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扎实建设“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实现华丽转身
“山旮旯”蝶变“花园式新农村”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10-20 09:49:16  浏览:-
字号:

如今的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道路、绿化、景观打造都得到提升,民居错落有致,尽显美丽宜居的乡村新貌。(连志城 摄)



过去的大罗村民房布局零散,河流周边设施欠缺。(受访对象供图)


  橘黄色屋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米黄色墙面温馨雅致,沿着10公里长的柏油“彩虹道路”走进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道路两侧绿树红花,环境优美。几年前,大罗村还是山旮旯里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随着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走深走实,大罗村也实现美丽蝶变,如今成了“花园式新农村”。

  村庄蝶变

  从环境整治到风貌提升

  环境整治是大罗村蝶变的起点。近3年来,该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30多处、1.75万平方米破旧建筑的清拆工作。

  “我之前在城里居住,如今重新回到村里生活,养养花,种种菜,散散步,别提多惬意了。”大罗村村民黄立盛指着家门口的“彩虹道路”说,他主动捐出宅基地支持村里修建这条景观路。

  与此同时,大罗村全面完成供电线路整治,架设“三线”11.5公里,昔日杂乱无章的空中“蜘蛛网”不复存在。

  一直以来,大罗村充分听取并尊重村民意愿,结合村庄实际,精心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大罗村党支部书记黄福财指着焕然一新的村居介绍道:“外立面改造方案,包括米黄色墙体、黄色元素点缀和这些小坡檐的设计,都是经过村民集体商议决定的。”他特别提到,在推进道路硬联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少村民自愿无偿让出土地支持项目建设。目前,该村有185栋房屋完成从“旧貌”到“新颜”的华丽蝶变,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展现了新时代风貌。

  产业振兴

  从单一农业到多元发展

  环境美了,产业也要兴。大罗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选好用好“产业村长”是大罗村产业振兴的一大关键。黄福财说,村里充分发挥“产业村长”大罗农庄经营者黄龙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农场采摘、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方面为村民提供了农业发展思路,先后带动近200名村民就业。

  “我们积极培育‘四上’企业,将大罗农庄、梅丰水电公司作为培育对象,在拓宽企业产品销路和会计、税务等政策性指导方面提供有力帮助。”黄福财表示,目前大罗农庄、梅丰水电公司2家企业均已符合“上规上限”标准。

  与此同时,大罗村还大力发展光伏发电等产业,初步形成了从单一农业到多元发展的产业振兴模式。通过项目分红、土地租赁等,大罗村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80万元,同比增长32.8%。

  民生改善

  从夯实基础到提高质量

  变化不仅体现在村容村貌和产业发展上,更渗透在大罗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道路建设是村民感受最直观的变化。“大罗村投入1700万元完成新湖村至大罗村11.8公里沥青铺设,实现主干道路‘白改黑’。”黄福财告诉记者,同时该村还投入70多万元打造绿美示范道路,完成“彩虹道路”建设、600米“一河两岸”道路与堤坝建设、河堤路绿化美化等工程。

  傍晚时分,大罗村的“一河两岸”亲水平台渐渐热闹起来,村民们三三两两在此散步聊天。“近几年通过道路建设、绿化美化、景观打造等一系列动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黄叔感慨道,“村里如今已不再是以前的山旮旯了,更像是乡村城市化了”。

  民生设施的完善让村民生活更便利。通过项目共谋、社会共建、成果共享的方法,近年来,大罗村发动社会各界人士捐资580多万元,累计投入2000万元用于各项民生事业建设。村里先后完成8座桥梁重建、5公里沿河路美化绿化、百姓舞台、休闲广场、公立幼儿园等民生项目建设。

  此外,生活污水治理也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污水管网接驳入户、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大罗村分片区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完成污水管网接驳入户730户,辖区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90%以上。

  民心所向

  从外出打拼到返乡创业

  驻村近两年的大罗村干部卢辰深有感触地说:“环境好了,人心齐了,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旺了,一些外出打拼的村民也开始选择回乡发展。”

  正如卢辰所说,大罗村环境的蝶变和产业的发展机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出游子返乡创业。在村里刚开业不久的“乡村小厨”餐馆,记者见到黄伟雄正在忙着招呼客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外出打拼近40年,最牵挂的就是家里的老人。”黄伟雄一边利落地为客人点单,一边感慨道:“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交通也便利了,回来既能照顾好家里老人,也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遇。”黄伟雄表示,今年国庆中秋假期餐馆生意火爆,几乎餐餐座无虚席,“就算不是假期和周末,也有人专程过来品尝农家菜”。

  谈及返乡创业的感受,黄伟雄说:“家乡建设得很好,我也希望凭借这些年在外积累的经验回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尽一份力。”

  “将继续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共建共管共治。”谈及未来,黄福财信心满满,大家“口袋鼓了”,干啥都更有底气了。“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共同把我们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黄福财说。(记者 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