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2023年前11月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63.47亿元,比增8%
坚持制造业当家 推进高质量发展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24-01-02 11:27:27  浏览:-
字号:

梅州圣戈班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忙碌运转。(吴腾江 摄)


  2023年10月12日,我市印发《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2月16日,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600万张高性能覆铜板建设项目二期首条生产线正式投产,助力梅州打造千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12月27日,梅州市广梅园产业促进会成立,园区产业集聚发展装上了“加速器”……

  2023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加快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奋力推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聚焦“大产业”

  夯实制造家底

  “正式投产!”2023年12月16日,位于平远高新区的省、市重点项目——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600万张高性能覆铜板建设项目二期首条生产线启动,吹响了项目二期向全面达产“进军”的号角。“项目总共分三期建设,其中二期所有生产线预计到2024年底实现全部投产,三期项目全面达产后,年总产量为3600万张高性能覆铜板,预计年产值可达80亿元。”广东盈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行政部副经理余亮说。

  与此同时,位于梅县区城东镇的嘉元时代年产10万吨铜箔首期项目4条新生产线全速运转;位于梅州经济开发区的广东盈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66万吨高端铜箔项目二期加快生产……

  聚焦大产业,推动大发展。近年来,梅州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动对接省20个战略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先进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铜箔-高端印制电路板、稀土、绿色建材等先进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烟草、电力、电子信息、机电制造、建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221.48亿元,比增8%,其中,电子信息比增15.8%、机电制造比增20.3%。

  搭建“大平台”

  提升承载能力

  2023年冬至时节,记者走进位于广梅产业园的梅州圣戈班高端汽车玻璃生产车间,只见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开着叉车来回运输成品,一片忙碌的生产场景。据了解,梅州圣戈班由广汽集团和法国圣戈班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共同设立,主要生产高端汽车玻璃,一期项目已于2021年3月投产,目前正在开展二期项目扩产,预计在2024年3月底实现投产,项目满产后预计一、二期合计营收将超10亿元。

  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如今,广梅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形成“引来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聚集效应,不断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势能。“我们积极抢抓苏区融湾先行区和省推动产业梯度转移等机遇,正积极推进扩园工作,目前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扩园,主平台城镇开发边界面积达28.28平方公里,园区承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广梅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为推进园区提质增效,提升承载能力,我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编制《梅州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规划建设方案》,选定梅州广梅产业园投资开发公司作为主平台开发公司,统筹推进主平台建设。截至2023年11月底,主平台共建成标准厂房77.6万平方米,新承接国内外特别是珠三角产业转移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111.22亿元。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产业园区(集聚地)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111.05亿元,同比增长11.9%。

  营造“大环境”

  优化成长生态

  2023年7月1日,正大康地(梅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产。仅用一个多月,该公司便实现了上规目标。项目的快速投产见效,更加坚定了企业扎根梅州发展的决心。“我们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产能和品质,预计2024年产值可达5亿元至6亿元。”正大康地(梅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利萍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引进来、育成才,到强基础、优环境,坚持制造业当家,政府需要更加有为。为此,我市建立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一把手”抓制造业当家工作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资金、土地、数据等要素资源向高效领域和“打粮食”的优质企业聚集,打造一流的营商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以来突出暖企行动,深入开展‘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常态化落实‘一起益企’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围绕项目提速,加强我市工业重点项目督办,市、县两级联动,服务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突出政策争取,2023年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市工信领域预计共可获得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3.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9.6%。”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63.47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全省第二、山区五市第一。(记者 黄科  通讯员 刘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