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梅州日报,吴腾江摄)
昨日上午,以“增殖水生生物资源,共建美丽生态梅州”为主题的2020年广东梅州增殖放流活动,在梅县区丙村镇客都人家柚子洲头河畔举行,共放生约660万尾淡水鱼。一批批鱼苗畅快游入梅江河繁衍生息,它们将进一步增殖梅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梅江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梅州生态文明建设。
增殖放流规模历年来最大
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手持形似手枪的仪器,将一根根长约2厘米的标杆打入一些鱼苗的背部,标杆挂牌上留有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我们要给放流的鱼苗做一些标记,通过体外挂牌标志法和体内金属线码标志法对放流鱼类的生长发育规律、数量变动规律以及短期迁移活动规律进行跟踪,对放流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嘉应学院生命科学院教授温茹淑告诉记者。
“今年是我市计划增殖放流鱼苗最多的一年,将分四批次投放共1260万尾鱼苗。此次在丙村镇投放的660万尾鱼苗,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主要包括草鱼、青鱼、鲢鱼、鳙鱼、广东鲂等品种。”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叶雯雯说。据统计,近10年来,该局多次在梅江干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累计投放鱼苗近4000万尾。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工作,通过放流鱼苗等方式,人工补充了梅江流域内的鱼类资源,有效改善了鱼类的种群结构,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维持梅江生态平衡。同时,我市大力开展包括“美丽河溪”等内容的美丽乡村环境建设和“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城乡环境大提升行动,全力建设美丽梅江一河两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助推梅州生态文明建设。
号召全民参与保护母亲河
“我们要做保护母亲河的倡导者、宣传者、践行者,积极参与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行动,自觉遵守禁渔期、禁渔区制度……”活动现场,民间河长、嘉城义工协会会长曾雄辉发出倡议,号召市民共同关心、参与我市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增殖放流利国利民,我们经常参加此类志愿活动,就是希望人人都能出一份力,共同来保护梅江河。”参加活动的志愿者梁德昌说。
此外,温茹淑提醒市民,要正确参与增殖放流活动,必须保证用于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是适宜在我省自然水域放生的,且健康无病害、无禁用药物残留;放流时要贴近水面放流,有条件的应采用滑道等设施,减缓苗种受水体冲击,减少机械性损伤,确保放流效果。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团体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江河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渔业增殖放流活动,同时科学实施禁渔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取得了显著效果。“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局执法部门会加强巡查力度,对‘电炸毒’鱼等非法捕捞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继续加大禁渔期的宣传教育,增强群众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引导广大市民共同爱护我们的母亲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吴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