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五公开 > 执行公开 > 执行过程公开
梅州法院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司法赋能 助企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3-07-21 10:06:52  浏览:-
字号:

  依法处理各类涉企纠纷3432件、严惩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35件、高效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民事案件188件、执结涉企执行案件1353件、执行到位金额5.5亿元、走访企业225家……一串串数字背后,是今年以来梅州法院坚持能动司法,聚焦公正与效率,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取得的亮眼成绩。

  近年来,梅州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不断提升审判质效和透明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让优质高效司法服务成为营造良好法治化营商环境、护企暖商的“最强内核”。

  以调促和 助企解困重返“赛道”

  “法官,我亲自带团队到深圳、东莞跑业务,拉回不少订单,这个月的欠款能准时还上,放心!”兴宁某科技公司负责人谢某语气自信而轻快。

  两个多月前,该科技公司还因欠下巨额债务无力偿还,被昔日的合作伙伴某电子公司一纸诉状告上法庭。原来,两家公司合作多年,电子公司一直向科技公司供应成品电子元器件,2022年9月合作终止时,科技公司仍欠货款1013万元。双方约定分六期还款,但科技公司支付第一期货款后,便因资金回笼困难无力支付剩余的870多万元欠款。

  “双方都是本地重点企业且案件标的额大,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对当地电子科技产业、企业正常经营和工人就业影响较大。”兴宁法院立即对此案启用涉企绿色通道,对案件优先送达、优先排期开庭,全力加速解纷。

  此时,电子公司向法院申请诉中财产保全,要求查封科技公司机器设备,这无疑严重影响科技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经过走访调查、多方评估,了解到科技公司企业信用良好,两家公司合作多年关系良好。“散买卖不散交情,有得谈!”承办法官心中有了决断。

  “合作多年,对方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体谅,心里自然有杆秤。财产保全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解决纠纷,但若是一气之下把对方的路堵死,可能是双输的结局!”承办法官对电子公司负责人林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林某急切的态度有所缓和,采纳了法院对设备进行“活查封”的建议,科技公司得以在查封期间继续正常使用机器设备进行生产经营。

  趁热打铁,联合工业园区管委会多方协调,“在商言商,拖着欠款,不只是电子公司资金受影响,科技公司商誉也受损。一个行业内,抬头不见低头见,各退一步吧!”

  最终,电子公司主动放弃利息并自愿承担诉讼费和保全费,主动申请解除财产保全,双方达成了分期履行的调解协议,科技公司每月向电子公司支付50万元直至付清欠款。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梅州法院进一步畅通涉企案件“立审执破”绿色通道,持续提升“法院+”多元解纷效能,大力推行涉企案件全流程解纷机制,调解买卖、借贷、担保等各类涉企矛盾纠纷1540件。

  活用“担保置换” 巧执行为企松绑

  “第三方案外人某机电公司表示,愿意用案外土地‘活封’来置换被执行企业被冻结的不动产和账户!”市中院执行团队接到电话后意识到:这起亿元执行案有转机了!

  2021年8月,由于广东某集团公司、兴宁某房地产公司等8名被执行人未履行生效民事调解协议,申请执行人深圳某投资公司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被执行人支付本息共计1.34亿元。执行中法院依法查封、冻结被执行人相关不动产及账户,划拨被执行人银行账户2350万元并及时发放给投资公司。

  “收到的执行款和申请的执行金额还有较大差距!”投资公司并不满意。“作为房地产企业,缺少流动资金、不动产和账户都被冻结,寸步难行啊!”被执行企业陷入经营困境。

  各方僵持不下,案件艰难推进。执行团队在多次走访、与各方协调过程中了解到一个信息,其中一位被执行人可以提供案外土地进行“担保置换”!

  “对土地进行‘活封’,并不会影响该土地正常使用。一旦置换成功,被执行企业得以恢复正常经营,申请执行人有了‘定心丸’,双方和解也会更有希望!”执行团队反复向被执行人释法说理、分析利弊,一遍一遍做思想工作。

  在得到被执行人同意后,执行团队迅速行动,组织相关部门认真审查,证实提供置换的土地权属清晰、无瑕疵,且与被置换财产价值相当,满足置换条件。2021年12月,法院依法对第三方案外人某机电公司提供用于担保置换的土地采取了保全措施,并解封了被冻结的不动产和账户。

  2023年5月,双方终于达成和解协议,被执行人分9期向执行人支付本息1.49亿元,至此这宗亿元执行案得以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梅州法院深入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执行行动,采取“活封”“活扣”措施241次,促成涉企案件执行和解562件;探索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承诺和信用修复激励机制,依法屏蔽涉企失信被执行人42人次,对11家企业适用纳失宽限期,对11家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

  破而后立 重整焕发生机再发展

  2016年,某科技公司在新三板上市,但由于经营不善陷入债务困境,濒临破产。

  “企业破产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背后更涉及民生和社会稳定,必须想尽办法助企业重生,解决拖欠100多名工人工资和巨额债务问题!”

  2021年,市中院民三庭主持对某科技公司进行破产重整,着手盘活企业资源,避免了破产拍卖情况下资产被贱卖甚至无人问津,导致普通债权人零受偿的局面,将其价值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职工和债权人合法权益。

  经过一年多的破产重整程序,科技公司在法院的帮助下,成功引入广东某重工企业注资。

  “科技公司拥有专业证照,这在广东省内很稀少,在梅州更是仅此一家。一旦破产,专业证照也随之失效,太可惜了!”某重工企业负责人李某认为,通过向科技公司注入运营资金,既可以帮助科技公司迎来生机,重工企业又能使用专业证照切入新的行业,将起到双赢的效果。

  同时,市中院启动府院联动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多次来到作为科技公司抵押债权人的银行沟通协调:“将心比心,职工们工资得不到保障,将影响到100多个家庭的生活,请你们一定要理解和支持,配合优先保护职工债权得以实现。”在做通银行工作后,拖欠100多名职工工资得以全额发放。

  “拖欠的工资拿到了,企业也‘复活’了,我们又可以安心工作了!”职工们从欠薪和失业的阴霾中走出来,脸上带着笑意和希望。

  2021年以来,市中院成功对3家企业进行破产重整:盘活停产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14.3万多平方米;依法处理不良债权2.1亿元;相关执行案件154件8700多万元依法终结。3家企业重整重生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1亿元,税收650万元,解决就业210人。(梅法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