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为何总能在重大历史关头
挺身而出 力挽狂澜?
叶剑英
孙中山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年轻有为”;毛泽东对叶剑英的评价是:长征路上,是叶剑英“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评价叶剑英的一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粉碎“四人帮”后,叶剑英排除巨大阻力,最终推举邓小平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总是习惯地称叶剑英为“老兄”、“老帅”,对叶剑英的评价是“在中国历史重要转折关头为人民建立功勋”。
江泽民多次评价叶剑英,他说叶剑英“在重大和紧要的历史关头,总是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为党的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叶剑英的祖上是宋代南迁的“客家人”,“客家人”原是中国古代中原地区拥有财富的汉人,当北方少数民族掀起民族纷争,燃起战火时,拥有财富的部分汉人就举家迁往南方以躲避战乱,他们算是古代北方汉人中的优秀者。“客家人”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男孩以读书求取功名为追求目标,叶剑英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在他7岁时就把他送进村私塾读书,11岁时叶剑英在离家10多里的丙村三堡学堂读书,后又在梅县东山中学读书。叶剑英传承了“客家人”爱读书的品行,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中以“儒将”、“诗帅”著称,他的诗词常常受到毛泽东的称赞。
叶剑英的父亲名叫叶钻祥,考中过武秀才,母亲叫陈秀云,叶剑英的父母共生了8个孩子,但只存活了4个。叶剑英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他是家里的长子,长子的身份使叶剑英养成了极富有责任心的品行。而他武秀才出身的父亲也熏陶了他性格中刚毅的一面。1917年,叶剑英考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当时讲武学堂聘请了不少日本教官,其中一个日本教官,有一手高超的劈刀术,学校的师生个个对他的刀术甘拜下风,面对趾高气扬的日本教官,从小受父亲习武影响的叶剑英决定与那个日本教官比个高低。苦练了几个月后,叶剑英就向日本教官提出比武的要求,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最终,叶剑英战胜了那个日本教官,事后,那个日本教官还把自己的劈刀送给了叶剑英,战争年代,叶剑英一直把这把劈刀带在身边。
幼年读私塾时的叶剑英最爱在村头的大榕树下听人讲故事,听过后他又经过消化讲给别人听,这练就了叶剑英极好的口才。抗日战争时,他以八路军参谋长的身份出席在国民党陪都重庆召开的军事会议,面对国民党各军队参谋长们集体指责八路军消极抗战的场面,叶剑英一人“舌战群儒”成为美谈。
读书时,叶剑英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学生,在东山中学读书临近毕业时,成绩优秀并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的叶剑英与校长发生了冲撞,校长以扣发毕业证相威胁,要求叶剑英承认错误,叶剑英愤然离校,并说“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一、抗击陈炯明,护卫孙中山
从讲武学堂毕业后,叶剑英追随中国民主革命先驱
两广统一后,孙中山决定北伐,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炮轰总统府,阴谋加害孙中山。在形势万分危急之时,年仅25岁的海军陆战队营长叶剑英护卫孙中山登上“宝壁”舰,后改乘“永丰”舰前往黄埔。面对陈炯明的叛逆行为,孙中山即令北伐军回师勘乱。
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后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学校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从这时开始,叶剑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二、策应南昌起义,领导广州起义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当时的叶剑英在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任扩编第二师师长,很受蒋介石的器重,但在此革命紧急关头,他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亲自起草发出“通电全国反蒋”电文,离开蒋系部队奔赴武汉,到当时的国民军第四军工作,张发奎是笫四军军长,后来第四军扩编为第二方面军,张发奎升任总指挥,黄琪翔任四军军长,叶剑英被任命为第四军参谋长。
当时的笫四军里有许多共产党人,政治思想比较活跃,这对叶剑英有较大影响,他看到武汉国民政府的汪精卫、谭延 等人越来越走向反动,只有共产党人大公无私,真心为广大民众谋福利,便决定加入共产党。他多次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当即就肯定地说:他的底子我知道,是好的,我们应当表示欢迎。1927年7月上旬,在中共面临严峻形势下,经周恩来同意,中共中央批准叶剑英为中共党员,不过,为了保密,党组织让叶剑英暂时不要和其他党员发生联系。叶剑英坚定地投入了党的怀抱,并秘密地潜伏在敌人的营垒中,机智勇敢地同敌人进行周旋。
当叶剑英得知汪精卫、孙科、朱培德等要诱骗叶挺、贺龙上庐山“开会”以期解除叶、贺兵权的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于
南昌起义爆发后,张发奎原准备遵照汪精卫的命令,火速追赶叶、贺部队,加以歼灭,在第二方面军高级干部会议上,叶剑英以第四军参谋长的身份,提出不要追赶叶、贺,而直接回师广东的建议。他劝说张发奎尽早打回广东,实现总理遗训,以图重新北伐,这也是张发奎早有的计划,只因李济深坐镇广东,不让张发奎回广东。叶剑英机智地分析了战局:叶挺、贺龙已撤离南昌,正在南下广东,广东的李济深必不相容并派兵出击,广州城也就因派兵出击而造成空虚,这正是我们南下广东的最好时机。叶剑英还分析了跟着叶挺、贺龙部队追击,将造成两败俱伤,会大伤部队的实力。叶剑英的一番“宏谈”,正合张发奎做“广东王”的愿望,他改变了追击叶、贺部队的计划,派部队佯装追赶一段后,即命黄琪翔代理总指挥,直接把部队拉到了广东,张发奎自己到香港去了。国民党出版的《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中记载:“叶、贺等遂东去抚州,张发奎率师追之。嗣忽分途,叶、贺等由闽粤边境趋潮汕,张发奎部则改由南雄入粤。”叶剑英使南昌起义的部队减少了追击的压力,将第四军拉回广东,为广州起义创造了条件。
起义的第二天,即
三、反对张国焘,拥护毛泽东
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叶剑英先在上海周恩来的领导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经周恩来同意,1931年4月,叶剑英到达江西瑞金,担任红一方面军参谋长,并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1935年6月下旬,党中央、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胜利会师。根据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已走向新的高潮,华北已成为抗日斗争前线的形势,中央主张红军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线阵地,领导和推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但张国焘依仗他指挥的红四方面军人多枪多,向党中央闹独立,他反对红军北上的主张,提出向川、康地区退却或南下的意见。为了解决这一重大战略方针问题,党中央于
作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叶剑英,对张国焘的所作所为坚决反对,他按照中央北上的精神,抓紧做好部队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工作,同时积极准备攻打松潘。然而,由于张国焘的阻挠破坏,使红军在毛儿盖地区耽误了一个多月,丧失了占领松潘的机会。
在党中央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于8月初来到毛儿盖。他一到,就又向党中央发难,反对北上。为此中央于
在危急关头,若不是叶剑英机智地将密电及时报告给毛泽东,红军内部将可能发生武装冲突,后果不堪设想。事后,毛泽东曾多次提到这件事,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1967年夏天,毛泽东视察大江南北时,曾对杨成武谈起此事,还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地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时刻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四、粉碎“四人帮”,支持邓小平
1966年5月,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叶剑英当时正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秘书长。1967年,上海爆发了“一月风暴”,随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夺权运动,形势变得越来越乱。林彪、江青一伙为了达到篡党夺权的目的,把矛头指向军队,要在部队中开展“揪军队一小撮”,使人民解放军的机关和部队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
1971年9月,林彪“自我爆炸”以后,叶剑英的处境稍有好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随后,叶剑英又开始与“四人帮”苦苦周旋。1973年初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支持下,受“四人帮”排斥的邓小平复出工作,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接着周恩来又向中央建议在他生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全面主持国务院工作,实际是同时负责党政军的日常工作。1975年,为了拯救“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政治、经济的全面危机,邓小平便大刀阔斧地开展整顿工作,国家局势有所好转,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得到人民的拥护。但由于“四人帮”把持宣传舆论工具,他们诬陷邓小平整顿是右倾翻案。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是年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的悼念周恩来、支持邓小平、反对“四人帮”的群众活动,天安门广场成为声讨“四人帮”的战场。“四人帮”就借此对邓小平罗织罪名,进行政治诬陷。
粉碎“四人帮”的第二天,叶剑英就提出,应该尽快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当时邓小平正生病住在医院里,不久,叶剑英就安排邓小平一家住到西山,为了邓小平今后工作方便,叶剑英指示办公室主任王守江负责送文件给邓小平。经叶剑英的积极努力,1977年8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以全票通过了恢复邓小平职务的决议。叶剑英为确立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领导地位,起到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