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共有6个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按第一完成人获奖项目数计算,我市在粤东西北十二市中排名第二,参与企业和获奖数量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不久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通报的一组科研成果数据,让人倍感振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推政策优环境、抓平台重服务、强攻关谋突破、育高企促转型”,不断强化梅州科技创新事业的“四梁八柱”,大幅提升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搭建创新平台
点燃科技引擎
夜幕降临后,在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蜜柚公园蜿蜒的山路边沿,自发光道钉仿若繁星闪烁,为过往车辆、行人“点亮”夜行之路。
这些由稀土光电功能陶瓷制成的自发光道钉,具有不耗能、不耗电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夜间照明、交通标识、医学影像、国防工业等领域。“我们研究院在梅州挂牌成立后,全力为梅州本土科技企业与省科学院科研团队‘牵线搭桥’,这个稀土光电功能陶瓷就是我们投资孵化的公司携手省科学院研究出来的。”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梁磊介绍说,2019年8月挂牌成立至今,该院已成功孵化科技型初创企业10家,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8项,孵化企业累计产值3000万元,开启了科技助力梅州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其实,除了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我市近年来还积极支持市农林科学院等“三院一基地”建设,稳步推进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等“三云两园两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梅州综保区、国际无水港建设,加快梅州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步伐,支持各大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省重点实验室等均实现零的突破。
目前,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国家级1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20家(国家级4家、省级10家),数量在粤东西北地市中均位居前列;拥有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达110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到38%,创新平台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
优化科创环境
构筑人才高地
“感觉梅州的科技创新氛围是越来越好了,我们中心一、二期入驻企业已超过60家,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有两家。”说起梅州这几年的科创环境,世界客属青年创新创业中心运营机构负责人刘金明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我市陆续出台“梅州科创20条”“梅州市科技创新上水平五年行动计划”“梅州人才新政20条”“引进博士黄金八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激活了企业创新发展和技术攻关能力。在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我市均取得了新突破。比如,博敏电子攻克了高频信号高速完整性传输设计与热仿真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嘉元科技锂电铜箔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高性能钢铁基复合耐磨材料科研成果在平远转化生产,促进了平远铸造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废水强化磁分离高效净化技术在华禹污水处理厂转化应用,为我市工业园区解决废水排放容量瓶颈提供了有力支撑……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科研成果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红利”。
“我市科技部门一直在积极推进创新环境实现新优化,也多次到国家和省科技部门对接工作,争取上级更大支持。去年以来,我市科技部门共落实各类项目扶持资金近8000万元,惠及企业(机构)近130家。”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全市科技部门将围绕“十四五”时期梅州区域创新能力达到粤东西北上游水平的目标定位,大力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不断提升创新平台支撑能力,加速推进创新资源集聚,着力壮大企业创新主体,持续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推进梅州科技创新事业再上新台阶。(记者 吴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