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档案局 工作动态 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先进战士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档案馆 > 工作动态
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先进战士
来源:本网   时间:2015-07-16 10:41:36   浏览:-
字号:
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先进战士
文章作者:解放军档案馆馆长 计英春 来源:《中国档案报》


各位首长、同志们: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代表解放军档案馆全体官兵介绍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10天前,在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举世瞩目,震撼人心,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全馆官兵还分享了一份别人无法体会的特殊光荣,那就是:我们珍藏的历次国庆阅兵档案,为筹划和组织这次大阅兵,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历史借鉴。而亲手收集和整理这些档案的,就是这场报告会的主人公刘义权。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的,本来应该是刘义权同志,由他亲口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当面感谢首长和同志们对他的深切关爱。但是,他目前正躺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和凶恶的病魔抗争。他一生为收集我军历史档案走遍千山万水,如今却连正常的站立行走都非常困难。按照他的心愿,我首先代表他,向首长和同志们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平凡人生 非凡荣誉

  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败人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必先去其史。档案就是承载历史的真实凭证。我们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档案,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战略资源,它记录着民族的兴衰荣辱,凝聚着共和国的光辉历史,见证着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守望着中华复兴的美好未来。刘义权,就扎根在党和国家档案事业这片沃土上,生活在军队这个革命大家庭中。38年来,他立足平凡的档案工作岗位,亲手收集党和军队珍贵档案83万多件,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作出突出贡献。直到去年9月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仍顽强坚守岗位、工作不止。
  随着全国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人们知道了、记住了刘义权这个凡人英雄的名字,并为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短短几天,一个个电话、一封封来信、一条条短信,像潮水一样涌来。这股热潮席卷神州、波及海外,甚至还跨过太平洋,感动了异国政府、军队和人民。
  这是一段让我们解放军档案馆每一名同志都会永远铭记心头的日子。感动和震撼之余,我们也在深思——
  刘义权同志是一个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军队干部,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甚至没有高级职称,为什么能受到党、国家和军队最高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和褒奖?刘义权同志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为什么能够得到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人的广泛赞同和尊重?刘义权同志一生没有迈出国门一步,为什么却能对推动中美两军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刘义权同志走的是平凡的人生之路,没有刻意追求任何的个人成功,为什么却是他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一切答案,都写在刘义权同志走过的这条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道路上。

平凡岗位 非凡抉择

  刘义权出身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离西单商场不到1华里,离中南海不到1公里。从贫困山沟到繁华都市,从工程部队到高级机关,从连队战士到机关干部,刘义权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很多人说他运气好,刘义权却说这是党的恩情,自己一辈子都要知恩图报。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其中一份红军广昌保卫战的作战部署电报,周恩来在上面写道:“秘密,阅毕焚去!!!”连续3个惊叹号,令人触目惊心。由“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的这次广昌战败,把红军逼上了被迫长征之路。当时的情势何等危急,甚至连烧文件都来不及,才使得这份本该当场烧掉的电报幸存到今天,成为这段惨痛历史的直接见证。
  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的高级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长期干档案!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大量知青从偏远农村返回城市。“回城”,成为当时青年人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对刘义权这个选择不理解,劝他说,别人都削尖脑袋往城里钻,你却往山沟里跑,不是犯傻吗?组织上想到他家庭的实际困难,也反复劝他慎重考虑。但刘义权态度十分坚决,他动情地说:“看到革命历史档案的真实记录和史料印证,我心里沉甸甸的,没有办法不为我们的党和军队骄傲,为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自豪。我要一辈子爱档案、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工作中,他深切感受到由于我军长期处在残酷战争环境里,不少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档案散落各地,甚至处于自然损毁状态。
  一次,刘义权到陕北一个偏远小城征集一批红军时期的珍贵档案原件。当地档案馆设在一间破旧窑洞里,门前蹲着一个抽烟袋的陕北老汉,刘义权问馆长在哪里,老汉说:“我就是。”刘义权非常震惊:没想到如此珍贵的历史档案,竟然存放在这样破旧的窑洞里;没想到条件如此艰苦,竟然还有人默默地守护档案!
  他由此想到,还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档案,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让刘义权急得揪心。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平凡事业 非凡贡献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地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地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身患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红十三军,是我党1930年5月在浙南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是一把插入国民党统治区腹地的尖刀,鼎盛时人数达到6000多人。两年后,这支部队在敌人重兵围剿下失败,团以上干部大部分牺牲,大量文件资料毁于战火。从此,这支部队的历史就成了红军史册上的一个空白,被称为“丢掉的红十三军”。
  1991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义权听说闽北山区有200余件珍贵的红十三军档案资料。他兴奋不已,急匆匆买了一张硬座票,挤上南下的列车。在南方雨季里,他辗转40多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征集到了这批失散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档案,让这支红军部队的战斗经历浮出历史的瀚海。当红十三军的发源地——浙江永嘉的领导看到这些档案时,不由惊叹:“真没有想到,这些档案消失了70多年,却被刘义权收藏到这里!”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
  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其中,在88个著名军事人物档案全宗里,仅贺龙元帅的个人档案,就有312卷、6443件,放满了整整两个密集架。看到这些,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发出惊叹:“真想不到,你们馆藏珍品这么丰富!”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星期天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
  我们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什么样的工作效率、什么样的责任心、什么样的紧迫感。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公认他,做档案收集工作时间最长、收集整理档案最多、作出的贡献最大。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世震惊,党和国家领导人焦虑万分,要求全力展开救援行动。早一分钟,就能多救出一条生命。军队有关部门当天就紧急调阅了唐山大地震的全部档案史料,并在最短时间内迅即组织展开了救援行动。正是刘义权收集的这些不会说话的档案,在加快拯救灾区同胞生命的战斗中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美关系牵动国际战略格局。2006年7月,军委首长访美,把刘义权亲手征集进馆的两份档案复制件赠给了美国高级将领。一份是反映1956年驾机侵入我舟山群岛上空,被人民空军击落的美国飞行员迪恩下落的档案。迪恩是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密友,当他看到这份档案时,不禁连声惊呼:“我的上帝!”另一份,是二战时期协助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科尔在烟盒上画的漫画,生动地反映了他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被我东江纵队和当地人民群众营救的全过程。当军委领导向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威尔逊中将赠送这份特殊礼物时,在场的一千多名美国军官全体起立,用长时间的掌声向中国军人致敬。正是刘义权和同事们征集的这两份档案,为密切中美两军关系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刘义权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到需要查找档案时,他总是又快又准。1985年,我军开始研究论证恢复军衔制。总部机关来查找相关档案。刘义权带着一名助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查找提供了军委、总部五六十年代关于编制评定军衔档案原件近500份。带队的机关领导非常高兴,连连表示感谢。刘义权只说了一句话:“我也想早一天戴上新军衔啊!”然而,新的军衔制度实行后,刘义权因改为文职干部,不仅没能戴上新军衔,当时甚至连新军装也没有穿上。今天,我们全体戴军衔的同志,都不应该忘记这位默默无闻作贡献的战友啊!

平凡身躯 非凡意志

  2008年,中美两国国防部就查找朝鲜战争前后美军失踪人员下落开展军事档案合作签署备忘录。已经退休的刘义权被聘为专家组成员,负责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档案中查找线索。他对领导表态:“这是一项人道主义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我会有始有终地干好。”
  他负责查找的有关档案,数量大,时间久,纸张陈旧,破损较多,字迹模糊不清,他戴着老花镜,拿着放大镜,一查就是几个小时,一坐就是大半天。
  2008年上半年,他的身体开始出现警讯:小腹疼痛,大便带血……这年9月,在馆领导和同志们一再催促下,刘义权抽出时间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直肠癌晚期。
  他揣着检查报告,直接从医院赶到办公室,红着眼圈对处领导说:“我的时间不多了。任务没完成我不甘心,请你替我保密,让我把工作干完。”听到这里,处领导一阵心热,一阵心颤,又是一阵心酸:老刘一辈子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唯一一次张口,竟然是要求让他继续工作!
  第二天,老刘照常上班。以后的8个月中,他先后做了8次化疗、10次放疗,每次治疗后,都不顾领导和同事劝阻,回到工作岗位。最后一次化疗出院时,癌细胞已扩散到胯骨,他强忍疼痛,一步一步挪到办公室,又坚持工作了4天。为了让他多休息一会儿,同事从库房调档案时,有意少给他一点。他却一再恳求:“再给点,再给点。”“再给点”是老刘收集档案时向人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一辈子都在抢时间,这一次,他是在人生终点前竭尽全力地冲刺啊!
  今年4月9日,美国国防部代表团访问解放军档案馆,得知刘义权身患癌症仍坚持工作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第一线,深为感动,主动提出集体看望刘义权。在档案整理室,美国客人见到了正在鉴定档案的刘义权,不由肃然起敬,集体用掌声向这位中国老军人表达敬意。美军太平洋总部多娜·克里斯普海军少将托着刘义权的双手,眼含热泪地说:“您用最宝贵的时间来帮助我们,对所有美国人民来说,您是一位英雄!我们将一直为您祈祷,祈求上帝帮助您!”今年7月15日,美国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查尔斯·雷专程到中国驻美大使馆,代表美方表达对刘义权的敬意。他说:“这位中国档案专家身患癌症,仍坚持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第一线工作,查阅了数千卷、数万篇档案资料,美方对此深为感动,深表敬意,并向他及家人转达美方的同情和慰问。”
  刘义权,一名普通平凡的中国军人,以感天动地的牺牲奉献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人权的理解尊重,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道主义关怀的真诚态度,展示了中国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现在,一生不知疲倦的老刘病倒了。无情的癌细胞一天天侵蚀着他的身体。癌症晚期的病人,非常痛苦,骨头像要裂开。可是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没有听到他一声痛苦呻吟,没有看到他一丝痛苦表情。即便是在疼痛难忍的时候,他也坚决要求不打止痛针,少吃止痛药,他说怕影响记忆,怕忘事。
  老刘心里惦记着什么?还有什么放心不下?我一直在猜想。一天,我看望老刘,临走时,他眼睛里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我知道他有话要说,就留了下来。我没有想到,老刘躺在病床上强忍剧痛向我交待的,竟然是三条工作建议——
  一是我们馆藏档案还有一些空白点,比如四川国民党军队投诚改编的档案、抗日战争期间山西新军的部分档案,要想办法快点拿回来,时间拖得越久越难办。二是我军著名军事人物的全宗档案收集整理要规范。老刘曾专门写了一份论证报告,上级还没有批准,让我催办。三是军队档案信息化步伐要加快,特别是电子录入要抓紧。老刘说,再不能让同志们常年守着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档案工作,那样对大家身体伤害太大……
  听到这里,我百感交集。老刘啊,你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档案,还是一辈子没有干够的档案工作,还是一辈子难以割舍的战友。你用生命的最后坚守,模范践行了胡主席倡导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你用平凡身躯的最后拼搏,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先进战士的非凡意志!
  此时此刻,我们全馆同志都有一个真诚的期盼,盼望老刘挺住,坚强地挺住,能够与我们一起,亲眼看到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军队更加辉煌、更加强大的明天!
  谢谢大家!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09年10月15日 1913期 第二三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