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首长、同志们: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代表解放军档案馆全体官兵介绍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10天前,在天安门广场,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举世瞩目,震撼人心,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倍感骄傲和自豪。而我们全馆官兵还分享了一份别人无法体会的特殊光荣,那就是:我们珍藏的历次国庆阅兵档案,为筹划和组织这次大阅兵,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历史借鉴。而亲手收集和整理这些档案的,就是这场报告会的主人公刘义权。
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的,本来应该是刘义权同志,由他亲口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当面感谢首长和同志们对他的深切关爱。但是,他目前正躺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床上,和凶恶的病魔抗争。他一生为收集我军历史档案走遍千山万水,如今却连正常的站立行走都非常困难。按照他的心愿,我首先代表他,向首长和同志们敬一个庄严的军礼!
平凡人生 非凡荣誉
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败人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必先去其史。档案就是承载历史的真实凭证。我们档案工作者手中的档案,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宝贵战略资源,它记录着民族的兴衰荣辱,凝聚着共和国的光辉历史,见证着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守望着中华复兴的美好未来。刘义权,就扎根在党和国家档案事业这片沃土上,生活在军队这个革命大家庭中。38年来,他立足平凡的档案工作岗位,亲手收集党和军队珍贵档案83万多件,为建设我军档案资源体系作出突出贡献。直到去年9月被诊断为直肠癌晚期,仍顽强坚守岗位、工作不止。
随着全国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人们知道了、记住了刘义权这个凡人英雄的名字,并为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短短几天,一个个电话、一封封来信、一条条短信,像潮水一样涌来。这股热潮席卷神州、波及海外,甚至还跨过太平洋,感动了异国政府、军队和人民。
这是一段让我们解放军档案馆每一名同志都会永远铭记心头的日子。感动和震撼之余,我们也在深思——
刘义权同志是一个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军队干部,没有担任过领导职务,甚至没有高级职称,为什么能受到党、国家和军队最高领导层的高度关注和褒奖?刘义权同志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为什么能够得到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人的广泛赞同和尊重?刘义权同志一生没有迈出国门一步,为什么却能对推动中美两军的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刘义权同志走的是平凡的人生之路,没有刻意追求任何的个人成功,为什么却是他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一切答案,都写在刘义权同志走过的这条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道路上。
平凡岗位 非凡抉择
刘义权出身于巴蜀山区的一个贫苦家庭,入伍后,因为表现出色,不到3年就从地处大山深处的某导弹基地工程建筑团,调到第二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保密档案科工作,并被提拔为干部。
当时,二炮机关办公地在北京的繁华地段,离西单商场不到1华里,离中南海不到1公里。从贫困山沟到繁华都市,从工程部队到高级机关,从连队战士到机关干部,刘义权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很多人说他运气好,刘义权却说这是党的恩情,自己一辈子都要知恩图报。没过多久,他作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抉择。
那是1979年5月,总部从全军抽调一批干部到豫西山区军委后方档案库,整理1927年至1949年期间我军历史档案。刘义权就是其中一员。那时,我军100多万份历史档案,就装在一个洞库中的近千个麻袋里。在这里,他平生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珍贵手迹,看到从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带血的文件、烧焦的照片。其中一份红军广昌保卫战的作战部署电报,周恩来在上面写道:“秘密,阅毕焚去!!!”连续3个惊叹号,令人触目惊心。由“左”倾机会主义导致的这次广昌战败,把红军逼上了被迫长征之路。当时的情势何等危急,甚至连烧文件都来不及,才使得这份本该当场烧掉的电报幸存到今天,成为这段惨痛历史的直接见证。
这些珍贵档案,在青年军官刘义权的心中激起了巨大波澜,他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让我们至今震撼,那就是:离开北京的高级机关,调到地处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河南洛宁的后方档案库长期干档案!
当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大量知青从偏远农村返回城市。“回城”,成为当时青年人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对刘义权这个选择不理解,劝他说,别人都削尖脑袋往城里钻,你却往山沟里跑,不是犯傻吗?组织上想到他家庭的实际困难,也反复劝他慎重考虑。但刘义权态度十分坚决,他动情地说:“看到革命历史档案的真实记录和史料印证,我心里沉甸甸的,没有办法不为我们的党和军队骄傲,为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自豪。我要一辈子爱档案、干档案!”
1981年,刘义权如愿正式调入解放军档案馆,被分配到第一档案库工作。工作中,他深切感受到由于我军长期处在残酷战争环境里,不少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档案散落各地,甚至处于自然损毁状态。
一次,刘义权到陕北一个偏远小城征集一批红军时期的珍贵档案原件。当地档案馆设在一间破旧窑洞里,门前蹲着一个抽烟袋的陕北老汉,刘义权问馆长在哪里,老汉说:“我就是。”刘义权非常震惊:没想到如此珍贵的历史档案,竟然存放在这样破旧的窑洞里;没想到条件如此艰苦,竟然还有人默默地守护档案!
他由此想到,还有多少珍贵的历史档案,散落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这让刘义权急得揪心。
从此,他就开始了一种与常人不同的生活状态,那就是:怀着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忘我的虔诚,沿着我军征战的足迹,走向偏远老区、走向穷乡僻壤、走向大山深处,走向不知沉睡在何处的珍贵历史档案。
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是38年!
平凡事业 非凡贡献
收集,是档案工作的源头,是开发利用档案的基础性工作。刘义权从事军队历史档案收集工作的时候,正是我军档案资源体系建立和形成的重要时期。为完成好这个历史性的任务,他一个空白一个空白地填补,一个全宗一个全宗地建立,为此,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他曾翻越秦岭山区,沿着嘉陵江畔迂回,先后十几次徒步涉过湍急的江面;他曾连续在外奔波好几个月,去的时候穿冬衣,回来的时候树都发芽了;他曾身患严重的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病,揣着医生开的住院治疗通知单,就奔赴大西南征集档案;他曾在闽北山区路途中遇到车祸,差一点儿车毁人亡。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苦和危险,对于刘义权,却是生活的常态。看到一批批濒临危境的我军历史档案重见天日,得以保全,他体验到的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红十三军,是我党1930年5月在浙南建立的一支红军部队,是一把插入国民党统治区腹地的尖刀,鼎盛时人数达到6000多人。两年后,这支部队在敌人重兵围剿下失败,团以上干部大部分牺牲,大量文件资料毁于战火。从此,这支部队的历史就成了红军史册上的一个空白,被称为“丢掉的红十三军”。
1991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义权听说闽北山区有200余件珍贵的红十三军档案资料。他兴奋不已,急匆匆买了一张硬座票,挤上南下的列车。在南方雨季里,他辗转40多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征集到了这批失散半个多世纪的珍贵档案,让这支红军部队的战斗经历浮出历史的瀚海。当红十三军的发源地——浙江永嘉的领导看到这些档案时,不由惊叹:“真没有想到,这些档案消失了70多年,却被刘义权收藏到这里!”
38年来,从海滨到边陲,从北国到南疆,刘义权的足迹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县市,他查访的老将军、老红军、老战士和普通群众数以万计。就这样,83万多件珍贵历史档案,被刘义权源源不断地收集到解放军档案馆。这些档案,时间上涵盖了我军建设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内容上涉及到党领导武装斗争和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之高,难以估量。
依托这些档案,我军档案资源体系逐步建立、丰富和完善。其中,在88个著名军事人物档案全宗里,仅贺龙元帅的个人档案,就有312卷、6443件,放满了整整两个密集架。看到这些,许多领导、专家、学者发出惊叹:“真想不到,你们馆藏珍品这么丰富!”
有人给刘义权算过一笔账。38年,连节假日星期天全部计算在内,满打满算13870天,刘义权亲手征集接收军事档案83万余件。这就是说,38年当中,刘义权平均每天收集档案近60件!
我们从事档案工作的同志都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工作强度、什么样的工作效率、什么样的责任心、什么样的紧迫感。在军队档案系统中,大家称赞刘义权是“军档收集第一人”。公认他,做档案收集工作时间最长、收集整理档案最多、作出的贡献最大。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档案不用它时默默无闻,一旦需要和利用起来,也会惊天动地。刘义权千辛万苦征集的历史档案,在党、国家和军队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许多世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中,都直接运用了这些重要的档案资料。
去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世震惊,党和国家领导人焦虑万分,要求全力展开救援行动。早一分钟,就能多救出一条生命。军队有关部门当天就紧急调阅了唐山大地震的全部档案史料,并在最短时间内迅即组织展开了救援行动。正是刘义权收集的这些不会说话的档案,在加快拯救灾区同胞生命的战斗中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美关系牵动国际战略格局。2006年7月,军委首长访美,把刘义权亲手征集进馆的两份档案复制件赠给了美国高级将领。一份是反映1956年驾机侵入我舟山群岛上空,被人民空军击落的美国飞行员迪恩下落的档案。迪恩是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密友,当他看到这份档案时,不禁连声惊呼:“我的上帝!”另一份,是二战时期协助中国抗战的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科尔在烟盒上画的漫画,生动地反映了他在飞机中弹跳伞后,被我东江纵队和当地人民群众营救的全过程。当军委领导向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威尔逊中将赠送这份特殊礼物时,在场的一千多名美国军官全体起立,用长时间的掌声向中国军人致敬。正是刘义权和同事们征集的这两份档案,为密切中美两军关系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中美军事档案合作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刘义权在长期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每到需要查找档案时,他总是又快又准。1985年,我军开始研究论证恢复军衔制。总部机关来查找相关档案。刘义权带着一名助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查找提供了军委、总部五六十年代关于编制评定军衔档案原件近500份。带队的机关领导非常高兴,连连表示感谢。刘义权只说了一句话:“我也想早一天戴上新军衔啊!”然而,新的军衔制度实行后,刘义权因改为文职干部,不仅没能戴上新军衔,当时甚至连新军装也没有穿上。今天,我们全体戴军衔的同志,都不应该忘记这位默默无闻作贡献的战友啊!
平凡身躯 非凡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