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计划规划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梅市府办〔2013〕3号  时间:2013-01-21 14:34:52  浏览:-
字号: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梅州市

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发展改革局反映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114  


梅州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素质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为“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全面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11.3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36.1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4%,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到42.6%,比“十五”时期提高5.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5.8%上升至2010年的38.5%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67.1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32.2%,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城乡居民就业的重要渠道。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兴起,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梅州#8226;世界客商大会、国际客家山歌文化节等活动成功举办,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服务业中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2010年旅游接待总人数74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73亿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现代旅游业成为梅州经济的重要支柱。商贸服务、家庭服务、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  

——集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体现城市功能特色的现代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快速发展,涌现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域,发挥良好的示范和集聚效应。    

——服务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加大对服务业投资建设力度,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86.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3%,年均增长34.4%;建成一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重大项目。到2010年底,全市公路密度达到6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7公里。梅县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动工建设,梅江、汀江航道整治主体工程竣工。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中国客家博物馆、广东汉剧院、市山歌剧团等一批文化重点项目。  

(二)发展环境。  

——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看,全市服务业将进入新的起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消费结构的升级和多样化,为服务需求的增长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高端生产服务业提供支撑,从而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从政策取向上看,国家和省宏观政策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繁荣服务业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为全市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方面,以服务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另一方面,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的产生与发展,为服务业带来发展格局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  

——从内部环境来看,“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机遇。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推进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向高新技术产业园转型、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和特色宜居城乡,带动发展精致高效农业,为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但同时必须看到,“十二五”期间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全方位推进的新形势下,服务业的发展必将面临与其他地方的激烈竞争。三是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服务业发展环境还不够完善。四是服务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影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力加快绿色经济崛起,建设富庶美丽幸福梅州”的核心任务,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促进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发展,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设计在客都”的品牌。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实现全面快速协调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略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4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以上,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成为城乡居民新增就业的主渠道。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得到增强。  

三、重点产业与领域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为重点,突出发展现代旅游、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1.现代旅游。以积极探索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试验区为目标,围绕“大产业、大规划、大招商”的发展思路,推动旅游与生态、林业、农业、客家文化、新型工业、特色资源等充分对接,以大产业的视野系统谋划旅游,着力打造一批文化、农业、林业、水利、工业旅游示范点。以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为载体,整合“美丽客家、幸福之旅”重点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品牌,构建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深化省市共建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合作,打造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园”和全国知名的健康休闲疗养旅游基地。    

专栏1:现代旅游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客家文化之: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桥溪古韵、三乡养生度假村、中国收藏文化示范基地、五指峰—万福寺景区、松口古镇等)、梅州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客家”文化产业园首期、中国梅州中华文化养生谷项目,梅江区攀桂坊人文秀区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千佛塔宗教文化旅游区,兴宁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新陂欢乐涯家客家文化旅游度假村、树人木业、鸿利丰油茶生产基地与精深加工技术为主的油茶特色产业,梅县南口侨乡乡村游,平远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程旼文化旅游产业园、大埔古城镇旅游开发项目、张弼士等名人名居。        

生态休闲之:梅州市客天下旅游观光项目、洞天湖温泉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梅江区长沙生态休闲旅游,兴宁鸿源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园、石马金柚科研园、石及沙田柚实验示范园、神光山休闲旅游度假区、神光山森林公园、罗浮渡田河、阳天嶂森林生态旅游、径南一石马一龙田乡村自驾游、永和—石马—新陂自驾游线路开发,平远五指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大河背水上丹霞旅游区、五子石松溪河生态旅游产业园,蕉岭长潭健康生态休闲旅游度假风景区开发、长潭水上环回观光线路、南岭山地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建设与保护、桂岭生态休闲度假城、镇山森林公园,大埔西岩茶乡旅游度假村、瑞山生态旅游度假村、青溪库区旅游开发、飞天马茶文化旅游产业园、丰溪森林生态开发项目、客家乡村休闲度假基地,丰顺八乡山生态旅游区建设、龙鲸河漂流旅游项目、韩山森林公园,五华白石嶂国家矿山公园、益塘水库旅游风景区、双髻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        

保健养生之:兴宁市坭陂鸿源生态园、红湖温泉健康城、叶塘温泉旅游开发度假村,梅县体验式健康保健休闲度假城、梅县台湾农民创业园、明山名园旅游度假村,丰顺县温泉休闲度假区、韩江鹿湖温泉度假村、国际温泉城建设、梅州保健疗养度假区、温泉城小园岭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区,五华热矿泥山庄、天湖山生态旅游温泉休闲农庄、温泉养生度假区、河东五州阳光温泉休闲山庄、油茶生产基地开发油茶深加工与特色旅游度假山庄。        

红色之:叶帅故园、大埔“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园、平远红军纪念公园。        

基础设施:广东梅州旅游接待中心、雁洋综合服务区项目,梅江画廊、泮坑客家文化精品长廊,兴宁联康威尔思国际大酒店、神光山五星级酒店,梅县豪生国际大酒店工程,大埔宏宝五星级酒店项目,丰顺县宝丰温泉酒店。        

2.文化创意。依托“世界客都”这一金字招牌,坚持大精品表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将客家文化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把梅州建成“全国知名的客家文化产业城”。以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梅州)示范点为平台,大力推进客家山歌、客家特色舞蹈、广东汉剧、广东汉乐、民俗表演人才培养工程和创作工程,提升《客家意象》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客家文艺精品。推进文化创意重点项目的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互相渗透,大力发展传媒出版、工业设计、动漫游戏、影视制作、音乐创作、广告设计和创意研发、网络广播电视等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设立世界客家网站,培育23家有客家特色、竞争力强的文化骨干企业,打响“设计在客都”品牌。    

专栏2:文化创意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中国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园、梅州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客家”文化产业园首期、嘉应歌剧院、千佛塔文化旅游区、足球文化产业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客家文化艺术品街区、客家小吃文化街区、中国梅州中华文化养生谷、林风眠艺术产业园、广东文艺家采风创作基地、客家文化与动漫创作传播、低碳经济下的建筑设计、客家民居研究与发展、《中华客家》大型动漫、世界客家动漫创意旅游园、企业管理策划包装服务平台、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院线制电影院、影视制作中心等。        

3.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金融生态示范市”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组建工作,支持客家村镇银行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活动,打造地方特色的银行服务。大力吸引境内外有实力的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来梅设立分支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示范机构发展壮大,支持金融机构、融资中介机构等在梅建立区域性融资服务平台。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协(商)会、企业合作机制,积极开展多方联合对接活动。建立健全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培育上市后备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扶持企业上市机制,吸引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将总部设在梅州。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加强对在建重点项目、产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绿色产业体系和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民生改善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大力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创新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防风险、可持续的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  

专栏3:金融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梅州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融资服务平台、梅州市资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服务平台、梅州市创业服务平台、兴宁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平远县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公共服务平台、平远县中小企业投资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平远县中小企业市场开拓公共服务平台。        

4.现代物流。以揭阳潮汕国际机场、梅县机场和铁路、高速公路形成的综合交通网络为依托,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加快项目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大型物流项目,提升物流行业整体竞争力。着力培育大型商贸连锁经营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推进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整合提高物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配置能力,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物流业,推进物流中转的无缝连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辐射粤闽赣的“梅赣龙特色农产品物流圈”、原燃材料集散基地和工业物流中心,提升梅州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专栏4:现代物流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广梅汕铁路(梅州)物流中心、梅州市现代保税物流园、兴宁市毅德商贸物流园、兴宁市高新技术园区物流园、兴宁市神光物流配载有限公司升级改造、平远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加工创业基地、浦梅铁路蕉岭站物流中心、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医药产品物流中心(网)、嘉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三方物流、梅县荣嘉国际远洋货运有限公司梅州市现代物流园。        

5.科技中介服务。大力推广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大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形成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全市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促进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创业投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创业提供融资服务。引导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工程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创建一批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示范企业。深化与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和港澳台的技术合作,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区和科技产业园,共建创新平台,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共享。  

专栏5:科技服务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中国蓝光光盘产品检测中心、国家水泥与水泥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陶瓷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梅州市油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梅州市互联网产业园、纺织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广东省梅州市质量监督检验检测科研中心综合项目、广东梅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桑蚕技术推广服务平台建设、平远县南药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平远县高山茶油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平远县机械铸造行业协会平远县中小企业技术支持公共服务平台、蕉岭县金珠有机农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广福建材(蕉岭)精化有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超细粉体创新研发平台建设项目、丰顺县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科技示范基地、五华县果蔬茶饮料生产加工科技示范基地、五华县五金制品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五华县今日电脑实业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信息网络技术维护中心建设服务平台、辉胜达电器实业(梅州)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服务平台、广东祥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共安全防范技术服务平台。        

(二)调整提升传统服务业。  

按照“调整结构,提升水平,突出特色,优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  

1.商贸服务。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提升商贸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地位。加大开放力度,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商贸服务机构,发展一批大中型商贸机构,提升整体服务能力。鼓励引进现代新型批发方式,积极推广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优化改造中高级批发市场,建设一批集展贸直销、电子商务、信息发布、物流配送、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面向国内外市场的服务平台,形成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采购中心、会展贸易中心。鼓励商贸服务产品创新,积极推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连锁经营、特许经营和联盟发展。  

专栏6:商贸服务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高新技术产业园生产性资料区域中心、副食品采购中心、黄塘医药港、客家美食城、陶瓷交易中心、茶叶展示交易中心、家具采购中心、鞋业采购中心、客家商贸城、欧尚购物中心。        

2.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有序发展房地产业,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合理引导住房建设与消费。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宅的供应,引导房地产投资合理增长,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大力发展和规范二手住宅市场和住宅租赁市场,推进梯度消费,满足不同收入层次的城市居民及外来人口的住房需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为重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监控和信息披露,改善房地产市场管理,提升服务水平,规范市场健康发展。完善房地产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管理。规范物业管理,进一步提高物业管理水平,拓展物业管理市场。探索发展具有梅州特色的产权式度假酒店,稳步发展满足度假休闲、养生保健等不同需求的房地产,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  

专栏7:房地产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梅江区碧桂园、客天下、太平洋商业中心、丽都商住楼、皇家名典二、三期、新客家花园、月梅生态商住区,兴宁市碧桂园、神光山高档住宅小区、新兴豪庭、宁江新城五期,梅县山水城改造工程,平远县盈丰商住城、金色华府、桂园小区、城北新区开发,蕉岭县金碧翠园商住楼、新世纪花园,大埔县丽水湾商住区(二期)、锦绣客家、世纪华庭,五华河东下坝小区、县城市场改造、黎滩小区、县城第三小区建设。        

3.家庭服务。大力发展面向城乡社区和家庭的服务业,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家庭服务行业,推进家庭服务业公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家庭服务网络,推动家庭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家庭服务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和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鼓励家庭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进一步规范家庭服务市场秩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街道、镇村服务中心建设,依托各城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信息手段,无偿为居民家庭提供供需对接服务。加强家庭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推行持证上岗,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开展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  

4.公共服务。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制度改革与创新,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水利管理、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市政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与配套,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完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着重加强农村与城市社区协同医疗服务,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新第三方医疗与健康服务模式,形成合理分工的服务网络格局。建立开放式教育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确保教学服务质量。构建开放教育云服务平台,促进大学、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发展,培育龙头企业,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规模和水平。创新就业服务、社会保险服务、养老服务和残疾人服务模式,构建一体化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开展就业、社会保险、养老和残疾人服务示范,培育第三方服务企业,提升社保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有较大潜力的调查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等中介服务,扩大服务网络,提高标准化经营管理水平。  

专栏8:公共服务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重点完善梅州市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健全县级和专业镇、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专业服务机构,组建“客商学院”。        

重点建设:嘉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管理咨询、嘉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培训、平远职业技术学校平远县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公共服务平台、五华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性平台建设、五华润百福印刷有限公司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城镇保障性住房,世界客商会馆、世界客都展馆、中国客家博物馆、剑英图书馆、兴宁技工学校新校区二期工程、兴宁第二中学建设项目、梅县文体中心、梅县富力足球学校,五华“五馆一院”建设、李惠堂故居改造。        

(三)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  

1.电子商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作为全省分支系统的市级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络信用体系、电子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研究制定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设立梅州市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加强与国内省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重点推介梅州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拓展梅州电子商务业务。鼓励企业参加“广货网上行”活动,推动梅州企业、梅州商品、梅州服务网上促销。提高电子商务全程服务能力,加强电子商务市场可信交易服务技术与系统研发,探索网络化生产经营、消费方式与行为规律,强化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网络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网络信用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以供应链协同为重点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拓展国内外市场并进行在线销售、采购等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推动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努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互联网产业,大力培育远程维护、数据托管等技术服务,积极推进医药卫生、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展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2.信息服务。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新型信息传输服务,推进“三网融合”和物联网建设,促进电信资源的有效利用。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促进特色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建立为“三农”服务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提高农村信息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  

专栏9:信息服务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服务平台、梅州市林权与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梅江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兴宁市工业园区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广东通兴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油茶产业技术人才培训与信息交流平台、梅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梅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建设、广东泰鸿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茶业信息服务平台、广东泰鸿科技有限公司梅州市中小企业办公信息化平台、梅州国珍信息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平远县中小企业信息咨询公共服务平台、广东益盛律师事务所平远县中小企业法律咨询公共服务平台、五华县新贵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梅州市新茂商务有限公司信息发布系统功能服务平台。        

3.商务会展。以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带动商贸、旅游、酒店、餐饮等相关行业发展。依托客家文化艺术节、世界客商大会、金柚飘香文化节、兴宁花灯文化艺术节、大埔蜜柚节、平远慈橙旅游文化节、丰顺埔寨火龙节等节庆文化活动平台,推进商务会展业加快发展。重点办好客家文化艺术节,力争使之办成融客家文化艺术作品展示会、客商产品展销会、招商引资会和世界客都欢乐季于一体的大型品牌展会,带动提升发展各种专业会展,打造成为客家文化会展国际品牌。培育会展市场主体,积极推进世界客商会展中心项目建设,加速培育23个办展能力较强、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龙头会展企业。加强会展业统筹管理,支持创立会展品牌,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在国内和周边国家与地区有影响力的品牌会展。提升银行、海关、快运、翻译、购物、餐饮等会展配套服务水平。  

4.服务外包。加强系统外包服务模式创新,提高产业信息化水平。加强软件服务化应用技术研究,探索信息系统开发、建设、运行、维护新模式,把握国内外服务外包产业转移重点,加快发展软件外包、动漫创意外包、工业设计外包、人力资源外包、呼叫中心等服务外包领域。加大力度引进承接能力强的品牌性服务外包企业,引导本地软件企业和优势创意企业转型发展服务外包,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市场主体。鼓励本地制造企业通过外包提升核心竞争力,吸引一批外包承接企业进驻梅州。鼓励总部企业优先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业务外包给本地外包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服务外包标准和管理体系,形成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管理保障支撑体系,改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其信息化机构与主营业务分离,创新信息系统服务模式,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信息系统服务支撑。  

5.健康服务。积极开拓健康服务业发展视野和领域,满足城乡居民健康服务需求,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发展为依托,以“大健康产业”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服务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为落脚点,从医学卫生、经济、社会、文化、体育、教育、科技等领域加快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产业。鼓励发展以健康咨询服务、营养保健指导、健身美容等非医疗性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构建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健康消费需求由简单、单一的治疗型向预防保健型转变。挖掘中华医学精髓、弘扬中华医学文化,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保健和养生健康服务。加强对健康服务的支持和引导,促进健康服务进家庭、入社区、下乡村。积极发展老年人健康照护服务和社会化养老服务,培育发展“银发产业”。积极发展孕、生、养、育、教等优生优育服务。支持市人民医院加快建设粤闽赣边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办好田家炳医院,市及各县(市、区)重点办好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推进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医疗机构,大力发展住疗、食疗、水疗、理疗、医疗等健康服务产业,打造城市居民15分钟、农村居民30分钟的“健康服务圈”。加快培育温泉、茶叶、油茶、南药等资源丰富地区建设成为区域性健康服务产业基地。  

专栏10:健康服务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        

梅州市人民医院升级改造、梅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病院区、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大楼、梅州市老人公寓、梅州市安怀医院、兴宁市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兴宁市中医院门诊大楼、兴宁市三甲医院建设项目、兴宁市托老中心、兴宁市避灾中心、梅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平远县托老中心大楼、蕉岭县社会福利中心、大埔县人民医院迁建、大埔县福利院老年公寓楼、大埔县社会福利中心、丰顺县第二人民医院建设工程、丰顺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工程、丰顺县汤南镇敬老院、五华县急救中心大楼建设、五华县华福中心        

四、空间布局  

抢抓省支持粤东西北城区扩容提质的机遇,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坚持“富规划、穷建设”,率先推进梅州城区、各县(市)城区扩容提质,建设客家特色乡村,努力为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加快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一)梅江区、梅县核心发展区。  

统筹江南新城与梅县新城规划建设,营造有特色的城市中轴线,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打通跨江大桥、市政大道,优化功能布局,推动区县错位协调发展。以新型特色宜居城市示范区、幸福导向型产业集聚区和世界客都展示区为定位,规划建设新城。依托中心城市优势,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创意等核心优势产业。加快芹洋半岛品牌战略发展区建设,规划建设嘉应歌剧院、客家风情街、特色度假酒店及高端休闲住宅,打造品牌发展创新区。加快打造江南新城和梅县新城等金融和总部经济集聚区,通过大力发展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总部经济企业,突破原有产业组织形态,寻求成本最低化并实现人才、信息、技术等战略资源的最优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创新型转变,发展模式由主要依靠中小企业扎堆集聚向依靠总部经济高端带动的战略转变。全力办好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以高端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率先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周边各县(市)拓宽发展区。  

周边各县(市)结合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服务业。兴宁市、五华县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分别建设“工贸新城”和“绿色工业新城”,大力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增强要素集聚功能,加快建设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提高服务业比重。充分发挥交通和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一批先进的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丰顺县、大埔县分别重点打造“温泉度假城市”和“大公园式花园城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信息服务、科技孵化、研发设计、专业服务、商贸会展、文化旅游、金融后台服务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形成集聚效应,促进集群化发展。平远县、蕉岭县分别重点建设“文化旅游特色新城”和“山水特色卫星城市”,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文化旅游,致力打造南岭生态特色城市;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鼓励发展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用品连锁经营服务,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技术改造,建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服务体系。  

(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区。  

以“三城三区”为重点,着重规划建设一批产业集聚、发展集约、功能集成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城之一:江南新城。围绕“宜居宜业宜游、新城新区新貌”的建设目标,努力打造新型城市化创新区、幸福导向型产业示范区和世界客都展示区。发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休闲旅游与健康服务、交通运输、总部经济、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教育、商贸会展、信息服务等产业。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管理,依靠江南新城规划区原有森林生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营造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百花盛开、百业兴旺的优美环境,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市。进一步优化水系网络,激活梅江、泮坑、小密等丰富的江河水库资源,扩大水面、拓展河道,依形就势科学引水入城,营造优美城市景观。城市中轴线两边分别科学布局酒店、办公、商城、会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中轴线中央百花林里布局会展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公园、儿童乐园、客家古民居景区等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项目;山上建客家文化艺术区,主要布局客家祭祖殿堂、客家风情体验和休闲度假区等标志性建筑,从剑英公园到泮坑公园,由低到高巧妙融入各种客家元素,打造一条别具特色、彰显个性、充满客家文化气息的城市中轴线,全面展示客都风采,彰显客家风情和客都魅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立足长远科学设计绿色通道,主干道以六车道加设慢车道,同时完善自行车绿道和人行便道,构建便民利民的绿色交通网络,让市民就近上班、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娱乐。  

——三城之二:梅县新城。围绕建设田园特色的战略定位,拉开梅县新城发展架构。整合南口镇及侨乡村、麓湖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资源,建设山水人文共融的田园特色城市。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创意、设计等核心优势产业,建设总部经济区。按照产业发展要求,依托快速交通网络节点规划建设一批集展示交易、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形成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贸服务等为主的生产服务业集聚区。  

——三城之三:兴宁新城。围绕“工贸新城、人文秀区”的战略定位,利用神光山、宁江河、和山河、城市东排沟和西灌沟等自然景观,把兴宁市新中心城区建设成“碧水连天的生态之城、客乡古韵的文化之城、创新服务的活力之城、开敞舒展的宜居之城”。重点发展科技与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产业。加快推进兴宁新城制造业“服务化”,积极引导区域内加工制造业向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品牌提升、市场服务等延伸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与当地产业相关的国内外生产服务业企业进驻,形成一批综合性生产服务平台。  

——三区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围绕建设“高新工业园区,生态宜居新城”战略定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园区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加快推进碧桂园优质生活区、新梅江大桥、新自来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快速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体系,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以产业支撑城市、以城市集聚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园区工业化和周边城镇城市化的“两化”融合,加快发展生产生活服务业。加快建设园区中心商务区,吸引和集聚国内外金融、商务、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进驻中心商务区,促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商贸、会计、法律、信息咨询等现代高端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增强对园区经济服务能力。  

——三区之二: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文化旅游特色区雁洋核心区是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是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最核心发展区域,大力发展以展示客家文化特色为主的现代文化旅游服务业,增强旅游资源集聚功能,加快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建设。以五指峰为核心,整合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长教村、桥溪古韵、雁鸣湖、灵光寺,以及周边的松口古镇、万福寺等优势资源,串珠成链、联动发展,打造保健疗养、度假休闲胜地,吸引海内外游客来梅州享受休闲慢生活。发挥雁洋片山水人文资源的核心优势,打好“叶帅牌”、念活“山水经”,高起点建设叶帅故园,高水平打造客家名镇,创建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慢生活”经济示范区和客家人心灵回归区。完善核心区内交通道路、水利、生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挖掘名人名居、古镇老街、名寺古刹、历史典故、足球文化等特色资源,推动山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文化体验区,凸显客家文化、绿色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宗教文化、创意文化、足球文化等特色,以点带面、激活资源,形成以文化、休闲、度假、养生等幸福导向型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增长模式。  

——三区之三:丰顺新区。围绕打造梅州对外开放的“南风窗”,创建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桥头堡”,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的重要增长极的战略定位,重点发展现代旅游、文化创意、房地产、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业。依托毗邻潮汕的地缘优势和优质温泉、森林生态、独特气候、客潮文化、外出乡贤等各类丰富资源,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着力培育温泉文化和产业,建设独一无二的天然温泉湖,引进一批星级酒店、高端娱乐、健身养生项目。瞄准潮汕平原市场,大力发展高端旅游房地产服务业,打造潮汕高端消费人群的宜居区。发展交通运输业,主动谋划策划大交通,尽快打通连接梅州市区的快速通道、串联潮汕地区的城市轻轨,为丰顺新区快速发展“铺平道路”。同时大力发展空港高科技与物流产业和八乡山等生态休闲产业,实现产城联动、产城一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加强规划的组织实施,按照全市服务业规划布局要求,加强对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分类指导,推动各县(市、区)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因地制宜,实行差别化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的形成。重点支持全市区域性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区域功能区的形成与发展。加强规划的导向作用,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在立项审批、用地安排、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二)完善政策配套。  

进一步清理不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之间、不同所有制服务企业之间在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供水供电、规费征收、资金筹措、人员出境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差异。结合新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对服务业领域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力度,重点推行企业登记注册、企业投资等领域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扩大服务业开放的相关制度,落实省扶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用地和融资等政策,加强对生产服务业、就业潜力大的行业、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服务贸易出口等的政策支持,促进新兴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多种投融资工具和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服务业。  

(三)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服务系统,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结合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政务服务体系。重点建立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公共基础信息服务体系,产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体系,电子商务认证与网上支付体系等,完善服务业发展环境。  

(四)夯实人才基础。  

创新服务业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建立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服务行业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鼓励高等院校加强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培养服务经济和服务管理人才。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含技工学校)实施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鼓励学校与社会合作培养服务业人才。加强对外交流,提高服务业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培育龙头企业。  

支持优势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服务品牌,鼓励服务业企业争创中国及省驰(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和名牌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落实名牌产品各项扶持政策。以名牌、名店和上市公司为龙头,通过合资、联合、并购等方式,实行连锁经营和集团化发展;支持品牌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强对名牌的宣传和保护力度,从商标、专利、版权等方面加强对名牌企业和产品的保护。  

(六)加强区域发展。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互利互惠、合作发展”的方针,推动服务业各领域的区域合作,促进服务业市场统一开放,推动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大力推进与珠三角、港澳、海峡西岸经济区之间的服务业合作,利用珠三角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梅州服务业依托自身优势加快发展,形成特色。重点推进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商贸、旅游、科教文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房地产等方面的区域合作、消除不当行政干预、促进市场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