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嘉应新区 工作动态 【改革开放40年】城市扩容提质拉开骨架
【改革开放40年】城市扩容提质拉开骨架
来源:梅州日报   时间:2018-11-26 09:24:16   浏览:-
字号:


旧闻今述

2013年11月5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广东梅州嘉应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嘉应新区的发展蓝图首次在市民面前呈现。这也意味着,嘉应新区建设有规可依,将通过扩容提质解决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等问题,进一步聚集资源要素,促进产、城、人融合,为梅州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甘人后

新区设立前已启动核心区征地拆迁和建设

低矮的瓦房错落其间,黄土小道两旁杂草丛生。几年前,芹洋半岛除了地处城市边沿,跟梅州其他农村地区差不多。

对于总面积超过1.5万平方公里的梅州来说,城市规划区范围在2015年以前仅168平方公里,城区首位度小于1,城市发展没有新的空间,不仅难以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聚集,更谈不上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面临着“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处境。

梅州的发展困境也是粤东西北各地级市面临的难题。在这个背景下,2012年省住建厅牵头制定了《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行动计划》,提出扩展粤东西北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以及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我市积极响应,于2012年6月启动了江南新城的征地拆迁工作,这片区域日后成为了嘉应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区。2013年3月,我市正式启动嘉应新区规划建设谋划工作。相关部门在省发改委等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不断修改完善规划。

核心区江南新城的建设得到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梅州嘉应新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谢崇杰介绍说,方案经过多次优化,将江南新城首期规划面积由8.8平方公里优化为6.66平方公里,压缩了原来规划公共设施重复偏多的项目,节约开支建设用地1119亩,节约征拆成本10亿多元。

2013年,推动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上升到了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高度,成为振兴粤东西北的三大战略抓手之一。同年11月,省政府批准在全省设立12个新区,梅州嘉应新区就是其中之一。

敢为人先

多种模式全省首创,“巧妇借米下锅”破困局

作为嘉应新区起步区的核心区,江南新城是最先启动建设的区域之一,然而,这6.6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工作曾一度陷入“困局”。“梅州嘉应新区管委会于2014年11月6日成立,18日接管江南新城建设工作。”谢崇杰回忆,交接时新区没有一分钱,还需征拆资金、临迁安置费、建设费用等170亿元,同时已征拆房屋5000多座、涉及群众近2万人,维稳压力非常大。“当时很多群众对江南新城建设失去了信心。”

“当务之急要把安置房建好。我们想过购买社会房源的安置办法,但绝大部分群众都不愿异地安置,且估算过后发现由新区主导建设安置房能节省近10亿元。”谢崇杰说,解决了“由谁建”的问题后,新区又面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据测算,江南新城规划建设安置房8361套、总投资约73亿元。这笔“巨款”让“身无分文”的新区犯了难。

“穷则变,变则通。”抢抓国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的机遇,我市在其他地区还在观望的时候,探索开展了政府购买棚改服务的投资模式,公开招标并实行融资、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服务,成为全省首个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设棚改安置房的项目,并被列入国开行系统在广东的两个试点项目之一。安置区项目先后获“省市双优示范工地”“省安全文明示范工地”“优质结构工程奖”,安置房的高标准建设,让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在建设过程中未出现一宗因征拆安置造成的集体上访事件。

“江南新城的融资和建设模式很多都是全省首创。”谢崇杰说,江南新城综合管廊建设模式的创新也值得一提。“原来的建设成本平均为1.2亿元/公里,我市综合考虑梅州城市规模、实际需求和财政实力,干支线结合,不同路段分别设置3舱、2舱、1舱三种不同规格的管廊,在不降低国家标准的情况下,将建设成本降低到平均6000万元/公里。”谢崇杰欣喜道:“这个项目被省住建厅列入试点城市建设项目。”

江南新城的融资和建设模式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省内及周边有近30个兄弟市县单位前来交流学习。”

链 接

嘉应新区:属于经济功能区

嘉应新区属于经济功能区,规划范围包括梅江区的金山、西阳、三角、长沙,梅县区的程江、南口、扶大、梅南、水车、畲江,兴宁市的水口等11个镇(街)的部分村 (居),总面积为49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起步区包括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县区新城三个片区,规划面积为17.8平方公里。

嘉应新区的发展定位以高铁、高速公路、城市轨道等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为引领,以梅江为轴带,强化新区与兴宁、雁洋的联动发展。将着力打造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健康产业和精致高效农业,充分体现客家风格、岭南风貌,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把嘉应新区建设成为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广东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核心区和乡贤回归投资兴业重要载体。

燃情故事

诉求及时回应

修路随叫随到

11月20日晚上8时多,负责地下管廊施工的华隧建设工程师林积禄接到电话,梅城三角地圆盘附近有一条20多米长的路段需要修补。他二话不说,马上组织8名工人到现场,忙到凌晨两点才收工。

“白天修路影响市民出行,我们一般晚上干,深夜十一二点出门是常事。” 林积禄说,地下管廊施工时间长,封路导致部分道路交通压力大,时间长了地面容易破损,但只要是施工范围内的道路,群众有诉求,施工单位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修补。“开工至今,仅修补道路、更换井盖就花费了1000多万元。”

群众怎么就直接打电话找到他,不找其他人呢?说起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林积禄表示,在项目施工前会以派传单的方式告知群众,群众可以在传单上找到相关负责人的联系电话。

“我们还在半夜接到过醉酒司机撞坏护栏的电话,遇到下雨天也要先去做好应急处理。”在林积禄看来,群众之事无小事,地下管廊是民生工程,他们决不能因为施工民生工程影响市民。

浪 花

每天500多员工上岗

城区环境一周大变样

去年临近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召开之时,嘉应新区管委会接到了协调做好城区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工作。江南新城、芹洋半岛作为梅州城区市容环境整治的主战场,涉及范围广、重要路段多、整治项目多。

接到任务后,管委会会同相关建设单位,迅速组织了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施工人员30人,每天调动560多名工人,分别对主会场、机场周边、客都大道3个重要区域及梅塘东路等6条干道进行景观提升,在一周内实现了城区环境大变样,为迎接第五届世界客商大会召开营造良好环境。

还看今朝

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起步区建设顺利推进

新城新貌 宜居宜业

位于梅江区三角镇的吉祥安置区前不久竣工,这个消息让回迁户杨叔高兴坏了。看到居住环境大大提升,他更是满意:“道路四通八达,搬回来还能到剑英湖公园溜达,环境很好。虽然还没入住,但我现在时不时就会过来看看,站在外面看看也好。”

杨叔的故事正是江南新城公共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城环境面貌不断提升的缩影。

2014年底以来,围绕“一年打基础、三年见雏形、五年成规模、十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嘉应新区起步区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江南新城、芹洋半岛、梅县新城这三大引擎正拉动梅州中心城区迈向优质生活圈,宜居宜业的环境吸引着产业和人才集聚。


正在建设中的江南新城日新月异。(高讯 摄)

宜居 城区增绿859亩,江南新城框架基本形成

一个地方,之前是平房,道路小得进不去小车;现在成了小区,路网四通八达,“环境变好了”是吉祥安置区回迁户杨叔最大的感受。

江南新城“以江为轴、以山为景、以湖为心、延续城脉”的设计构想正在逐步成型,“四园两馆两场两中心”逐步开放(“四园”即剑英湖公园、马鞍山公园、芹洋湿地公园、约亭顶公园,“两馆”即城市规划展览馆、青少年科技馆,“两场”即绿轴广场、地下公共停车场,“两中心”即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汽车客运枢纽中心),3间医院、2间中学、2间小学、6间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加紧建设。

目前“四园”已建成开放,为梅州城区增加了公共休闲绿地859亩、湿地360亩;“两馆”已封顶,三个安置区配套幼儿园也将于明年上半年全面建成,可提供30个班900个学位。此外,完成了13.2公里沥青路面铺设,建成管廊12.4公里,约占总工程量的80%。剑英公园大道、华南大道、安康路、吉祥路等18条主要道路管廊年底前将建成,江南新城框架基本形成。


扩建后的剑英公园美丽如画。(曾万水摄)

宜业 总投资逾300亿元产业撑起城市底气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环境的不断优化,也吸引着大批大型企业前来投资,时光梅州、保利地产、飞翔云计算等中央商务、大数据云计算、文创文旅等新兴产业纷纷落户。

“我们致力于打造华南区最大的大数据产业园区。”广东飞翔云计算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榆厚说:“梅州是座宜居的城市,幸福指数高,我们是互联网产业,更看重的是人才,随着梅州交通网络的提速和完善,潜力还是很大的。”

据了解,嘉应新区坚持“产城联动、产城融合”的理念,主动强化企业服务,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吸引投资已超过300亿元。目前万达广场、东汇城、义乌商城、创杰金融中心已建成运营,移动生产调度中心、联通通信综合中心、紫晶光电蓝光检测中心等已基本建成,飞翔云计算、保利江南和府、时光梅州等项目正加快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