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宝剑,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港澳经济与粤港澳合作、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来源:梅州日报)
岳芳敏,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广东县域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制度经济。(来源:梅州日报)
丘东涛,中共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经济学副教授,省级形势政策宣讲员,梅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专家,梅州市理论宣讲人才库专家,梅州日报特约评论员。(来源:梅州日报)
梅州作为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重要门户和原中央苏区,在粤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刚刚闭幕的2022年广东省两会,“梅州元素”引发关注,释放出许多利好信息,从中品读出梅州发展再逢新机遇。本文以“1+3”微访谈的形式,约请暨南大学谢宝剑、省委党校岳芳敏、市委党校丘东涛三位经济界学者开展网上访谈,围绕“从省两会看梅州发展新机遇”话题畅所欲言,提出真知灼见。
以“三个示范”推动高质量发展
黄山松(梅州日报总编辑):梅州是老区苏区、北部生态发展区、省际交界地区,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梅州发展。今年的省“两会”涉及“梅州元素”有许多,尤其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支持梅州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必将为梅州“狠抓发展第一要务”的重要决策提供强力支撑,将极大地鼓励梅州在加快苏区振兴发展的征程上快马加鞭。
谢宝剑:是的。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梅州等老区苏区发展,但老区苏区大多地处山区,受地理条件、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基础设施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滞后,是广东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的短板。我认为,“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高质量发展”,一个是“示范”。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一是要始终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上做出示范。老区苏区长期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总体有待提高,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有期许,这恰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新动力源。通过解决老区苏区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广泛动员全社会积极性能动性参与高质量发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消费优势,把短板变成潜力板。二是要始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做出示范。老区苏区产业体系特别是工业经济不够健全,市场基础较薄弱,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与粤港澳大湾区、中部地区产业加强对接,以产业联动提振工业经济;要在支柱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链主企业;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传统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要培育壮大若干国有企业,积极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和绿色生态发展中,夯实梅州财政基础;要营造“清新”“清亲”的政商关系,关心关爱关注企业家发展,培育一批懂规矩、守法治、善经营、能创新的客家企业家;把企业和产业作为吸引人口回流的抓手。三是要始终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在激活资源禀赋机制上做出示范。红色是老区苏区的底色,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要向井冈山的发展模式学习,挖掘资源、讲好故事,做好红色培训、体验与旅游一程多站的好文章;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要以绿色能源、绿色资源、绿色产品为龙头,擦亮传统绿色金字招牌,培育新的绿色新兴品牌。
岳芳敏:今年的省“两会”涉及“梅州元素”有许多,“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老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高效配置好红色、绿色两种资源,发展红色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路径是依靠产业项目带动,发挥红色资源、老区生态资源等资源优势,并通过引来产业项目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产业要发展,需要道路交通等硬基础设施的完备,更需要软基础设施的支撑。
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和王伟中省长的讲话中,可以看到我省在贯彻落实中央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方面推出的新举措。比如,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鼓励引导省属企业、民企到老区苏区兴办产业,这对老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非常重要。此外,省委省政府还可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种子基金形式,发挥省财政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在大湾区异地以建设指标或项目等补偿方式,鼓励省属企业、民企到老区投资建设。
丘东涛:《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梅州创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发展定位,非常鼓舞人心。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推进振兴发展,着力增强革命老区的发展活力,着力增强、增进革命老区的人民福祉。我建议要在五个振兴发展理念上下功夫:要把“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升革命老区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把“协调”作为振兴发展的内生特点,推动革命老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把“绿色”作为振兴发展的普遍形态,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相得益彰;把“开放”作为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融入重大区域战略,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共享”作为振兴发展的根本目的,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比招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
黄山松:高质量发展,亟需高质量的发展环境,包括区位优势、宜居宜业、政务水平等等。曾有一位女企业家到深圳办企业时深有体会地说,企业刚进来,公务员就跟着上门解读政策和排忧解难,让企业“安居乐业”。梅州目前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硬件建设正加快推进,我们需要创优发展环境。
岳芳敏:确实如此,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硬件建设很重要,法治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更重要。梅州要高质量发展,就像梅州市委马正勇书记所指出的,工业短板要补齐,创优招商环境、政务环境非常重要,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树立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服务型政府,真正为群众办实事,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既要创优招商环境、大力招商引资,更要服务好现有农业工业等各类企业。我认为,招商引资,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更是本地企业现身说法以商引商,以产业链招商。比如,五华县不少家电类、电子类企业就是从深圳转移来的辉骏公司吸引来的。比招商环境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梅州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深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向深圳、广州学习,营造2.0版、3.0版的营商环境。
谢宝剑:在优化梅州的招商环境尤其是政务环境方面,可以从技术、机制两大方面入手。在技术层面上,要抓住数字政府建设的契机,在数字政府建设和线上政务服务方面对标深圳、广州等湾区一流营商环境地区,通过在线承诺、在线服务、在线办理减少人为干预,让群众、企业经营者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让老区苏区在线政务服务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在机制层面上,要深度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让老百姓和企业明明白白怎么办、如何办;要深度优化政务服务流程,以减环节、压时间为切入点,树立老区速度、苏区效率标杆;要完善政务服务的监督机制,以行政效能监察为倒逼机制,加强对政务服务的纪检监察监督。
丘东涛:狠抓发展第一要务需要激发内生动力,亟需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让干部敢干事、能干事、善干事。通过改革,改变干部队伍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状况;大胆改革,努力理顺机构职能重叠造成的梗阻问题,建设高效政府。要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政绩看干部,以状态论英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作风必须彻底克服和清除。
提升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黄山松:王伟中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实施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报告中提到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发展”与“实现5G网络珠三角广覆盖、粤东粤西粤北市县区全覆盖”,都是梅州山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那么,梅州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为公共服务补短板?
谢宝剑:梅州公共服务的短板问题还比较突出,除了传统的县镇交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在新型基础设施方面也比较薄弱,缩小与珠三角“数字鸿沟”非常迫切。我曾多次在区域协调发展的会议和采访中提出要加强粤东西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区苏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支撑,为智慧产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这次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举措非常及时和给力。一是要加强5G网络的建设,补齐新型基础设施短板;二是要突出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农业发展、智慧林场、智慧安防等应用场景建设;三是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与智慧产业。
岳芳敏:梅州这些年已经在努力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但受财力条件和发展阶段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相比较于珠三角地区,公共服务方面仍属短板,主要表现在民生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和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方面。我认为补短板的思路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快完善道路交通、5G基站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基建,为产业项目进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这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高效利用好财政资源,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比如,利用好客家文化、客商资源,整合资源,投入教育医疗等民生基础设施。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政务服务质效,完善营商环境。四是利用好中央、省、对口帮扶市资源,吸引技术服务机构和高校来梅州建设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为梅州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公共服务,为梅州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服务。
总之,要深化政务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数字政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推动民生社会高质量建设发展,营造法治化市场营商环境,服务好企业,以宜居宜业生活生产环境,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带动梅州高质量发展。
丘东涛:我建议梅州在这方面做到三点:首先是积极发展实体经济,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全面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深入开展“美丽梅州、美好家园”行动。其次要用足用活国发3号文以及广东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投向公共服务事业。再次要加强对公共服务事业的谋划,强化科学规划,强弱项,补短板,善管理,进一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把梅州苏区建设得更好,让梅州苏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以“三个建立”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
黄山松:《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强化与相邻省份协调联动,建设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平台。梅州毗邻福建、江西,有闽粤赣“金三角”之称。“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对梅州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平台,必须下好“先手棋”。这盘“棋”如何做到“布好局、步步营、满盘活”?
丘东涛:梅州、龙岩和赣州三市人文相通,资源相似,产业相似,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恰逢其时。事实上,三省周边地区交流合作早已日渐紧密,逐步形成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当前是到了政府顺势而为的阶段了,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利用各地优势,深化苏区振兴省际合作,互补共赢,大力发展以工业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我个人认为在努力争取国家层面对赣闽粤边界合作的政策支持的同时,要做到“三个建立”:建立省际边界交流机制,建立边界合作交流平台,探索建立边界合作示范区,获得经验、蹚出新路、总结模式、推广复制。
谢宝剑:梅州要下好“省际交界地区合作”的“先手棋”,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梅州是支撑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崛起和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合互动发展的“桥头堡”,推动梅州从省际交界地区边缘走向国家战略发展前沿。二是要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高度,把梅州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平台打造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融合联动的发展高地,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福建、江西的前沿阵地。三是要紧紧围绕平台建设精准施策,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具体内涵,围绕“湾区所需”“省际所向”“梅州所能”梳理和出台平台政策体系。四是要发挥梅州港澳台侨乡亲众多的侨乡优势,加强沟通联络,并针对性地引入港澳资源支撑梅州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建设,这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也能提升梅州省际合作平台影响力。
岳芳敏:闽粤赣三地资源优势条件类似,可以考虑三地合作发展,错位发展,整合三地老区、苏区资源。一是构建一个产业集群。譬如,油茶产业集群,油茶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在三地之间形成并延伸产业链,做大做优做强油茶产业集群。闽粤赣三地可以建立一个定期的市长联席会议,商议合作事宜和机制。二是整合利用三地的红色资源,构建红色产业链、产业集群。三是在乡村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可以谋划布局一些跨区域的文旅产业,践行“两山理论”。
打造“首选地”和“延伸区”是新机遇
黄山松:粤东粤西粤北各市要下大力气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打造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这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战略举措。梅州目前在全省经济指标的排位中一直在落后位置,打造“首选地”和“延伸区”带给梅州新的发展机遇,梅州有望通过这次机会来加快发展缩短经济差距。
谢宝剑:梅州要打造好珠三角产业拓展首选地和先进生产力延伸区,首先还是要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在软环境上实现与珠三角的无缝对接,产业才能以较低的成本转移扩展,增强企业家的信心。二是省级层面要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特别是在珠三角的制造业转移方面,省级层面要加强土地供给、财政资金、项目引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三是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先进生产力始终依靠科技支撑,鼓励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产业与行业技术平台以及争取国家、省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四是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政策,人才是支撑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资源,梅州要培引并举,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创新链和教育链有机衔接,建设政产学研用全链条服务体系;围绕产业发展特色,搭建专业化、个性化产业人才平台。
岳芳敏:梅州加快“融珠入湾”,打造“首选地”和“延伸区”,我认为除做到继续用足用好当前的对口帮扶政策资源、完善提升营商环境外,还要加大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更新观念、理念,提高各种能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制定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让埋头苦干为民办实事、只做不讲、实实在在谋发展的干部能够得到认可、支持、重用和保护,营造领导干部敢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干事创业氛围。
丘东涛:像梅州这类欠发达地区,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内涵,结合本地的实际,全方位提升凝聚吸引转移产业、准确选择转移产业、稳固接纳转移产业、融合发展转移产业,进而提升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我提议梅州要建设 “国家环保模范城”,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通过优化投资软环境,提升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实施产业集群战略,加快产业集聚步伐。与此同时,要重视人才的开发与建设,满足产业承接及产业升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