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嘉应新区 工作动态 “面子”“里子”并进 新区筋骨渐成
“面子”“里子”并进 新区筋骨渐成
梅州江南新城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完成
来源:南方日报   时间:2021-10-13 10:30:31   浏览:-
字号:

  金秋十月,凉意渐起。驱车行驶在梅州江南新城剑英公园大道,一路绿树成荫,绿化景观层次丰富。

  与城市的其他区域不同,在这里,路边看不见电线杆、线缆等,显得十分“清爽”;绿轴花园广场成了市民群众休闲“打卡”的网红景点;梅州城市展览馆、科技馆的建设,则为这一片区吸引了不少人气,梅州的“新城市客厅”呼之欲出。

  近日,江南新城道路等市政设施和绿轴花园广场正式移交,标志着江南新城道路及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全面完成,进一步夯实了新城的“面子”和“里子”。不光区域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以往城市地下管线纵横交错、维修困难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善,“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也将有效解决。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江南新城正以蓬勃的姿态拔节生长,“满城公园满城花,半城山水一城香”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城画卷徐徐展开。

  30条道路 构建新城全域交通格局

  “这两年环境变化太大啦!”去年初,黄女士一家人作为回迁户搬进了位于江南新城的坜明安置区。虽然亲眼见证了江南新城的“成长”,但黄女士坦言自己仍然在不断适应新环境,尤其是新城的交通,“这一带新建的道路又宽又好走,但是不开导航的话容易迷路。”

  新城建设,交通先行。

  如今走进江南新城,纵横交错的柏油路宽阔平坦,道路两边绿化带绵延伸展。剑英公园大道、华南大道、中环路等主干道,侨乡路、安康路、学富路等次干道撑起了新城的“骨骼”。再加上水白路、约亭路等“毛细血管”,共同组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江南新城路网密度大大增加,也更方便周边群众出行。

  “以前从新县城到江南新城,逢上下班必塞车,不到10公里的路程要花费1个多小时。客都大桥和三角跨线桥通车后,江南往新县城方向的道路变得宽敞顺畅了许多。”市民刘女士说。

  三角跨线桥是梅州城区的第一座高架桥,连接着江南新城的骨干道路中环路及通往梅县新城方向的梅州大桥。随着三角跨线桥建成通行、中环路全线通车,过去梅城三角圆盘交通拥堵的情况早已成为“过去时”。

  据嘉应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6年多来,该区新建30条、28公里新城道路,“五纵五横”路网框架初步成型。同时,按照“一路一树、一路一景”的设计理念,推动道路景观提档升级,营造“四季常绿、四季有花、乔灌搭配、花草混种、层次丰富、百花齐放”的新城道路景观。

  盛开着异木棉、风铃木、勒杜鹃的剑英公园大道、华南大道等不仅是交通主干道,更是城市的景观大道。一年四季,江南新城都呈现出“满城葱绿满城花”的美丽景象。

  通达的路网也为江南新城带来了旺盛的人气。

  剑英公园、马鞍山公园、约亭顶公园、红色文化公园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梅州城市展览馆展示了梅州悠久的历史和人文底蕴,让源源不断的来访者真切感受到城市的发展变化;绿轴花园广场的花卉景观常年吸引游客“打卡”;大型商圈“时光梅州”成为城市新地标,打造“文化+旅游”的新商业街区运营模式……

  “江南新城建设的6年时间里,不仅加快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更突出抓好江南新城‘五园两馆两场一轴一廊两中心’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提升新城环境。”嘉应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届时整个新城“血脉”畅通,功能完善,发展也将越来越具活力。

  9条地下管廊打通城市“生命线”

  站在这座城市向上看,是塔吊林立、鳞次栉比;若是向下看,能够看见什么?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江南新城7米深度的地下综合管廊,在这里,集中敷设着电力、通信、给水等各种市政管线,被喻为城市的“生命线”。

  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谢环境告诉记者,目前已建成的综合管廊共有9条,总长16.5公里,分别铺设于华南大道、中环路、剑英公园大道、客都大道、彬芳大道、安康路、学富路、侨乡路、坜明路等道路下方,相同舱类彼此相连。

  “综合管廊按舱类型分为综合舱、电力舱、燃气舱、雨水舱,主要承载电力、通信、给水、燃气等干线,并满足各路口管线的连接和沿线地块用电、通信、给水、燃气的供需。管廊内布设管线外,还配备了消防、通风、排水、电气、监控、安防、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无线对讲系统等设施。”谢环境介绍,虽然管廊深埋地下,老百姓平常看不到,但是对于城市的发展非常重要,“从空间上来说,可以实现城市的立体化发展。从城市运行来说,可以增强城市的防震抗灾能力。”

  记者留意到,在深度达到7米的地下管廊,环境并不闷热,且管廊内部空间宽敞,可容纳一台小型检修车辆通过。“我们在地面设置了两个轴轮式消防排烟机,负责输送氧气和排出废气,这样一来,保证了管廊内部的空气流通。”谢环境说,“我们看到墙体上设置了一排排托臂支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各种线缆都将架设到这上面,不同管线分门别类,方便将来维修。”

  “在规划客都大道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时,泄洪渠所在位置上层有较厚的杂填土及砂砾层,地质较差。”嘉应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管廊基坑施工安全及周边交通运行安全,建设单位克服种种困难,采取赶工措施,在该段基坑支护采用了更为稳妥的“咬合桩+混凝土支撑梁支护”形式施工,加快道路建设,将市政工程施工对群众生活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

  新区建设,“面子”和“里子”需齐头并进。

  江南新城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梅州重点民生工程,也是广东首例将管廊和“海绵城市”理念有机结合的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为节约建设用地,减少对交通的影响,项目还进行了桥梁和管廊、隧道和管廊合建的设计。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在“看不见”的地下,这些已完成主体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也在加快进行水、电、气、污等配套管线入廊工作,将于今年底投入运营。

  上述负责人表示,综合管廊的建设避免了由于敷设和维修地下管线频繁挖掘道路而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响和干扰,让江南新城彻底告别“拉链路”“蜘蛛网”“水浸街”等城市“顽疾”,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形成了地面城市与地下空间相得益彰的新兴城市景象。

  科技赋能地下管廊后续运维管理

  为了更加直观地看清地下综合管廊的整个“脉络”,记者来到了位于剑英公园旁的运维管理中心。大屏幕上清晰地展示着江南新城地下管廊的信息和运行状态,技术人员张权正通过智慧管廊运维平台对一系列实时数据进行监控。

  张权告诉记者,运维管理中心就是管理地下管廊的“大脑”,而地下管廊内设置的监测设备,如环境与设备监控、安全防范、火灾自动报警等系统,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当它们发现氧气、温度、湿度、硫化氢、甲烷、液位等环境参数超标时,就会立即报警。

  “16.5公里长的地下管廊,若仅靠人工维护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管廊在建设过程中就将后期维护纳入规划,目前智慧管廊运维平台不仅能够起到日常监测的作用,还能对一些异常情况直接作出反应和处理。”张权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强调基于运维的管廊设计方式,将管廊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思路前置到设计方案中,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建造。

  据介绍,在建设地下管廊时,梅州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环多分支”的总体布局,并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城市规模、实际需求等情况,对不同路段分别设置了3舱、2舱、1舱三种不同规格的管廊。

  例如,主干管廊设计3舱,6类管线全部入廊;主要支线管廊设计2舱,5类管线入廊,雨水和污水管有1条入廊;普通支线设计1舱,燃气管线作为独立管沟外挂。做到既不降低标准,又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与此同时,相较于传统管廊各舱室独立设置,不能充分利用舱室空间,照明、监控报警等附属设施无法共享等问题,梅州在设计和施工中借鉴国内外地下管廊建设经验,实现管线集约、运维共享,破解了传统管廊独立舱室数量多、运维成本高等难题。

  嘉应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管廊规划设计阶段,梅州还坚持“海绵城市”理念,建设雨污分流管网,在主干管廊设置雨水舱和污水舱,支线管廊将雨水管和污水管作为独立管沟外挂。同时,江南新城新建道路沿线所有绿化带均采用渗透管——排放一体化系统,绿化带下埋设过滤、储水、抽水等设备,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接下来,嘉应新区将坚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发扬‘工匠精神’,用‘绣花功夫’做到品质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倾力打造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人居环境,把江南新城建设成为美丽梅州的展示窗口。”上述负责人表示。

  创新融资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但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纵观全国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多是“政府投资、企业租用”,由地方财政全额出资筹措建设资金,这对一些财力有限的地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

  比起之前老城区的“直埋”方式,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确实较高。例如,正在实施的江南新城道路和地下综合管廊,总投入达34亿元。为解决资金难题,梅州另辟蹊径,采取“PPP+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实行勘查、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方式,由广东建工集团旗下的广东华隧公司作为实施主体。

  这种融资模式,也充分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项目建设过程中,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2.75亿元,引入广东华隧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隧(基金)等社会资本方4.9亿元,国家“稳增长、促发展”专项基金1.4亿元,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7.8亿元。

  虽然一次性建设成本较高,但地下综合管廊后期效益十分显著。业内人士认为,直埋管线不但容易出故障,且没有维修期限,路面开挖、土地浪费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十分惊人。而在综合管廊修建好后,构筑了一个可供管线安装和维护的地下通道。需要维修时,工人可以直接从检修口进入管道,对出现故障的地方进行修理,不会对地面有任何影响。并且,对比起外部材质是塑料管的管线,采用钢筋混凝土建设的综合管廊质量明显要好。根据标准,综合管廊的使用年限不少于100年。

  除此之外,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还对当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极大。广东较成功的地下管廊建设案例是珠海横琴,前期总投入将近20亿元,但建成后节约土地达40多万平方米,结合当前横琴的综合地价及城市容积率估算,仅此一项,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80亿元。

  南方日报记者 何苑妮 通讯员 李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