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梅州开新局
“玩月”与“拜月”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0-10-03 16:09:04  浏览:-
字号:

  中秋之夜,月下嬉戏、游玩,古人称之为“玩月”。

  嘉靖·河南 《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此事,比较简单,其要,在于“欢饮”,其实就是拜月后,饮酒赏月。顾禄·《清嘉录》记载了“斋月宫”的习俗,写小儿女们“膜拜月下,嬉戏灯前”,应该也是“玩月”的形式之一。

  然而,“玩月”,更为普遍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于行走中赏月,谓之“走月亮”。

  顾禄·《清嘉录》记曰:“妇女盛装出游,互相往来,或随喜尼庵,鸡声喔喔,犹婆娑月下,谓之‘走月亮’。”顾禄所记“走月亮”者,主要是女人们,她们“盛装出游”,可以进尼庵“随喜”,可以玩至拂晓;可以“婆娑月下”,舞之蹈之;所以,这一夜,简直就是妇女们的一个小小的“狂欢夜”。顾禄还引用了蔡云的一首诗,也进一步佐证了妇女“玩月”的盛况,诗曰:“木樨球压鬓丝香,三三两两姐妹行。行冷不嫌罗袖薄,路遥反恨绣裙长。”这些妇女们,长裙飘飘,桂花插鬓,一路行走,一路袅袅,一路芬芳,真是风流潇洒。

  其实,“走月亮”也并非仅限于女人们,男人们亦可户外“走月”,不过,男人们做的,通常是选择一个风景佳秀之地,“群集欢饮”,或者“踏月笙歌”。《吴江志》记曰:“是夕,群集白漾欢饮,竹肉并奏,往往彻晓而罢。”如果说,女人们的“走月”,还偏于静,带一份娴雅闺秀气;那么,男人们的“走月”,则简直就是轰然而动,哗然而喧了。

  拜月,古人又称之为“拜月祭”。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

  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帝京景物略》记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

  拜月,往往是“有所求”,故尔,人各不同,拜月的目的,也就各不同。

  南宋《新编醉翁谈录》:“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乡。倾城人家,不以贫富,能行者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这段文字,不仅记述了“拜月”的盛况,还指出了“拜月”的目的。男人,求的是科举高中;女人则求的是嫦娥般的美貌秀颜。

  因,月属阴性,主生育,所以古代便有了女子“拜月”以求子的习俗,甚至于“乞子”成为中秋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家儿女于月下设果饼、环服之类,群望月而拜,致辞,谓之请月姑。”她们希望“月姑”送子。到了清代,“拜月求子”又和“摸秋”联系在一起。道光·安徽《繁昌县志》叙说当地的中秋夜:“妇女联袂出游,遇菜圃辄窃南瓜为宜男兆,名曰摸秋。亦有中年乞嗣者,亲友于是夕亦取南瓜,用鼓吹爆竹饷之,谓之送子。”这一些,都体现着人们“拜月”求子的美好愿望。

  在民间,人们还用“拜月”来为农作物是否丰收占卜,如《琐碎录》就记载了民间“占荞麦”之俗:“中秋无月,则兔不孕,蚌不胎,荞麦不实,盖缘兔蚌望月而孕胎,荞麦得月而实。”这虽然没有科学道理,近于无稽之谈,但却也反映出古人对月的崇拜和运用。

  时至今日,中秋拜月,仍然是人们清赏佳节的重要行为之一,文化在延续,只是其文化内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月圆,人亦要圆,只要明月不息,拜月之俗也就绵延不绝。(路来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