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于精准扶贫驻村干部而言,是团聚,也是别离。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中直、省直、广州和梅州市直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陆续撤离,回家与亲人团聚。同时,他们满怀不舍,向奋斗了三年、五年的脱贫村告别,向那里的田间地头、村民告别。
梅州人民
点滴心意感恩帮扶
16日上午,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办公室,人员进进出出,来电铃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一个角落里,红白相间的编织行李袋很是显眼。广梅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广州派驻梅州市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欧阳可员及两位队员,在忙碌的同时,偶尔感慨几句:微信朋友圈里,各路“扶友”的告别文案已经刷屏半个月,现在也轮到自己了。
来梅两年多,欧阳可员走遍了广州对口帮扶梅州的272个村,行程8万多公里。由于频繁坐车上山下乡,他的腰落下了毛病,需要经常针灸治疗。“前几天,我又去到那个诊所,店主得知我快要回广州后,跟助理说‘这次不能收钱’。”欧阳可员心中暖意融融,店主一句“广州扶贫干部为梅州做了很多事,我作为梅州人要表示感谢”,让他感受到了梅州普通市民最真诚的心意。
“他们老早就说,不许我偷偷走掉,不吃饭是不行的。”撤离前夕,梅江区西阳镇塘青村为广州市贸促会驻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黄河准备了一场家宴。村民、村干部、脱贫户你拿一点菜、我拿一些肉,配合着做了四桌菜。
告别那天,黄河心里塞满了感动,村民赖仁学七八十岁的父母塞给他6个鸡蛋。还有的村民记得黄河喜欢喝可乐,特意买了一瓶冰可乐给他路上喝……
扶贫干部
早把梅州当成故乡
来梅不久后,广州派驻梅州市精准扶贫工作队队员许俊峰便把微信名改为“梅州田头观察”。26个月里,他俯下身、蹲下来,观察梅州的美,观察梅州的发展。
在梅州,许俊峰喜欢上了喝绿茶、吃腌面,知道哪个村的水比较甜、哪个村的山有特色。几个月前,在母亲的提醒下,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张口闭口都是“我们梅州……我们梅州……”,俨然成了一位梅州人。由于工作繁忙,许俊峰直至撤离也仅去过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三个景点。“我想,梅州将会成为我以后常常‘打卡’的一个城市,我会一直关注着这个故乡。”
村民希望黄河至少一年回去一趟,多多益善。只要一个微信、一个电话,就跟回自己家一样。“我喝了两年客家水、吃了两年客家饭,早把塘青村当成故乡。”黄河说。
“我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梅州人、‘自家人’。”省自然资源厅驻丰顺县汤西镇大罗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朱晓武用标准的客家话说,一定常回家看看,时刻关注梅州发展,不管在哪个工作岗位,只要有机会为梅州乡村振兴工作出力,都将竭尽所能,让村民享受乡村振兴成果。(记者 刘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