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梅州开新局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 全面激发内生动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在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1-12-06 09:07:59  浏览:-
字号:

(2021年11月28日)

马正勇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梅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引领全市人民自力更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梅州苏区全面振兴,走向共同富裕。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打好攻坚战、同步建小康,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圆满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教育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政治生态得到有效修复。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成县镇村换届工作。市县两级监委挂牌成立,完成七届市委巡察全覆盖,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职尽责。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推动多党合作、民族宗教、港澳台侨、民营经济等工作,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党管武装不断加强,全国双拥模范城建设实现“三连冠”。

  ——全面小康、经济预期总体实现。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128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8%,2020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73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7.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稳”“六保”工作取得实效。在广州对口帮扶下,2020年全市10个省级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2.15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0.4%。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突破500家,比2016年末增加6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42家,比2016年末增加155家。上市公司从8家增至1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从7家增至20家,数量均居粤东西北第二。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23.5%和16.6%。

  ——基础设施、城乡面貌日益改善。梅汕客专顺利开通,梅龙高铁全线动工。建成6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累计748公里。梅州机场年吞吐量突破60万人次。梅畲快线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国省道1000多公里,成功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市。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基本完工,梅州(五华)抽水蓄能电站首台机组即将投产,治理中小河流1810公里,碧道建设扎实推进。建成5G基站1965座,覆盖市区、县城和工业园区。市区和县城提质扩容,市区建成区从36.7平方公里扩大到66.9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51.58%。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得益彰。坚持“四级书记”抓脱贫,全市5.3万户14.5万相对贫困人口脱贫,349个相对贫困村出列并建成新农村示范村,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评“好”的等次,五年综合成绩居全省第五。聚焦产业振兴,规模发展梅州柚、嘉应茶等优势产业,建成1个国家级、1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梅州配送中心,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梅州柚居“粤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百强榜首。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干净整洁村达97%以上,拆旧复垦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乡村振兴省级考核连续三年获“优秀”等次。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面铺开,务实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巩固提升。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成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基本满足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需求。城市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4%,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广东首个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成功申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财政20亿元支持。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74.5%,居全省第一。文明城市创建取得扎实进展。制定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红色资源保护条例,分类分期推进509处革命遗址修葺工程,修复一批革命遗址、名人故居。建成“客都人家”文旅综合体,中国客家博物馆升级为国家一级馆,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进入验收阶段。建成一批“三馆一站一中心”基层文化阵地。实施文艺“双精”工程,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在第十四届省艺术节上获奖15项,全省领先。

  ——改革攻坚、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和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市场主体达31.5万多户,比2016年增长54.4%。完成市县党政机构改革,理顺蕉华管理区、东升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成立市国资委,组建“3+1”市属国有企业集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梅州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实现国家级开发平台零的突破。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与南沙、前海、横琴自贸区签订合作协议,积极参与“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大埔陶瓷、丰顺电声基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民生改善、基层治理成效明显。实施就业促进工程,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新建30所公立中小学校、306所幼儿园,增加学位6.9万个,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有序建设,获评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足球特区”创建列入“体育强省”规划,全市足球场地人均占有率居全省第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胜利,抓细抓实常态化防控措施,自2020年5月全市17名患者治愈以来,未再发生本土病例。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列入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三甲医院从1家增至4家,新增病床位 4238张,市妇女儿童医院基本建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100%,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提高50%以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平安之乡、法治梅州有效建设,安全生产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前列,扫黑除恶满意率居全省第一,荣获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过去五年,梅州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离不开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历届市领导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号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伟大意义、伟大经验,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了重要要求。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赋予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使命任务。我们要立足全国大局,担当广东使命,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

  迈向新征程,建设现代化,我们面临的挑战较大,压力较大,任务艰巨。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较低。2020年底,全市GDP1207.98亿元,仅占全省的1.1%,排在倒数第五;在全国7个苏区地级市中倒数第二,仅相当于赣州市的三分之一、龙岩市的四成。人均GDP仅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3.1%、3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的七成多,不到全省的六成。

  二是主导产业不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十三五”期末,我市产业结构一产比重偏大,占20.3%;二产比重偏小,从“十二五”期末的36.8%下降到30.4%,且多为资源型、配套型产业,烟草、电力、建材占六成以上,缺乏先进制造业。尚无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产值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仅140多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仅占全省的0.45%,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0.3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是投资规模较小、要素支撑力不强。“三驾马车”只有投资相对有力,但规模不够大。工业投资在粤北山区五市中总量最小,占总投资的比重,从“十二五”期末的36.8%下降到“十三五”期末的19.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交通条件未根本改善,远离中心城市,货运成本高于周边地区。节能减排逐年趋紧,用地制约不断加大。

  四是财政收入少、保障能力较差。“十三五”期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下降3.2%,近三年受多重因素影响,降幅较大,从2017年的108.55亿元降至2020年的88.18亿元。每年“三保”支出占全市预算支出六成多,市县可统筹财力少,还债压力重。

  五是人口总体外流、人才吸引力不强。据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544万,常住人口387万,是人口净流出较多的城市。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五分之一,比重全省最高。全市各类人才51.88万人,仅占常住人口的13%,且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以上仅1.5万多人,博士只有350人,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屈指可数。

  六是部分干部改革动力不足、奋进意识不强。面对新形势,一些同志思想不解放,对如何建设生态发展区认识不清,对苏区政策的落实不够具体深入,对改变经济落后现状有畏难情绪,干事创业激情不足,怕担风险、不敢负责,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正视差距、把握机遇,顺势而为、扬长补短,变短板为潜力板。

  一要把握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带来的机遇。党中央提出,“十四五”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二○三五年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为发展不充分地区树立发展目标、不断缩小发展差距提供了机遇。我们要盯紧目标、迎头赶上,不因目标长远而无所作为,也不因过程漫长而回避责任,努力在共同富裕上取得明显跨越。

  二要把握“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带来的机遇。省委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全省受益、各地共享。我们要聚焦“双区”“两个合作区”建设外溢效应,按照湾区所需、梅州所长,借外促内,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要把握新时代中央和省支持老区振兴发展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省委省政府狠抓落实,出台实施意见,新增财政资金210亿元,支持老区全面振兴。这是为老区苏区发展量身定制的重大政策。我们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努力,用足政策,跟上全省发展步伐。

  四要把握“一核一带一区”带来的机遇。省委省政府作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部署,把梅州定位为生态发展区。最近,省里正在研究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工作。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是南岭重要生态屏障,与相邻的赣州、龙岩同属原中央苏区。我们要发挥生态优势,利用区位条件和政策叠加红利,在对接“一核一带”基础上,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五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带来的机遇。中央发布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意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广泛应用。这为工业化城镇化起步较晚的城市,带来绿色低碳转型机遇。我们要因地制宜制定行动方案,以“双碳”目标倒逼产业升级、环境升值,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撸起袖子加油干,就能把握机遇,开创新局。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委“1+1+9”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突出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两大重点,推进文化名城、生态文明、重点民生建设,强化苏区政策落实、人才队伍保障、社会治理创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经济增速。第二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农业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

  ——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基本建成省际区域性交通枢纽,成为粤闽赣联通拓展的桥头堡;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取得新突破,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

  ——生态屏障巩固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成效明显,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全省领先,生态系统碳汇增量不断提升,城乡环境美丽宜居,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差距有效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文化名城影响力扩大,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较大改善,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增强,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提升,基层治理全面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工作

  (一)集中发展要素,不断壮大实体经济。优化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狠抓招商引资,扶强现有企业,优先支持税收大、就业多、成长性好的项目,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发展制造业。按照绿色低碳发展的取向,做大做强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高端印制电路板生产基地和铜箔新材料产业园,力争13个重点项目三年建成,融入“广东强芯”工程。推进稀土精深加工,打造稀土应用产品特色产业园。顺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加快培育互联网、生物制药、绿色食品、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突出主导产业,做强工业园区。工业进园,集聚发展。树立专业思维,以办企业的模式建立专班,专业管理运营广梅园、综保区、无水港、跨境电商综试区和各县(市、区)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个县(市、区)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培育壮大县域经济。规划建设高铁经济片区。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

  强化政策引导,激励技术创新。健全完善产业培育、人才发展政策,保护知识产权,推进质量强市和智慧园区建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争取设立广东高性能电解铜箔区域创新中心、广东南方离子型稀土开发及应用技术中心,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00家以上,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

  围绕经济发展主战场,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建成梅州至龙川高铁,加快连接赣南、闽西4个铁路项目建设。完成大丰高速公路建设和汕梅高速公路改扩建,推进一批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梅县机场迁建前期工作。建成大埔电厂二期、梅蓄二期等项目,建设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实施天然气主干管网“县县通工程”。谋划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完善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布局5G网络、充电桩等新基建,建设智慧城市。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产城联动、以城带乡,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坚持以人为核心,加快新型城镇化。建强中心城区,规划实施江南新城二期开发,推进205、206国道梅州城区改线工程。实施江北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改造老旧小区和商业街区。推动县城品质提升,完善城市郊区、城乡接合部基础设施。以中心镇为重点,打造一批美丽圩镇,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扩展。

  坚持城乡互动,建设客家特色乡村。贯彻“城就是城,乡就是乡”的理念,维护古镇古村的田园风貌。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成效。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扎实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和“九大攻坚行动”。调动农民力量,集中涉农资金,探索建设乡村产业社区,打造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构建“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进柚果、茶叶、稻米等领域技术攻关,发展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抓好粮食安全和“菜篮子”工程,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打造文化名城,展现世界客都魅力。传承保护客家文化,弘扬实践苏区精神,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红色苏区的时代价值。

  繁荣文化事业。统筹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实施非遗传承人和客家山歌、广东汉剧名家培养工程,推出一批精品力作。申报建设若干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推进嘉应古城和攀桂坊、望杏坊保护开发,激活松口古镇“海丝”节点文旅资源。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提质改造烈士纪念设施,开发红色景区,建好红色村。开展文化惠民行动,推进文明行为立法,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第二个足球振兴十年规划,创建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壮大文旅产业。规范建设文化产业园,办好中国客家非遗大会、客家文化旅游博览会,培育文化新业态。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深化开发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提升发展红色游、生态游、乡村游,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长寿梅州·常来长寿”旅游品牌。

  (四)增创生态优势,全面建设美丽梅州。坚持生态立市,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快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落实河湖长制,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网格化”治理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推行林长制,加快国家储备林建设,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森林蓄积量达0.68亿立方米以上。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稳妥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能耗“双控”,避免盲目新上“两高”项目,发展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产业。明晰生态资源产权,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落实“三线一单”,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优先保护区域以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为主,重点发展区域以优化产业发展、强化污染减排、保障人居安全为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

  (五)推进改革开放,激发苏区振兴活力。弘扬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敢闯“无人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强化改革攻坚。坚持“用户思维”,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懂企业、懂市场的阳光政府。推进政策“瘦身”,实现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做大做强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巩固深化乡镇街道体制改革。推进各类改革试点项目。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扩大开放合作。按照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部署,深化穗梅对口帮扶,申报广东自贸区梅州联动发展区,对接“一核一带”“双区”“两个合作区”“海西经济区”,开拓江西、福建大市场,促进粤闽赣边界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完善综保区功能,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省市共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园区。办好世界客商大会,加强与“一带一路”客属地区商贸、文化交流合作。

  (六)改善重点民生,提升共同富裕成色。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过紧日子,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在民生改善上。

  提升“三就一保”。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五年新增就业12万人。实施“健康梅州”专项行动,构建强有力的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推进市人民医院、粤东医院建成省高水平医院。统筹办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抓好特殊教育,落实“双减”政策,推动10所示范性高中争创一流高中,建成嘉应学院紫琳学院,支持嘉应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落实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做好低保、社会救助、儿童保障、社会福利、慈善事业、退役军人、优抚安置等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人口生育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矛盾治理专项行动,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好信访工作,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梅州、法治梅州。

  四、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苏区振兴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一)加强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执行省委坚决落实“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续巩固坚决全面彻底肃清李嘉、万庆良恶劣影响成果,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严格遵守和维护党章,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锤炼党性,增强斗争精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加强思想建设。坚持第一议题和常设议题制度,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新一轮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社区、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的建设,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实施党员先锋工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领导干部驻点直联群众和企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深入细致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少说多干、务实担当。坚持党管人才,健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工作机制,加快形成人才竞争优势。实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鼓励青年人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着力纠“四风”、树新风。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监督,协同推进“四项监督”。扎实开展巡察工作。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严肃查处腐败问题。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

  各位代表,同志们!

  人心齐泰山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合力攻坚。市委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监委、法院、检察院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做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民族宗教、港澳台侨等工作,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坚持党管武装,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做好新时期老干部工作,支持工青妇、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工作,营造团结拼搏、共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开拓创新,奋力谱写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