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梅江区城北镇上村村公共法律服务暨基层治理法治化工作室揭牌,固定每月15日为“法律服务日”,以此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围屋家访”等活动。这是梅江区司法局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法治化新路径,以支部共建为引领,推动法治资源下沉、法律服务优化、法制审查贯通,让基层治理从“事后处置”向“源头预防”转变的创新实践之一。
法治资源下沉
让法治力量融入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法治化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路径。据悉,梅江区城北镇上村村是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为深化村民法治意识、规范纠纷处理机制、提升法律服务便捷性,梅江区司法局与上村村共同制定《梅江区城北镇上村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实施方案》,旨在构建一个“红色法治引领、多元服务集成、科技赋能治理”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以每月15日为“法律服务日”,助推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实做到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为民服务。
梅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融合人大代表、“围屋家访”干部、驻村法律顾问、区司法局法律服务工作组等力量,构建结对提升工作团队,以“1+1+N”模式(即1名驻村法律顾问、1名村干部、人民调解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明白人”、支部党员等多元力量),常态化参与矛盾纠纷调处、政策法律宣传、网格化服务、重大决策顾问等工作,让专业力量与本土力量深度协同,形成“一站式服务、全链条治理”的创新实践模式,基层治理由自治走向共治。
法律服务优化
让法治意识深入群众心中
因铁路建设需要,上村村某小组集体土地被征用。村民潘某某向村委会反映征地款迟迟未发放,要求解释原因。村委会迅速介入,联合驻村律师、镇司法所调解员、村治调主任等组成调解工作组。
原来,征地补偿款已到账,但村民对分配问题产生意见,要开会表决分配方案,因此补偿款暂时没有发放。调解组召集潘某某、村民小组长到场,耐心倾听各方诉求,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优势,以情讲法、以理释法。
“按照法律流程,补偿款能否加快发放?”
“村民也要耐心等待,不要无中生有,胡乱造谣。”
调解工作组经过几番疏导和劝解,潘某某终于解开心中疑惑,这宗因征地补偿引发的风波也得以平息。
梅江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有关方案,区司法局、镇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建立“四方联调”机制,高效协同处理复杂纠纷,及时回应群众诉求,结合“围屋家访”工作,主动入户倾听民意,“带案下访”现场调解纠纷,使法治化治理成为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坚实桥梁。在化解矛盾纠纷的同时,注重普法宣传引导,驻村法律顾问以“定期坐班+随时响应”的服务模式,为村民提供“面对面”“一对一”专业咨询,并通过“法治夜校”“专家培训”“以案说法”“交流座谈”“案例研讨”等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在基层扎根发芽。
法制审查贯通
让法治观念嵌入决策链条
产业是典型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作为第一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上村村充分运用法律资源力量,以法制审查保障产业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在推进本村优质丝苗米集中外销这一重大事项时,村“两委”将某快递公司拟订的大米运输合同草案提交驻村律师进行审查,并依据律师出具的审查意见,与该快递公司进行了充分协商,进一步完善合同条款。
“这一机制有效保障了此次重大事项中关键环节尤其是合同文本的合法合规性,规避了潜在风险。”村干部向记者介绍道。
村级“三重一大”事项法律审查机制贯通是上村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实践的特色之一。据介绍,法制审查机制有机融入“四议两公开”制度,在村“两委”商议与党员大会审议环节之间,增设驻村法律顾问参与的专项法律审查程序,并于党员大会后公示审查结果,构建起群众参与、专业咨询、集体决策相结合的法治化决策机制,形成“未经法制审查不上会”的刚性约束,筑牢治理决策法治防线。
民富境安法为本。梅江区司法局坚持以基层治理法治化推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城北镇上村村为建设示范点,将法治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以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乡风文明建设,推动打造“法治强村、产业兴村”的实践样板,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数据印证着蜕变:该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从2022年的44.57万元跃升至2024年的77.13万元,增长73%。(记者 李盛华 通讯员 刘克熙 黄晓东 张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