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区县动态
广州南沙与梅州平远共建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共创反向飞地新格局 同谱产业融合新篇章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11-07 11:19:51  浏览:-
字号:

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揭牌。


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


南沙区帮扶工作队在平远建设的标准厂房。(钟小丰 摄)


俯瞰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


  初冬的南沙,海风裹挟着湿润的咸味与蓬勃的经济活力。在南沙枢纽先行启动区的南沙产发科创谷内,3栋崭新的四层高标准复合型厂房格外醒目。近日,广州南沙与梅州平远共建的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挂牌仪式在这里举行,标志着两地历经数年探索,成功将“反向飞地”合作带入以“反向园区”共建为核心的2.0时代,持续迭代的关键在于“基金+平台+产业”这一复合型产业协作体系,为跨区域产业帮扶协作探索出一条从“单方输血”到“协同造血”的新路径。

  目前,平远在南沙的2个“反向飞地”累计入驻企业57家,实现产值138亿元,纳税3960万元,近五年更助力平远招引粤港澳大湾区投资项目30个,计划投资总额达51.7亿元。

  升级“反向飞地”打造更大发展空间

  平远与南沙的“反向飞地”合作始于2019年。当时,两地共同出资在南沙总部经济聚集区购置了面积560多平方米的物业,打造了首个“反向飞地”——南沙·平远国际经贸合作中心。截至今年10月,这一“反向飞地”已吸引26家企业入驻,累计年产值达16亿元,为平远返还税收超过600万元,成为梅州各县(市、区)中较早产生持续经济反哺效应的“反向飞地”。

  “我们算是‘反向飞地’的先行者。”平远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南沙对口帮扶协作平远工作队队长蔡榕回忆说,2019年,两地共同出资在南沙核心商务区打造了1.0版本的“国际经贸合作中心”。“那里环境一流,但租金成本太高了,而且除了办公,想搞点研发、小试生产,物业性质和物理空间都难以满足。”蔡榕说,1.0版本“反向飞地”面临租金成本高、缺乏产业场景、企业增资扩产空间受限等瓶颈。为此,两地政府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共同要求下,决定推动新型产业协作模式升级。

  “园中园”模式实现三大跨越式转变

  走进新挂牌的科创产业园,厂房层高适宜,空间开阔,蔡榕指着厂房向记者介绍道:“过去,我们的1.0版本‘反向飞地’只是提供场地,没有技术支持,加上每个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建设都不一样,没办法吸引更多优秀的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型不容迟缓。面对发展瓶颈问题,我们特意选了3栋四层的复合型独栋厂房作为2.0版本,该厂房一层面积800平方米。大企业可以整栋拿下,中小企业可以分层入驻,企业可在此完成从研发设计到小批量试产的全流程,实现‘楼上研发、楼下生产’高效协同,非常适合孵化和发展。”

  借着《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和《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政策叠加的东风,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以两地国资国企合作方式2024年正式启动建设,并以“园中园”模式推动“反向飞地”实现三大跨越式转变:一是反向飞地总面积从560平方米增加至10121平方米,大幅提升产业载容能力,实现量级的扩容提质;二是反向飞地发展模式从此前单一的办公经济、总部经济向复合型的园区经济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可为企业提供更丰富的定制化生产和办公空间选择,企业可完成从研发到试产的全流程;三是反向飞地进驻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生物医药及人工智能等前沿高新科技企业转变,如计划落户的腾云医疗(深圳)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高新医疗器械制造企业,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0亿元以上。

  构建“基金+平台+产业”协作机制

  在各地探索“反向飞地”模式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对有限优质资源的同质化争夺,始终是一道现实考题。大湾区产业项目资源宝贵,平远希望借助飞地吸引更多企业落户,而南沙也需兼顾本地产业布局与效益——双方如何协同,才能实现“1+1>2”?

  南沙与平远的答案是:构建“基金+平台+产业”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以“五共”举措打破利益壁垒,推动区域合作从“零和博弈”走向“招投融合”。

  所谓“五共”,即共建平台、共同招商、共设产业基金、共编产业链图谱、共享收益。这一机制不仅理顺了合作路径,更在实操层面构建起可持续的协作生态。

  作为梅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反向园区”,两地国企共同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是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的一大亮点。

  为回应企业对“投资入股”而不仅是“政策扶持”的新需求,平远县国有控股集团与南沙科金控股集团联合设立首期规模1亿元的“广州南沙平远产业投资基金”。

  “基金既可投资落户‘飞地’的企业,也可投向平远本地,唯一的要求是飞地孵化项目须在3至5年内回平远实现产业化。”广州南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雨桐表示,该基金并非简单“扶持”,而是以资本为纽带,将南沙的立体招商模式导入平远,重点投向两地主导产业及入驻飞地的优质项目,逐步形成“湾区孵化+苏区转化”“湾区研发+苏区制造”的闭环循环。

  蔡榕表示,企业在考察时常面临两难:既看重南沙的区位与科研优势,又担心平远的生产配套能力。此时产业投资基金及时介入,承诺为企业落地生产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并协调平远在土地、政策等方面予以配套,最终促成“研发在南沙、制造在平远”的产业分工格局。

  除了资金的扶持,在政策支持上,园区实现“双向叠加”——入园企业既可享受南沙自贸片区的税收优惠和人才政策,也能获得平远的总部经济奖励和产业补贴。如平远对入驻飞地企业的员工提供户籍、子女教育等配套服务。这种“政策双享”机制,让企业真正感受到跨区域布局带来的制度红利。

  绘制“产业链图谱”

  助力精准招商

  在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和“项目放在哪”之后,南沙与平远的协作面临最核心的挑战:“招什么商?怎么招?”为破解这一难题,帮扶工作队做了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出资委托专业第三方机构,为平远县主导产业和南沙相关产业集群绘制全景式“产业链图谱”。

  “过去招商方向不是很清晰,如今可以精准定位各领域中的优秀企业。”平远县科工商务局副局长、南沙对口帮扶平远工作队队员何文锋手拿一份刚绘制完成的《平远县主导产业链招商图谱》向记者表示,这份由帮扶工作队自筹资金聘请专业机构制作的图谱,将平远的稀土、覆铜板等主导产业所涉及的上中下游企业、产品与技术路径梳理得清晰透彻,并筛选出超100家产业链匹配企业,为精准招商打下坚实基础。

  这幅图谱并非简单的产业列表,而是一张动态的、可视化的“招商导览图”。它深度聚焦平远县的稀土、覆铜板、电子科技等核心产业,沿着“上游原材料—中游精深加工—下游终端应用”全链条进行系统性扫描和拆解。图谱清晰标定了平远现有产业在全球及全国产业链中所处的具体环节、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更重要的是,它精准标识出产业链的断点、弱项和缺失的关键环节。

  如在稀土产业方面,图谱不仅分析了从开采、分离到稀土金属等上游环节,更向下游延伸,清晰列出稀土永磁材料、储氢材料等中游产品,以及其在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终端应用。同时,图谱将这些环节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点目标企业进行匹配,形成一份详尽的“招商目标企业清单”。

  这种“按图招商”模式,让两地产业协作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从“盲目摸索”到“精准制导”的战略转变,为“基金+平台+产业”这一新模式装上“精准定位”系统。

  目前,已有10家企业作为平远(南沙)科创产业园首批入驻企业集中签约,计划总投资超过13亿元,涵盖生物医药、智能电气、低碳科技等领域。

  园区还积极借助平远乡亲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将研发、设计、销售等前端环节落户飞地。目前,欧派家居集团旗下的创意家居设计公司已经入驻,并带动3家上下游企业签约,逐步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

  从1.0版的“办公经济”到2.0版的“园区经济”,南沙与平远以“基金+平台+产业”的创新实践,为对口帮扶与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双向赋能、合作共赢的新路。(记者 叶嘉瑶  特约记者 吴辉燕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平远县委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