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梅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站  时间:2006-08-11 11:40:51  浏览:-
字号:

关于印发梅州市气象事业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梅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〇六年八月八日



梅州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前言

气象防灾减灾,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梅州地处低纬,近临海洋,境内山峦叠嶂、地形复杂,受特定地理位置和山区地形影响,气象灾害频发。“十五”期间因台风、暴雨、寒潮、干旱等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上亿元。因此,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和谐梅州意义重大。

“十五”期间,通过实施“省人大气象议案”,全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市政府《关于印发梅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梅市府〔2006〕16号),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总体要求,提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市气象事业的发展规划,是指导今后五年全市气象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确定气象建设项目安排,以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强涉及气象事务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全市气象事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上级气象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全市气象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十五”期间建成了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站、31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7个遥测自动站和气象宽带通信网络。逐步形成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综合应用各种预报技术和产品的新一代预报业务流程。预报准确率逐年提高,晴雨预报、暴雨预报、低温预报、霜冻预报准确率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2%、10%、8%、15%。为党委、政府、三防等部门提供的决策气象服务平均每年减少经济损失上亿元。电视天气预报、“12121”电话气象信息咨询、“0121”手机气象短信等方便、直观、快捷、准确、贴近生活的气象服务深受群众喜欢。气象预报、灾害预警、防雷减灾、人工增雨作业等气象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服务成效显著。

“十五”计划实施后,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公众气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地方气象事业有了新的发展,气象依法行政有了良好的开端,气象科研、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但气象现代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还不强,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探测项目种类不齐,探测手段比较单一,尤其是定点、定时、定量的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雷电灾害预警预报等业务的探测手段还比较单一、落后;气象观测场探测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制约了预报准确率的进一步提高;台站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自动化、综合化水平不高;缺乏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综合服务系统,许多短时预报、邻近预报和灾害性警报不能及时传递给社会各部门;气象经费不足,地方对气象事业发展支持力度亟待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气象依法行政体系等需要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短缺,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06—2010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报预测水平,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和科技支撑保障系统,使梅州气象整体实力达省内先进水平。力争“十一五”期间,使与气象有关的自然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控制在2%以内,伤亡人员明显减少。

(三)主要任务

1、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采用世界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手段,天基、空基、地基相结合,加强对大气风场、水汽等方面的探测,提高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突发性灾害的时间、空间探测密度,建立一个监测能力较强、探测种类较为完备、自动化水平较高的综合探测系统,为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奠定坚实基础,力求达到对区域内产生的各种灾害性天气监测基本不漏,预警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

建设内容:新建82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使自动气象站遍布每个乡镇;在梅县气象观测站、蕉岭县气象观测站、五华县气象观测站布设闪电定位仪;在梅县气象观测站布设大气电场仪;在蕉岭县气象观测站、五华县气象观测站布设GPS/MET水汽总量探测仪和风廓线雷达;在莲花山脉两侧布设10个山区立体气候观测站;在蕉岭县气象观测站开展水气相互作用观测;在全市8个气象观测站进行土壤水分观测。

2、气象观测站建设和搬迁工程

建设目标:调整站网布局,满足多轨道运行和构建综合探测平台的需要,改变因观测场周围建筑物遮挡造成探测环境恶化的现状,保证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

建设内容:对蕉岭、五华、梅县、平远等4个探测环境恶化的气象观测站进行整体搬迁。

3、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改善天气预报会商手段,提高基层台站的预报准确率;提高气象通信网络的传输能力、存储能力和检索能力;完善气象信息发布方式和发布渠道,为防灾减灾、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气象保障。

建设内容:建设市~县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对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通信系统进行升级,提高数据采集密度;完善计算机网络支撑系统;购置天气预报影视制作系统;建设固话语音短信分中心平台。

4、人工影响天气减灾系统建设

建设目标:把人工增雨从抗旱救急提高到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逐步将人工影响天气从人工增雨延伸到人工防雹、人工消雾、人工消云、人工消雨等领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有效应对能力,实现“安全、高效、科学、规范”的目标。

建设内容: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通信网络系统。

5、台站基础设施改造

建设目标:市、县两级气象局的办公条件、生活条件和综合环境全部达到广东省气象局制定的“新型台站”建设标准,保证现代化设备有足够的布设空间,确保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分发等业务流程正常运作。

建设内容:适当增加业务用房,改善工作环境,完善道路、围墙、供水、供电、护坡、排污、安全等基础设施。

6、加强气象依法行政

完善气象依法行政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地方气象法规建设,构建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责任制,规范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活动,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的管理、指导、服务、监督力度,促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7、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引进或培养3—5名硕士学历人员,培养3—5名高级工程师。每个县(市)局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1名以上;有1—2名工程师。每年参加学历教育(含本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在职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3%以上。全市气象部门大专以上学历人员达到90%以上。全市有1人入选“广东省气象科技骨干”或3人成为“广东省气象青年新秀”。

(四)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自然灾害巨大的危害性,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做到警钟常鸣,居安思危,常抓不懈,有备而战。各级政府要把防灾减灾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保障措施,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2、保证项目建设经费和维持经费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探测系统等项目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决策服务、公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属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应保证项目建设经费和维持经费。

3、利用科技成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形成、发生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灾害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加强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防治以及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探索自然灾害防、治、救的综合理论体系,走科技防灾减灾之路。加快防灾减灾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包括卫星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防灾减灾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实现防灾减灾工具、手段和设施的现代化,使科技成为推动防灾减灾工作进步的原动力。

4、健全法规体系,实施依法减灾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减灾法规体系和减灾预案,实现减灾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5、加强宣传教育,增加防灾意识

广泛开展减灾宣传,增加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群众的识灾、临灾自救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宣传,减少人类不良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树立经济建设与防灾减灾必须协调发展的观念,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群防群治的防灾减灾新局面。

6、加强部门合作,扩大交流与合作

加强同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建设、规划等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各部门的技术、人才、装备优势,更好地为“四个梅州”建设服务。

四、2020年远景展望

梅州气象事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四个梅州”建设和实现富裕安康的目标,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贯彻“强化观测基础,提高预测水平,趋利避害并举,科研业务创新”的战略方针,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力度。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使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若干领域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附件:梅州市气象事业“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