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市长张爱军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如何起草的?经历了哪些过程?有何特点?记者向《报告》起草组负责同志了解了相关情况。
记者:请问《报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草的?经历了哪些过程?
起草组:为了写出让代表满意的高质量《报告》,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早谋划部署,亲自审定《报告》起草方案,并于2019年11月初成立《报告》起草组。起草组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省委、省政府“1+1+9”和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等决策部署,结合梅州实际,认真开展《报告》起草工作,并于2019年11月下旬形成《报告》(初稿)。
在《报告》起草过程中,市政府领导同志分别到各县(市、区)和有关单位、企业、园区开展调研,并召开多场专题会议认真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爱军市长还多次召集起草组人员,对《报告》的谋篇布局、重点内容、遣词造句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多次对文稿进行审阅修改,同时对照省委全会、省“两会”的要求,不断充实完善《报告》内容。
此外,《报告》充分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多次征求各县(市、区)、市有关部门等的意见,分别到市人大、市政协征求意见,最后报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可以说《报告》汇聚了众人的智慧,充分体现了市情民意。
记者:《报告》主要内容有哪些,基本框架是怎样的?
起草组:《报告》分两大部分,约1.8万字。
第一部分是2019年工作回顾。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省委省政府支持老区苏区加快振兴发展、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在这部分中,我们客观总结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三大攻坚战、改革开放和创新、城乡协调、民生社会事业等六个方面工作成效,以及举办的系列重大活动、创建活动和政府自身建设情况。同时,简要分析了当前面临的五方面主要困难和问题。
第二部分是2020年工作安排。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在这部分中,我们基于对发展形势的研判,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提出了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同时,对2020年的工作,我们提出了十方面重点:一是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园区经济提质增效。四是聚焦打赢三大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六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三宜”城市范例。七是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动力。八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筑牢绿色发展屏障。九是建设文化名城,繁荣发展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十是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此外,在《报告》最后部分,我们对全国文明城市等“六创建”工作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记者:今年的《报告》体现了哪些特点?
起草组:今年的《报告》是一个年度报告,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报告》起草过程中,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中央和省系列会议及有关文件政策精神,深刻领会市委全会的部署要求,确保思路举措上下衔接、符合实际。二是体现梅州发展现状。针对我市稳增长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平台和要素保障不足等短板,我们在谋划部署工作时,提出紧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双区驱动效应”和广州老城市新活力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争先“六项工作”、补齐“六个短板”,全力加快梅州苏区振兴发展。三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报告》通篇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特别是民生社会事业方面,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对市十件民生实事,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由财政等部门几上几下征集备选项目,并根据财力状况提出初步方案,报市委、市政府研究确定十件26小项民生实事,同时落实了牵头市领导和责任单位,务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首席记者 罗诚浩 通讯员 梅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