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市教育局市劳动保障局关于贯彻落实
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
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
学生的实施办法的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和中央、省属驻梅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教育局、市劳动保障局《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学生的实施办法的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十月十九日
关于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
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
学生的实施办法的意见
市教育局 市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各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学生的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职〔2008〕32号)精神,加快我市劳动力转移步伐,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全省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为梅州“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市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75%,每年我市仍有近20万的失业人员及富余劳动力待业,此外,每年约有2万多名应届初中毕业生未能升上高中阶段学校,近1.5万人未升上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推动“双转移”中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民生纾困的重要措施。各级党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全力抓好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各项工作,努力把梅州打造成为全省山区中等职业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
二、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加快我市人民群众脱贫奔康步伐
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产业优化升级需要大量受过正规培养的掌握先进生产技能和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而目前我市每年仍有2万多名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入高一级学校就读,直接流向社会,这部分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与我市中等职业学校相比,珠三角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有办学条件优越、专业与市场结合紧密、就业前景较好的优势,因此,积极输送我市初中毕业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读,可借助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学校的优质资源,提高我市劳动力培养的质量,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加快我市劳动力转移步伐。输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可在当地就业,鼓励珠三角洲地区职业学校毕业生回梅州就业、创业,这有利于我市“工业梅州”的深入推进,又能够促进我市新增劳动力转移,从而达到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加快我市人民群众脱贫奔康步伐。
三、明确目标任务,到2011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完成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送2.3万名中职生源任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到2011年,我市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达到23.7万人以上,需新增中等职业教育学位5.3万个,其中,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送2.3万个。为此,我市制定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全面启动梅州市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工程,至2011年,把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技工学校、梅州农业学校、兴宁技工学校、梅江区城西职业学校、梅县第一职业学校、梅县技工学校、兴宁职业技术学校、大埔田家炳职业学校、五华县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办学条件完备、专业特色明显、规模大、效益好的梅州市示范性骨干职业学校,其中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技工学校、梅州农业学校、兴宁技工学校等4所学校在2011年在校生达10000人以上,其余6所学校在校生达5000人以上。各县(市、区)要根据规划,加快职业教育基础建设,努力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我市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同时,要根据分配输送任务,加强引导,努力做好生源输送工作,积极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学校完成劳动力转移的培养任务。
四、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积极落实、配合做好输送生源招生工作
(一)制订计划,分解目标。确定本市输送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生源计划,并将输送生源计划下达到各县(市、区)和各学校。
(二)力争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年招收我市2000名贫困生免费就读当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免收学费、实习费、住宿费)。
(三)积极输送梅州学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读。输送我市学生到珠江三角洲地区就读,既有利于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质职教资源,又能促进我市人民群众的就业,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各级要大力宣传,积极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到本地区招生,动员学生报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确保完成输送任务。
(四)借力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我市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主动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联系,尽量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优质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可以把本市职业学校办成珠江三角洲地区职业学校的分校区,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学校的支持,学习其先进的办学管理经验,加强专业建设,畅通就业途径,借力壮大我市职业学校。
(五)开展广州、梅州对口帮扶。充分利用广州梅州对口帮扶的政策,争取广州市每年免费招收1000名贫困生就读当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免收学费、实习费、住宿费)。选取梅江区城西职业学校、梅县第一职业学校、兴宁市职业技术学校、五华县职业技术学校、大埔县田家炳职业技术学校、平远县职业技术学校、蕉岭县职业技术学校、丰顺县职业技术学校等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广州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结对帮扶,争取广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联合招生、师资培训,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建设等方面对梅州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对口帮扶。
(六)对完成生源输送的县(市、区)和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合作办学学校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时给予倾斜;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我市合作办学学校给予一定支持。
(七)树立正确人才观、就业观,积极做好初中毕业生去向跟踪和就业升学指导工作,让尽可能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
(八)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劳动工资待遇,完善社会劳动保障制度,积极贯彻实施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梅州企业就业的奖励办法,鼓励支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回梅州就业。
五、落实责任,精心组织,确保完成输送生源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市、区)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协调工作,定期或不定期与珠江三角洲各市协调招生和输送生源工作,建立稳定和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切实保障,行动上积极主动。
(二)层层落实责任。各县(市、区)根据市提出的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意见,把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重点在各初级中学)。各级教育部门要通力合作,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此项工作,认真研究制定并组织落实输送生源计划,制订和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强化督导检查。把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输送生源工作作为各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的一项内容。教育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此项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予以通报表扬,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提供优质服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在搭建平台、就业预测、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技能型人才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我市广大学生报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开展相关宣传报道工作,为政策实施创造良好氛围。
附件:梅州市各县(市、区)输送珠三角洲地区中职生源任务分配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