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丰顺县丰良镇积极探索本土特色基层治理新路径
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治理增效能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9-10 09:54:13  浏览:-
字号:

丰良镇构建了“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激活治理“神经末梢”。(受访者供图)

  丰顺县丰良镇村口榕树下,村民们围坐着热烈讨论村道拓宽事宜。这里不见严肃的会议室,不闻生硬的条文宣导,有的是乡音里流淌的道理、祠堂中凝聚的情谊、榕荫下孕育的和谐。

  这幅生动的基层治理图景,是丰良镇紧扣“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要求,依托丰顺县“祠堂讲事”模式,将传统宗族文化阵地与现代治理机制深度融合,探索“古祠焕新颜、榕荫解民忧”善治路径的鲜活写照。2024年,该镇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无信访村(社区)”覆盖率达82.6%,信访总量同比下降52%。丰良镇用“老空间”讲述“新故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新时代基层治理答卷。

  党建引领 激活基层治理新效能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如何构建具有乡村本土特色自治、法治、德治的实践载体?这个问题时常回荡在时任丰顺县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徐淑斌的脑海里。

  2024年9月30日,《丰顺县深化“1+6+N”工作体系建设推行“祠堂讲事”基层治理模式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基层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秩序。‘1+6+N’工作体系是以党建为引领,整合多类资源,构建以村委会为核心,N个村级治理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徐淑斌表示,基层治理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受治理温度的“最后一米”。“做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用心用情,才能写好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徐淑斌说。

  在丰良镇基层治理体系中,“党建+”模式是激活治理新效能的核心引擎。该镇成东村率先推行“党员责任区”制度,即是这一模式的生动实践。

  “成东村将辖区科学划分为8个网格,由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全面负责民意收集、矛盾调解、政策宣传等事务,构建起‘小事不出网格,大事支部统筹’的高效治理格局。”丰良镇党委副书记蓝日蕉表示,为进一步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2024年,成东村创新推出“党员包户+纠纷预警”机制。“党员通过常态化入户走访,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排查,提前介入并成功化解宅基地权属、边界争议等潜在矛盾7起,全年实现‘零信访’,树立了‘无信访村’标杆。”蓝日蕉说。

  在问及有何典型事例的时候,蓝日蕉脱口而出:“今年3月,针对一起村民占用公共道路修建围墙的纠纷,镇村两级迅速成立联合协调小组,邀请资深调解员参与。”丰良镇召集相关村民现场调解,巧妙援引“六尺巷”典故以古喻今。最终,涉事村民不仅主动退让多占的地方,更结合当下通行需求,自愿将门前通道预留拓宽至2米,赢得邻里一致赞誉。“此案例充分彰显了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引领作用。”蓝日蕉说。

  银龄调解 绘就睦邻友好新风景

  在丰良镇,一支由退休干部、教师等长者组成的银龄调解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们和村民同喝一口井水,同拜一个祖宗,彼此知根知底。”一位银龄调解队员如此形容他们的优势。这些长者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亲缘优势,在化解乡村矛盾、促进邻里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位银龄调解队员举例说:“一些矛盾的根源可能是几十年前的一次田界划分,或是两家人上一辈的些许过节。我们一听就明白其中的历史渊源,能抓住问题的真正症结。”

  “这种深厚的乡土情谊,让长者调解员的话语具有特殊的分量。”蓝日蕉说,村民们都很愿意听取这些“叔公伯婆”的意见,“多了亲情,调解过程变得更加顺畅高效。”

  传统智慧创新调解方法。银龄调解队遵循客家人“重义轻利”“以和为贵”的祖训家风,他们的调解往往从拉家常开始,用“六尺巷”等典故以古喻今,先讲情、再说理、最后再释法,让双方既能保住面子,又能解开里子的疙瘩。

  去年,同村两户吴姓人家因屋后菜地归属问题争吵不休,差点动手。银龄调解队没有直接说菜地的事,而是把两家人请到祠堂,从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故事聊起,聊他们共同的祖父建祖屋的艰难历程。说到动情处,两兄弟都低下了头。调解员趁机引导:“看看这祠堂里的牌位,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了一块菜地,伤了兄弟情分,让先人看了心痛不心痛?”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地权明确归一方,但收成的菜要分一半给另一家尝鲜。

  “在客家农村,暖融融的、唤醒共同记忆和宗亲情感的文化力量往往更容易化解矛盾纠纷。”蓝日蕉说。

  榕荫议事 树下议出和谐邻里声

  “先喝喝茶,莫急莫急……”日前,在丰良镇“古榕夕照”古榕树下,西厢村党支部书记吴瑞林正在为村民调解邻里纠纷。

  原来,这是西厢村的一起跨姓氏祠堂土地纠纷。今年3月,某氏宗亲代表反映一村民修路占用祠堂土地。村委会邀请“榕树下议事角”经验丰富的老人团出面调解,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现场沟通协调,双方最终达成共识,明确划定了祠堂与村民房屋的边界及争议土地权属。

  这一幕是西厢村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化解在源头的生动缩影。

  丰良镇创新性地利用传统空间资源,打造了“榕树下议事”和“祠堂讲事”等基层民主协商平台,实现了传统宗族文化阵地与现代治理机制的深度融合,大家在榕树下、祠堂里唠唠家常、谈笑议事,便能去烦恼、解心结,矛盾纠纷迎刃而解。

  “客家宗祠不仅是祭祖场所,也是文化传承和情感维系的纽带。”徐淑斌表示,村民对祠堂都怀有敬畏之心,在传统祠堂注入新时代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村里的事就能迎刃而解。“如今,祠堂不仅是乡村治理和村民议事的‘主要战场’,还是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前沿阵地’。”徐淑斌说。

  “榕树下议事”把议事地点从以前严肃的会议室搬到了村民日常聊天的榕树下,从村干部主导变为村民主导,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没有主席台,大家围成一圈,泡上客家茶,就像一家人拉家常。”蓝日蕉说。

  “与此同时,村民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大提升,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村里日常事务中。”吴瑞林表示,经常看到不少村民在闲暇时,主动维护村内环境,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

  丰良镇构建了“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以镇级综治中心为枢纽,整合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7部门资源,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全流程办结”。同时联动法院“巡回法庭+诉前调解”、公安“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司法所培育的“法律明白人”队伍等专业力量,广泛吸纳银龄调解队等18个社会组织、200余名成员参与基层治理,深度激活治理“神经末梢”。

  文化赋能 形成基层善治新格局

  丰良镇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治理理念的结合,能够产生“1+1>2”的效应,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新路径。

  古祠新用,从“宗族空间”到“公共空间”。面对曾因功能单一而闲置的古祠堂,丰良镇创新思路,推动其从单一的“宗族空间”向多功能“公共空间”转型。

  “我们遵循‘保留原格局、赋予新功能’原则,对祠堂进行保护性修缮,增设公示栏、议事桌及文化展陈区。”蓝日蕉表示,该镇丰溪村吴氏宗祠的改造是这一转型的成功范例,依托该阵地,丰溪村成功推动3项村集体项目落地,银龄调解队成功化解5起历史遗留问题,逐步形成了“本土事本土议、身边人解心结”的特色治理品牌。

  相较于祠堂这一“固定阵地”,丰良镇还立足基层矛盾“小、散、杂”的特点,巧妙利用各村村口、河畔的古榕树资源,打造了灵活机动的“榕树下议事角”。

  数字赋能,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丰良镇构建起“线上数字平台+线下文化阵地”的立体化调解网络。“线上,我们依托‘粤平安’平台实现群众诉求‘一键直达’,提高响应效率。”蓝日蕉表示,线下则在绿荫如盖的榕树下开展“庭院议事”“茶话调解”,让矛盾在轻松融洽的“拉家常”氛围中悄然化解。

  丰良镇的实践表明,基层治理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通过“祠堂讲事”“榕树下议事”等创新载体,全镇已形成“党建引领、多元协同、文化赋能”的善治格局。从祠堂承载的“祖训”到榕荫下的恳切“茶话”,从宗族的“老空间”蝶变为治理的“新阵地”,丰良镇以“古祠新声、榕荫和鸣”的生动实践,为丰顺县“祠堂讲事”基层治理模式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丰良样本”。(记者 王锐 特约记者 郑坤 卜优芬 通讯员 詹灿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