粤家政”招聘专区、政策宣传区、职业指导区等多个区域,100多家企业提供约2000个就业岗位。求职者们手持简历,穿梭于各企业展位之间,详细了解岗位要求、薪资待遇、发展前景,以及“免费梅州”“青梅计划”、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
“公司带来的岗位有普工(操作工)、储备干部、设备工程师等,工资待遇可观,其中普工平均工资月薪有7500元,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食宿环境,公司还定期举办文娱体活动,员工享有‘五险一金’等福利,为求职者提供较好的发展平台。”梅州市量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人资行政负责人陈柯说。广东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专员郑女士表示,该企业目前用工需求较大,计划招聘100名普工(操作员)以及多名质量工程师、体系工程师,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企业还将协助符合条件的员工申请“青梅计划”人才落户奖、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就业补贴等。
供需双方积极互动,招聘现场气氛热烈,这是梅江区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缩影。记者从梅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今年以来,梅江区开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大行动”,落实领导班子挂钩重点企业、就业专员服务等机制,摸查371家“四上”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在主要媒体发布招聘简报46期,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共20场次,累计提供岗位12127个、求职8419人,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保障重点企业用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梅江区聚焦重点人群,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2场,提供岗位1095个,求职973人次;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12场;落实就业见习质量提升行动,以44家见习单位依托,提供377个见习岗位,有效助力“职场萌新”顺利就业、更好择业。
构建零工就业生态 数字架起供需桥梁
“我是一名大学生,想找一份周末兼职。”
“您好,我是数字招聘顾问小梅,很高兴为您服务。我这里有几个问题想了解一下,这样能帮您找到更合适的岗位。您平时方便的工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比如周末、晚上或者白天都可以?您比较擅长或者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呢?比如销售、客服、派单、包装等。”……
在梅州市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处名为“梅江区零工市场”的平台尤其引人注意,市场内的数字大屏整合了梅州范围内的岗位需求、人力存量等实时信息;在“飞越AI”平台前,求职者只需用指尖触摸屏幕,陈述自己的求职意向,“数字人”小梅就会为其推荐就业岗位,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除了线下数字化平台,求职者还可以通过“梅好职达”线上小程序,找到全职工作、零工兼职、培训学习,切换“地图寻职”功能查看周边岗位分布情况,并获取最新的人才就业创业政策信息。
据了解,梅江区零工市场于今年7月底启用,通过搭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平台,实现用工需求与求职意向的高效对接,涵盖招工发布、候工休息等基础服务。同时整合职业指导、技能提升等精准赋能内容,提供政策咨询支持,并在权益维护、零工保障上发力,筑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防线。此外,市场积极整合资源,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政策宣讲活动、面试技能培训等,结合“15分钟就业圈”建设,让服务更贴实际、更接地气。
“为了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趋势,满足群众灵活就业需求,我们以梅江区为试点,构建‘1+5’零工市场服务网络。”梅好职达(梅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鸿飞介绍,“1”是梅江区零工市场,相当于辖区就业信息集散地;“5”是计划在镇(街道)、村(社区)、客都汇商业文化广场等不同场景布设5个就业驿站,提供岗位推荐、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求职者在小程序找到心仪岗位后进行求职登记,2个工作日内就有驿站站长与其联系,让求职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业服务。
“项目计划分三个阶段开展,一是做好‘1+5’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体系化的服务网络;二是通过深入走访企业,搭建岗位库与人才库,借助大数据形成就业市场热力图;三是以梅江区为中心,将服务延伸至梅州周边城市,吸引更多外出青年返乡发展。”陈鸿飞表示,在数字化赋能下,就业市场供需匹配正朝着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向稳步迈进,作为招商引资企业,该公司将继续依托数字化技术,助力梅江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标准化、智慧化建设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
推动重点工程建设 强化技能人才培训
加强技能培训,助力人才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有效化解技能人才供给需求矛盾。近年来,梅江区加快推动重点工程建设,争取上级各类资金7000多万元,建设梅江区客家菜博物馆和梅江区公共实训基地,为辖区技能人才培养注入动能。
穿过嘉应古城,记者来到位于民主路的梅江区客家菜博物馆,临近饭点,位于一楼的客家美食体验厅(“粤菜师傅”实训基地)内,师傅们正忙碌地备菜,准备为食客呈献佳肴。记者了解到,客家菜博物馆是在原嘉应酒楼基础上改造而成,是梅江区“客都美食街区”核心项目及“粤菜师傅”工程重要载体,该馆以客家菜文化展示为核心,集成教育、研学、服务功能及品尝区,系统呈现了客家菜历史源流、烹饪技艺和饮食文化内涵。
梅江区客家菜博物馆馆长李海燕介绍说,该馆是全国首家以客家菜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是一座“能看能吃”的博物馆,该馆设置五层功能区,其中一层和五层为客家美食体验区域,二至四层依次为客家食源记忆展厅、客家茶酒礼俗展厅、客家茶食非遗厅。该博物馆定期开展客家饮食文化活动,并与高校等单位结对共建,为专业技能人才提供实训场所、为烹饪爱好者提供学习制作客家美食的阵地,助力客家菜烹饪人才培养。
“我们希望将梅江区客家菜博物馆打造成为梅州文旅新地标,让游客在嘉应古城就能体验到梅州各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美食,‘沉浸式’感受客家文化。”李海燕表示,客家菜博物馆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在“五一”假期期间便迎来客流高峰,截至目前,该馆已累计接纳参观人员8000多人次,学习客家非遗技艺、美食手作体验人员达800多人次。
与此同时,位于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的公共实训基地项目如火如荼建设,整体进度已完成95%,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缓解梅江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缺失问题,全面提升梅江区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在三孩政策与人口老龄化叠加背景下,母婴护理、养老护理等服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不少职业培训学校聚焦社会急需的热门职业领域,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专业人才。为迎接新一轮培训,梅州市梅江区启航职业培训学校教务处主任郭伟瑜正忙碌地排课,“紧扣市场及民生需求,学校在近几年开设了保育师、家政服务员(母婴护理员)、养老护理员、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员等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妇婴护理、网商运营等专项职业能力培训,课程侧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通过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为学员带来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提升。”郭伟瑜介绍,除按照刚需设课,该校还承接政府委托项目,为不同就业群体、特殊群体“送训上门”,如开展残疾人士园艺盆景种植培训等,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郭伟瑜表示,通过对接政府和企业资源,学校构建了“培训-能力提升-就业实用技能应用”的闭环平台,助力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他说:“目前,学校年均培训技能人才约800名,今后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理论扎实、技能过关的专业技能人才。”(记者 江婵 特约记者 钟戈 陈绮冰 陈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