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 梅州开新局
梅州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激活就业增收与项目建设双动能
“星火”燃动全域 “赈济”迈向振兴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5-09-08 09:33:15  浏览:-
字号:

平远县热柘镇智能农业基地施工现场。(受访者供图)

  日前,一则喜讯为兴宁市叶塘镇注入发展强心剂:该镇申报的道路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以工代赈工程,成功获得750万元中央资金支持,成为广东省2025年第三批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中唯一获批的产业类以工代赈项目。叶塘镇的突破,正是梅州扎实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激活就业增收与项目建设双动能的生动缩影。

  放眼梅州全域,从大埔县西河镇漳溪河河道的修复工程现场,到平远县热柘镇连片整治的智能农业基地,再到五华县安流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第一批和第三批投资计划中,我市63个以工代赈项目如“星火燎原”般热烈,3.84亿元中央资金精准滴灌,项目数、资金额均占全省94%、位居全省首位,两批次项目预计带动群众就业超1万人、发放劳务报酬超1.7亿元……如今,一条条镌刻着“赈”字初心的工程线,正串联起就业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机制创新

  项目落地跑出“加速度”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在梅州各地,以工代赈政策机遇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以前发场大水,路就淹成河,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都受影响。预计9月底河道修好以后,早上晚上都能来这里散步,非常方便。”在西河镇漳溪河车龙段修复工程现场,各种机械作业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这项成功争取到679万元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资金的项目,是化解西河镇民生焦虑的良方。“我们抢抓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机遇,把消除河道洪涝隐患和提升乡村基建水平同步推进。”西河镇副镇长曾海祥介绍道。

  在叶塘镇九莱口河防洪防涝提升以工代赈工程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忙得热火朝天。“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正式开工,截至7月底,已完成铺植草砖6500平方米,清理河道淤泥8200立方米,整体工程量完成46%。”叶塘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廖子豪说。该项目创新以工代赈项目承接方式、劳务组织模式,探索通过竞争性谈判选择“镇政府领办企业+村企”作为项目承接主体的简易操作模式,使中央资金更多用于工程建设和劳务报酬发放。

  面对以工代赈村民自建项目的管理难题,热柘镇则创新构建“12345”(即1个核心原则、2套管理体系、3维立体保障、4级联动机制、5步闭环管理)全周期以工代赈闭环管理机制,以机制创新破解实践困境,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2022年以来,我局认真研究用好苏区融湾政策,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及‘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建设领域探索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鼓励当地群众通过参与项目劳动实现增收,既为闲置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让民生保障的底色更足、更暖。”市发展改革局农村经济科科长张睿智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动态化试点项目库,为以工代赈长效实施筑牢项目基础。据统计,2022年至2025年6月,我市项目储备量持续增长,三年累计储备105个,占比稳居全省前列。

  民生为本

  就业增收拓宽振兴之路

  “工作就在家门口,还能参加培训,钱包鼓了、技能也提升了。”在热柘镇以工代赈项目的施工现场,参加完农田水利、管网铺设等专项培训的工人们纷纷将培训收获付诸工作实践。

  技能增值是以工代赈的“隐藏财富”。“持证不仅涨工资,更为长远就业铺路,通过技能认证体系,普通农民可以转型为专业技术工人,助力实现‘一人持证、全家脱贫’的可持续增收。”热柘镇党委副书记郭婷婷介绍道,依托项目建设,该镇与多部门联合开发“培训、认证、上岗”链条,帮助198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高质量就业,推动超50%工人持证上岗。

  这种“造血式”的赈济模式在梅州遍地开花:叶塘镇将技能培训嵌入施工全程,变工地为课堂,帮助务工群众“既拿报酬、又长技能”,实现“鱼渔双授”;安流镇采取“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综合赈济模式,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其他低收入群体参与工程建设,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与此同时,更深远的变化在人才流动中显现——热柘镇通过技能认证吸引52名青年返乡就业,首批“乡村项目管家”崭露头角。

  “这份工作让我有了稳定收入,还能为家乡建设出份力,心里特别踏实。”西河镇参与工程建设的村民感慨道。近年来,我市坚持“项目建设与就业增收并重”,创新推广“以工代赈+技能培训+产业衔接”模式,让群众在参与项目建设中实现“挣钱、学艺、稳岗”多重收益。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我市成功落地30个以工代赈试点项目,累计吸纳861名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达1548.47万元。

  多元探索

  创新实践打造梅州样板

  梅州以工代赈的“星火”,何以燃动全域?

  ——叶塘镇探索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企业分红连接机制,将该镇制造业、养殖业的发展与群众增收致富、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联系起来,实现了村企共同繁荣,有效发挥了中央资金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推动作用。

  ——热柘镇则立足革命老区红色基因与地热资源优势,打造“以工代赈+”融合范式:通过528亩“小田变大田”整治,配套智能灌溉系统,推动红薯、蓝莓等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化、高端化;在热水村实施“四改工程”,拆除危房建生态公园、改造地下管网开发温泉文旅,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安流镇的项目建设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宗旨,排灌渠道的设计兼顾防洪与生态修复功能,道路建设采用环保材料,确保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

  如今,答案日渐明晰:行走在梅州大地,各具特色的以工代赈创新模式如春笋般涌现。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以工代赈试点探索,创新构建多元赈济模式,推行“项目建设+劳务报酬+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资产收益分红”综合机制。这些创新实践为全省提供了“梅州经验”。

  今年7月,广东省以工代赈工作培训会在梅州召开,这不仅是对“梅州经验”的认可和肯定,更将其打磨成可复制、能推广的鲜活样板。梅州以工代赈的实践印证着: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梅州大地徐徐铺展。(记者 赖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