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结果公开 > 落实情况公开
内外兼修抓机遇 双线联动促落实
大埔以强有力招商引资为“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心剂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07-06 09:15:47  浏览:-
字号:

三合实业引进新的陶瓷生产线,大大提高了效率。(图片来源:梅州日报  余灏 摄)

  去年以来,大埔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总牵引,坚持制造业当家,将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县域实体经济首要突破口,坚持逢会必讲招商、逢事必提招商、逢人必谈招商,持续释放大抓招商的鲜明信号,不断强化精准招商、拓宽招商渠道、保障资源要素,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向外借力 打好精准对接“组合拳”

  仲夏时节,万物葱茏。走进大埔县城工业小区,重点工程项目工地上机器轰鸣,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正拔地而起。

  今年以来,大埔县锂电池精密结构件项目、大埔县茶阳镇防洪工程等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动工,深圳市大埔商会考察团、客籍台商、广东省香港商会考察团等多批客商相继踏访大埔,洽谈合作。

  项目加快推进,客商纷至沓来,背后是大埔县坚定不移抓招商、促发展的决心。招商引资一直是大埔的“一把手”工程。去年以来,大埔县委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福建省厦门市火炬高新区、泉州市德化县以及山东省淄博市、广东省潮州市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同时,大埔积极开拓新思路,选聘一批懂经济、熟县情、会谈判的复合型人才,组建2支驻外招商团队在深圳、厦门等地开展常态化驻点招商工作,努力将“招商图”变成投资兴业的“实景图”。

  精准招商,“对症下药”是前提。一方面,大埔抢抓《梅州市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振兴发展实施方案》、省《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重大政策机遇,持续盯紧大湾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点地区产业转移趋势,瞄准央企、国企和龙头企业,针对粤港澳及周边地区的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等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保证项目对接高频高效、企业信息反馈零时差、项目洽谈跟进更及时。

  此外,大埔充分发挥电力和瓷土、稀土、砂土资源优势,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挖掘产业链上下游潜在合作伙伴,强化“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的纵向合作。今年,大埔成功引进以煤渣为原料、总投资10亿元的新华量大装配式建材项目,与大埔电厂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条。

  深圳、广州、厦门、漳州、泉州……大埔县驻外招商团队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围绕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布局,访企业、看园区、谈合作、寻商机,在项目招引上不断发力,着力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上下游配套企业,紧盯产业发展方向,全力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深挖合作潜力,招商引资质效不断提升。

  2022年,大埔引进招商项目并动工建设10个,计划投资总额95.09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签约项目9个,计划投资总额32.3亿元。

  勤修内功 提升项目落地“加速度”

  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为推动投资项目尽快落地以及老项目扩规模、增效益,大埔以加强作风建设为抓手,构建“外线联络、内线落实”工作机制,围绕项目落地和企业增资两大板块接连出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让企业心无旁骛做实业、抓发展。

  “项目落地不到两年,无论是政策支持,还是企业服务,政府都是有求必应,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在这里发展。”鸿翔瑞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奇告诉记者,目前厂房建设已经进入尾声,正在完善周边的辅助设施,车间的部分生产线已在7月初完成调试投产。

  着眼于优化完善招商服务,大埔成立服务专班,围绕登记注册、项目代办、建设协调、要素保障等方面,提供全天候跟踪服务,促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同时制定《大埔县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实施方案》,推动要素保障部门及早介入招商项目预研预审,全面落实告知承诺和容缺预审机制。

  “我们严格贯彻‘一起益企’服务机制,以开展‘作风建设年’‘竞标争先’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作风、靠前服务,制定了《重点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为每家进园企业配备1名具体负责领导和业务联络员,切实当好服务企业、无事不扰、有需必应的‘店小二’。”大埔县科工商务局副局长陈毕贤说道。

  除了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外,大埔县还注重服务好现有企业,鼓励和支持现有优质企业增资扩产,让老树发新枝、让小树成大树,实现现有企业的提档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

  大埔建立企业跟踪服务机制,依托工业园区管委会设立项目服务专员,每家企业由专人进行“一对一”对接,通过优化精准服务、精准宣传政策,做好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帮助企业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去年,大埔县成功推动大埔电厂在原厂址周边投资兴建二期工程,总投资达80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增加年发电量超100亿千瓦时,年产值超45亿元,创造税收超2.7亿元,推动税收增长超过50%。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是谋未来。接下来,大埔将大力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提升行动,坚持“用户思维”,梳理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保障要素,对新企业新项目落实领导和部门一对一服务,对老企业落实领导挂钩和上门服务,主动帮助破解难题,切实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 洪国栋 特约记者 余灏 罗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