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大埔县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红色引擎”驱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党建引领聚合力 攻坚克难促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10-16 10:52:59  浏览:-
字号:

枫朗镇墩背村以“村社合作”模式发展渔业养殖,实现生产销售全链条自主运营。


大麻镇桃石村茶产业通过专家结对帮扶,成功打造“石涧茶”特色品牌。


三河司法所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


湖寮镇党员干部志愿者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近年来,大埔县始终把党建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以“红色引擎”驱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能、基层治理的效能、民生服务的温度。从产业薄弱村到集体经济强村的蜕变,从“散乱差”社区到“精细优”家园的转型,从群众“急难愁盼”到“幸福满格”的跨越,大埔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党建引领下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的精彩答卷。

  破瓶颈促转型 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以前零散养殖经济效益低,现在跟着党支部搞‘村社合作’,不仅有专家指导,收益还能进集体口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枫朗镇墩背村村民看着养殖池,脸上满是笑容。这是大埔县以党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面对部分村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大埔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项目上,走出一条“党建+产业”的振兴之路。

  2023年前,墩背村还是个村集体收入仅3.7万元的“后进村”。面对发展困境,墩背村党支部主动破局,以水产养殖为突破口,确立“以水兴业、以产富民”发展思路。村党支部书记率先凝聚村内47名党员力量,成立“养殖产业党支部”,将党组织建在养殖项目现场,实现“项目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为破解资金、技术、销路难题,党支部牵头成立“墩湖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农带农模式——一方面响应外出企业家回乡号召,引入梅州市湖洋生态水产公司提供技术与市场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动员,吸纳32户村民入股,将村民手中的闲置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该村党支部还牵头制定《墩背村水产养殖产业三年行动计划》,整合10亩村集体闲置土地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引入水温、供氧、投喂全自动化管理系统,使养殖效率提升3倍。如今,走进墩背村水产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端即可实时监控水质、预警病害,昔日的“后进村”凭一条鱼“游”出了产业振兴路: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梅州市湖洋生态水产公司全部投产后,预计年营收超1800万元,可带动30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在大麻镇,党建赋能让传统茶叶产业焕发新生。针对桃石村当地茶叶品质不高、产出率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大麻镇党委构建“三维党建赋能”体系,打出产业升级“组合拳”。该镇党委主动对接梅州市农林科学院,邀请12名党员专家组建技术团队,建立“1名党员技术骨干+5户茶农”结对帮扶机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环节提供全流程指导;创新“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茶农参与、高校支撑”四方联动机制,推动桃石村茶叶小作坊与鹏发公司开展技术对接,实现加工标准化转型,并成功打造“石涧茶”特色品牌。目前,桃石村党员参与产业服务实现100%覆盖,每年带动村民灵活就业1000人次以上,100户茶农实现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万元以上。

  为持续扩大党建对产业发展的覆盖面,大埔县还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对全县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开展拉网式排查,建立“一企一表”“一社一档”,新建非公企业党组织25个、社会组织党组织38个,覆盖率分别达83.33%、84.40%;今年以来共选派31名机关党员干部开展驻企体验服务,驻点联系“四上”企业等31家,切实以组织覆盖推动产业发展“无死角”。

  聚合力强效能 筑牢基层平安基石

  “以前调解矛盾,常因部门协同不畅卡壳;现在有了‘一站式’平台,多部门‘专家会诊’,很快就能找到症结。”大埔县司法局三河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大埔县基层治理的变革。作为基层法治建设的“排头兵”,三河司法所紧扣“党建+法治”主线,根据“1+6+N”矛盾多元共治要求,联合镇综治中心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1”即综合治理中心统筹协调,“6”涵盖公、检、法等6个职能部门,“N”吸纳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形成“党员带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治模式。

  不久前,三河镇某村发生一起土地权属矛盾纠纷,村级调解无果且矛盾有加剧趋势。村委会向三河司法所反馈后,三河司法所迅速联合综治中心等相关部门开展联合研判,通过调取历史档案、实地走访取证、组织双方协商,最终成功化解纠纷。“我们每月定期召开研判会,共享信息资源,对村级难以解决的疑难案件集中攻坚,防止事态扩大。”据三河司法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来,三河镇及所辖村(社区)共受理群众案件300多宗,调解成功率高达99.8%,24件疑难案件全部通过“多元共治”模式化解。

  在全县层面,大埔县依托25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14个基层司法所,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法治服务网络:设立党员法治服务岗、党员调解员专岗,选配50名党员担任村(社区)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普法志愿者,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等“四个一”服务;在114所中小学设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在重点区域设立6个法律援助工作站,重点做好农民工、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法律援助工作,让法治服务“触手可及”。

  科技赋能则为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翅膀”。大埔县优化司法所软硬件设施,打造“智慧社矫”平台,创新“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帮扶模式,通过心理评估、团体辅导帮助社区矫正对象疏导情绪;建立安置帮教对象电子档案库,推动特殊人群管理“人防”与“技防”深度融合,实现基层司法工作智能化运行、高效化管理。2024年至今,大埔县为村(社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5872件,组织法治讲座270余场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53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结合“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妥善调处各类矛盾2166件,涉及金额达682.82万元,《“客家味”特色普法模式》还被评为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项目。

  优服务解民忧 托起群众“微幸福”

  “以前巷子里杂物乱堆放,下雨天污水横流,现在不仅干净整洁,还经常有志愿者上门服务,住得越来越舒心。”湖寮镇城北社区居民张女士看着焕然一新的城北路,由衷赞叹道。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大埔县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推动“散乱差”向“精细优”转变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大埔县聚焦基层治理难题,通过建强组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作为大埔县城区所在地,湖寮镇常住人口多、治理任务重,湖寮镇党委创新打造的“345”城市党建品牌,成为民生服务的“金字招牌”。该镇党委以“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为宗旨,构建“组织扎根、服务下沉、幸福抬头”的基层治理模式,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更接地气。

  “三联”机制织密“连心网”。湖寮镇党委落实“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作风,建立领导联片、干部联户、“五员”联动机制,安排21名镇党政领导驻点23个村(社区),统筹防汛、防火、矛盾调解等工作;107名机关干部与133名村(社区)“两委”干部组成“1+1+1”联户小组,覆盖77个全科网格、130个微网格;1800多名报到党员、18名挂点民警、4名驻点律师等“混合编组”,推动矛盾纠纷、法律咨询“一键直达”。

  “四项”措施打通“服务链”。湖寮镇通过制定网格联户表明确责任、发放5500余张《党群联心卡》保障24小时响应、建立《民情日记簿》登记解决3174名联户对象的困难、开发“民意码上说”云平台实现“点单—派单—接单”闭环,今年以来诉求解决率达98.5%。残疾人商户陈旭龙便是受益者,他通过二维码咨询《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联户干部当天上门解答并代办,让他足不出户办完手续。

  “五维”服务传递“民生暖”。湖寮镇用乡音土语开展政策宣传123场次覆盖4万余人次;通过“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匹配志愿活动200余场,解决诉求162件;10天完成新寨村排污管道改造,上门解决电路故障等民生问题27个;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化解纠纷531件,处理率90%;组建24支平急转换志愿服务队,在今年8月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期间,2800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排查清理积水1899处,筑牢群防群控防线。

  湖寮镇的治理实践并非个例,而是大埔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缩影。如今,“网格管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已在大埔全县推广。从城区社区到农村村落,从线下走访到线上接单,大埔县用一个个具体的治理实践,将党的组织的政治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优势,持续书写着民生幸福的新故事。(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罗文燕 刘文烽  图片均由大埔县委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