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河镇,镇村干部和村民围坐在榕树下,以“拉家常”的方式畅谈村里的大小事务。(三河镇政府供图)
近日,2025年平安广东建设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大埔县凭借连续6年平安梅州建设考评优秀的亮眼成绩,荣获“一星平安鼎”。“一星平安鼎”的背后是大埔县深耕平安建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实践,也是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出特色平安建设路径的结果。如今,大埔县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平安大埔”已成为响当当的名片。
党建引领
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平安鼎”评选规则严苛,需连续3年全市平安建设考评优秀且排名各县(市、区)前三分之一方可获“平安鼎”,再续3年优秀才能“增星”。大埔县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将平安建设定为“一把手”工程,以党建引领构建全域“大平安”责任体系。
翻开大埔平安建设日志,县委常委会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专题部署平安工作的记录呈现常态化。为打破部门壁垒,大埔县建立“1办12组”统筹协调机制(“1办”即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12组”涵盖综治、公安、应急管理等多领域),明确权责清单,形成“上下贯通、层层发力”的联动格局。在此基础上,该县还细化42项工作机制,从矛盾化解到治安防控,从安全生产到防灾救灾,每项工作均有章可循。
依托“1办12组”,大埔县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大平安”责任网:县级统筹调度、镇级具体落实、村级前端排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链条。“我们将平安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以‘工作有标、考核有据、奖惩分明’倒逼责任落实。”大埔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这套“党建引领+机制保障+督导考评”的“组合拳”,为大埔县连续6年考评优秀筑牢了根基。
打防结合
织密全域安全防护网
平安是群众的基本诉求,更是发展的前提。大埔县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以“硬核”举措守护安全底线。在打击犯罪方面,大埔公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23年以来,聚焦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犯罪,破获涉及两省多市的全链条假冒注册商标案,查处1处非法销售点、查封2家工厂、捣毁3处窝点,抓获15人,涉案金额超1.1亿元;去年4月,茶阳派出所4起盗窃案案发后,刑侦大队与该派出所仅用17小时便抓获嫌疑人,追回全部近2万元损失。
针对电诈这一群众痛点,大埔县通过“精准预警+宣传防范+源头治理”,实现电诈发案和财产损失连续三年“双下降”,2024年警情创近十年新低,大埔县公安局高陂派出所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
在防范端,大埔县借力科技提升治理效能:推进“雪亮工程”,在县城主次干道、乡镇重点区域、农村村口安装高清监控,实现公共区域全覆盖;搭建“专业+机制+大数据”侦查中心,依托“粤平安”平台整合部门数据,实现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2024年,大埔县依托网络合成作战中心,破获全国首例非法倒卖USDT虚拟货币案。
共建共享
激活平安建设内生动力
平安建设不能靠“单打独斗”,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进大埔县综治中心,公、检、法、司等部门集中办公,“一站式”窗口为群众提供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
去年,市民王先生因网购课程遇机构“失联”,向多部门反映无果后求助大埔县综治中心。该中心工作人员启动“1+5+N”会商机制,联动市场监管部门,不仅帮王先生追回3万元,而且还为其他13人挽损6万多元。
依托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埔县推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创新“调解+仲裁+诉讼”递进式解纷机制,整合分散调解资源;划分551个全科网格,配备777名网格员,常态化排查矛盾隐患,将问题化解在基层。目前,大埔县基层矛盾化解率达98.74%,82.1%的村(社区)“无到县级以上信访”,百侯镇综治中心成为全省先进典型。
为激发群众热情,大埔深挖“红色+客家”文化价值:三河镇“榕树下议事”让干群围坐商量安全隐患、矛盾解法;湖寮镇“四微联治”(微网格、微实事、微服务、微驿站)将平安建设融入日常。大埔县还在全县组建9支1.3万人的群防群治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开展巡逻、调解。同时,创新“功德长廊”“积分超市”,近年来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2亿多元支持“百千万工程”,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浓厚氛围。
“‘一星平安鼎’是肯定,更是鞭策。”大埔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向着“二星平安鼎”冲刺,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县域平安基石。(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罗文燕 刘文烽 通讯员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