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梅州开新局
我市积极抢抓《梅州方案》重大利好政策机遇,加快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乘好政策东风 加快融湾入海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10-10 10:32:52  浏览:-
字号:

广梅产业园梅州圣戈班高端汽车玻璃生产车间一角


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辰浩医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广梅产业园做优服务聚焦效益,推动招商成果加速落地,实现园区高质量发展。


  苏区融湾先行区

  2022年9月,《支持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梅州方案》)获国家批复实施,明确支持梅州全域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打造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门户城市和粤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一区两城”战略定位。

  面对重大利好政策和新的发展机遇,梅州正举全市之力推进“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从区位交通优化、产业协作共建、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欠发达革命老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经验,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新路。

  完善交通拉近距离

  近日,梅龙高铁项目建设再传捷报。随着一台重达60吨的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运抵梅龙高铁五华站,并精准地平移到梅龙高铁五华牵引变电所1号主变基础上,至此,梅龙高铁全线首台主变安装就位,标志着梅龙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正式进入供电设备安装阶段。

  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后,梅州到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通行时间将缩短至少一半,1.5小时内即可互达。

  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交通必然是先行官。梅州路网建设对速度、对容量的追求,也映照着欠发达地区对融合、对振兴的渴求。

  找准方向,奋楫前行。近年来,梅州加快打通出海出省大通道。瑞金至梅州铁路建设如火如荼,预计2027年3月建成通车;武平至梅州高铁计划2023年年内动工建设;梅州至漳州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汕梅高速公路已于去年底启动改扩建,双向四车道即将拓宽为双向八车道……

  在“建设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振兴发展先行区”的擘画下,梅州正致力把“两不靠”的劣势,打通为“两相通”连接点。

  产业协作共建共享

  走进广梅产业园的梅州圣戈班高端汽车玻璃生产车间内,只见机器高速运转,机械手臂在有条不紊操作,工人开着叉车来回运输成品,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

  不远处,梅州圣戈班新增投资1.8亿元的高端汽车玻璃生产(二期)项目已于今年初正式动工建设。“该项目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5亿元、年税收3000万元。”梅州圣戈班汽车玻璃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杨告诉记者。

  梅州圣戈班项目由广汽集团以订单合作形式吸引世界500强外资企业法国圣戈班合资打造。作为来自广州的国企,广汽集团发挥“链主效应”,目前已带动16家汽车上下游企业入园。如今,广梅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聚集效应,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近年来,广梅产业园坚持政策撬动、市场驱动,先后引进法国圣戈班、日本TDK、广药等知名品牌项目,累计落地建设产业项目98个,计划投资额166亿元。

  当前,广东正积极推动珠三角产业有序转移工作,广梅产业园也正积极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和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等机遇,借力穗梅产业共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加快推动园区融湾高质量发展。

  改革赋能释放动力

  苏区融湾政策的加持,让更多探索和突破得以顺利付诸实现。

  在广州天河(兴宁)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核心地带,广东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正在加快推进建设。在不远处的辰浩医疗生产车间里,工人们身着防尘套装,忙碌但有序地进行智能家用健康仪器的组装。这个粤东片区首个医疗器械产业园,目前已吸引14家医疗器械企业进驻。

  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建设,是当地政府、省药监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企业三方合力推动的结果。2021年下半年,省药监局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叶塘镇,2022年,兴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队前往省药监局协商,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共识。乘着《梅州方案》发布的东风,改革赋能的基层实践大胆迈进。

  2022年9月,兴宁市专门制定《兴宁市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对项目落户、固定资产及机器设备投入、达产奖励、人才引进等16个方面进行专项扶持,同步配套招商引资、标准厂房管理办法等政策,为医疗器械产业项目落户和发展提供更全面的政策支撑。

  “我们一款智能隧道式血压计在今年3月完成审批获得证书,订单一下子就排到了年底。”辰浩医疗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赋能让企业能够抓住机遇,放开手脚、积极敢干。

  客商故事

  融湾实践

  “未来梅州将重点打造哪些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有哪些政策支持?”……今年5月,梅州市工商联和梅州市福建商会邀请来自省内外福建商会的60多位优秀企业家齐聚梅州,深入了解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制造业当家、产业转移和营商环境等,并举行闽商考察交流座谈会暨招商推介会,探讨产业合作,共促苏区振兴。

  组织类似的考察活动,对于市工商联的工作人员来说,已是工作常态。“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商会、协会来梅考察交流,探寻合作机遇。”市工商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与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带来的机遇密不可分。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市工商联聚焦融湾、平台、产业、政策、机制五大核心要素,在“融”上下功夫。一方面,发出《推动梅州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倡议书》,引导和鼓励会员企业以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另一方面,加强与省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加强与各兄弟市工商联和大湾区商协会的横向联系,多次到广州、深圳、珠海、东莞、赣州、龙岩、温州、苏州、杭州等地考察交流。

  “争支持”“请进来”“走出去”,每一次主动作为,都有新的收获。今年6月,“苏区同心 共融湾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和粤港澳大湾区五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启动大会在梅州世界客商中心举行。其中,《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提出,通过建立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龙梅”三市民营经济合作机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好地发挥促进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交通互联、产业共建和生态共保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三市工商联与粤港澳大湾区五市工商联民营经济合作机制协议》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探索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融湾新机制,发挥大湾区城市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湾区与苏区要素合理流动,在互惠互利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共同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

  两份机制,如同两根线,一根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赣州、龙岩、梅州三市连接起来,一根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相关市的距离缩短。

  机制的启动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市将牢牢把握国家支持老区苏区对接国家区域的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进一步打开梅州企业家的发展思路和格局,搭建起梅州与赣闽苏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桥梁,加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民营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梅州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

  客商故事

  记者手记

  把握机遇 实现期盼

  《梅州方案》获批实施,让梅州成为广东省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又一国家级战略平台,增加了原中央苏区版图的“梅州分量”,为梅州打开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渠道,拓展了争取后续支持的新空间。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梅州全市上下在“融湾入海”的进程中有共识、有方法、有期盼。

  “有共识”是大家都认识到建设苏区融湾先行区是梅州未来发展的“牛鼻子”,是推动梅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助力广东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法宝”。

  “有方法”是面对新机遇、新使命,全市干群乘势而上、迅速行动,围绕与大湾区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文交融、规则衔接、资源共享、市场融合、生态共建等,集中资源要素全力以赴推进先行区建设。

  “有期盼”是根据规划,到2025年,梅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互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梅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要素流动更加顺畅、产业分工合作更加高效、规则机制衔接更加紧密,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信在全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下,这些目标和期盼都将一一得到实现。(撰文 黄科  摄影 吴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