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度”:蕉岭县书写苏区融湾综合示范窗口新答卷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11-04 11:02:46  浏览:-
字号:

①梅州万烽箱包有限公司的厂房正在进行室内装修。


②三圳圩镇道路两边的店铺整洁有序。


③三圳镇大力推进圩镇店招规范化改造、绘制本土主题彩绘。


④国企设置专门岗位,扶持受灾群众就业创业。图为国企物业管家郭小金拜访业主。


⑤广福园区内一栋栋崭新的标准厂房林立。


三圳镇遵循“节点出彩、串点成线”理念,持续提升乡村风貌。


  石窟河畔竹艺流光,稻田深处艺术生长。作为省界融湾门户,蕉岭县近年来以“融湾入海、几何中心、规划先行、改革创新、产业振兴、环境提升、艺塑乡村”工作思路为牵引,加力提速推进“百千万工程”,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个省际边界小城也接连斩获佳绩:2023年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优秀”,2024年获评省实绩突出县和市综合考核“优秀”,“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工作进展情况通过省级验收,被评为表现较好的县。

  从广福园区的产业集聚到大地艺术季的文旅升温,从广州小镇的居民安居乐业到三圳圩镇的日新月异,蕉岭县正以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加速度”,书写着苏区融湾综合示范窗口的新答卷。

  产业集聚提速 软硬件双管齐下优服务

  驱车驶入广福园区,只见一栋栋崭新的厂房林立,工人们正在厂区周围种植绿化乔木,工程车辆来往密集。其中,A5栋厂房是梅州万烽箱包有限公司的厂房,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我们预计今年12月份试投产,一期计划上14条生产线,需要300名工人,预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招工顺利的话,第二期建设可再加10条生产线。”梅州万烽箱包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林锋说。

  梅州万烽箱包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箱包制造、皮革制品生产及进出口业务,今年7月,该公司与广福园区完成入驻签约,成为广福园区首批签约入驻企业之一。

  为尽快帮助企业完成入驻投产,广福园区不断加快厂房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园区二期建设预计今年11月底可基本完成,A3、A5两栋厂房已验收完成;C1综合楼外装饰装修已完成,室内装饰装修完成95%,预计今年11月10日前全部完成。”广福园区二期项目负责人李惠华说。

  蕉岭县全面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近三年投入超过前十年累计投资总和,广福园区主干道全线通车、其余路网全面铺开,3栋标准厂房基本达到竣工验收标准、4栋标准厂房及综合服务大楼主体封顶,300亩标准地“五通一平”全面完成,控制性隧道工程顺利推进;蕉华园区标准厂房二期3栋全部封顶,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万兆光网园区试点。

  此外,园区在做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持续优化招工对接、手续代办等软件服务,全方位保障企业顺利投产。“目前,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已经对接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我们这边负责帮企业代办各种手续,让企业发展无后顾之忧。”蕉岭县广福产业园事务中心负责人钟敏毅说。

  近年来,蕉岭县依托资源禀赋,坚持产业为要、产城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园区,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县属国企共建投融资一体化机制,成功争取了蕉岭有史以来最大力度的建设用地批文、梅州最大一笔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项目基金,成功纳入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省级主平台、省特色产业园,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等次。

  城乡风貌焕新 宜居“新画卷”铺展全域

  “我在这里住了30多年,如今这里越来越漂亮了,外墙由政府帮我们粉刷一新,还画上了漂亮的墙画,街道变得更干净整洁了。我有2间店面,一间自己使用,一间刚刚租出去,老板说做生意都会更红火!”三圳镇居民杨萍珍感叹着三圳圩镇的变化。

  行走在三圳圩镇,只见道路两旁的店铺整洁有序,特色格栅彰显出“鱼米之乡”韵味,荷花元素的墙绘栩栩如生。夜晚,路灯和建筑的灯带亮起,不仅照亮了圩镇的主干道,更把老店铺的招牌、新修的休闲广场勾勒得格外清晰,让整个圩镇既保留老味道、又增添新活力。

  “我们遵循‘节点出彩、串点成线’理念,以晋元大道沿线及其周边典型村为核心,持续深化九岭村至圩镇片区建设。外立面改造采用黑白灰主调,优选本地绿色建材,铁皮瓦整治换用铝镁锰瓦,加装特色格栅彰显‘鱼米之乡’韵味,同步推进圩镇店招规范化改造、绘制本土主题彩绘。”三圳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志雄说。

  2023年至今,三圳镇的风貌悄悄变了样。从农房到街道,从步道到小公园,处处都透着新鲜劲儿,群众住着也更舒心了。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至今,全镇已完成956户农房风貌提升、100多家店铺招牌更新;新建成4公里透水步道,配套168盏LED路灯、219棵乡土树,完成圩镇及周边道路沥青改造;优化提升九岭村延陵桥景观、十里荷塘打卡点、芳心村口袋公园等节点。

  三圳镇的变化,只是蕉岭县全面提升城乡风貌的一个缩影。该县以第一批、第二批典型镇培育建设为引领,示范带动全域乡镇按照典型镇标准建设,对标典型镇“1+4+7+9+N”建设工作要求,重点抓好乡镇入口通道、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圩镇客厅、美丽河道、绿美生态小公园和农贸市场等建设,所有乡镇均完成“七个一”建设任务,教育、医疗、养老、文体等9项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提质。

  以G25长深高速公路、国省道和石窟河沿线为重要战场,蕉岭县集中力量打造总长度约120公里的示范路段。按照“先做点,点连线,线成面”的思路,串联4个展现农文旅融合的产业示范明星乡村,全力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分明的石窟河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带。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省城规院的专业优势和建筑业央企助力镇村建设的技术优势,蕉岭县推进省际交界“亮化、美化、洁化、序化”四大行动,突出广东特色、岭南风貌、客家元素、历史文化,以“寻福之旅”为主题,串联广福省门、“福”元素网红打卡点,高标准打造省际美丽廊道,成功承办2024年梅州市省际交界处建设工作推进会。

  民生服务暖心 安置群众就业率超八成

  “我想要找一份文员的工作”“我是学大数据的,想找一份做数据分析的工作”……今年10月22日,蕉岭广州小镇物业办公室里,求职群众与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在热络地聊着。这是蕉岭县积极实施“五大行动”助力安置群众就业创业的其中一项行动——“送岗上门”行动。

  在快速建成广州小镇安居工程、妥善安置去年“6·16”特大暴雨灾害受灾群众后,蕉岭县始终把解决安置群众的就业问题作为重点民生工作来抓,积极实施“五大行动”助力安置群众就业创业。截至今年9月底,入住广州小镇、有就业需求的劳动力共有148人,已实现就业125人,就业率达到84.45%。“我们首先全面摸清群众就业需求,建立实名制就业需求和帮扶台账,联动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广州市番禺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专项举办招聘会2场,现场招聘专门设置帮扶受灾群众就业专区,提供就业岗位3000个。同时,我们还建设番禺(蕉岭)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站,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49场次。”蕉岭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

  人社部门高频对接企业,建立企业用工缺工定期摸查机制,及时收集适合安置群众就业的岗位,以微信群、电话、走访、张贴海报等形式,向安置群众精准开展宣传和岗位推荐服务。广州小镇住户郭枫从小区物业群看到“送岗上门”行动的消息后,便带着简历过来了。

  除了“送岗上门”,蕉岭县有关部门还“送技入户”,围绕“提升技能促就业”,根据安置群众的就业方向和培训意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农村电商、特色种养、养老护理等实用技能培训,今年以来已开展21场次。

  对部分就业困难的群众,蕉岭县属国企设置了园林绿化、保洁、保安等扶持性、公益性岗位,确保每户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郭小金就是其中一个,她如今是蕉岭广州小镇的物业管家,今年8月到岗上班,在家门口就业让她可以更好地照顾年迈的奶奶。目前,物业公司已招聘8名广州小镇群众入职。“我们发挥番禺蕉岭对口帮扶协作机制作用,成立安居创业就业扶持基金并筹集资金200万元,专门扶持受灾群众就业创业,对创业的一次性资助补贴1万元;给予创业租金补贴(每年最高不超过6000元),最长可享受3年;对吸纳就业补贴5000元/人;扶持性岗位安置补贴每月3000元/人。同时,筹集并拿出部分物业落实‘免费梅州’政策,实实在在帮助群众就业创业。”蕉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人说。(记者 杨乔颖  特约记者 廖静宜 丘林强  本版图片均为丘林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