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动态 “普查工作是在跟时间赛跑”――专访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温捷香
“普查工作是在跟时间赛跑”――专访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温捷香
来源:广东省情网   时间:2016-09-13 00:00:00   浏览:-
字号:

  2015年,以“挖掘和抢救村落历史人文资源,为正在消失的村落留下历史印记,留住乡愁,留住精神归宿,为寻根溯祖、保护文脉提供帮助”为目的的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在广东省开始实施。   

  广东为什么要开展这一普查工作?开展这项工作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面对星罗棋布的自然村落,普查工作是如何开展和推进的?到目前为止,普查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阶段性成果?……日前,《南方》杂志记者专访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温捷香。  

  《南方》:广东为什么要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  

  温捷香: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自然村落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家园故土和精神归属。   

  在历史上,广东是我国重要的移民区,中原及各地人士陆续迁入,带来的中原先进文化与当地百越文化、海外传入的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创造了绚丽多彩、地方特色浓郁的岭南文化。广东自然村落是岭南文化的组成单元,它保存的各种历史印记,是岭南文化的组成元素与丰富资源。因此,开展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能够全面摸清并记述全省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状况,进一步夯实省情研究基础,为党委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提升广东文化的软实力。 

  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前沿阵地,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速度更快,这意味着在广东,自然村落的消失速度也会更快。再不开展此类普查工作,未来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  

  《南方》:广东开展这项工作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温捷香:广东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沿海地区的自然村落留下了众多海洋文明的印记。开展此项普查,摸清自然村落的沿革、变化与现状,出版普查成果专著,并以普查成果为基础开展专题研究,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历史借鉴。   

  作为我国重要的侨乡,祖籍广东的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通过普查,建立广东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能够为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了解家乡、联系乡情、寻根问祖提供指引与帮助,增强他们与家乡、与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以普查摸清自然村落的历史人文情况,是广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可为在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建设中保留乡村风貌、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依据,为村民记录家乡变化、传承家风家训、保存和宣传推介村落历史文化提供平台与保障。  

  开展此项工作,可以为镇、村志鉴编修收集丰富资料,也是落实《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关于“指导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村(社区)做好志书编纂工作,做好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组织编纂工作”和《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关于“打造名志大省”的双重要求。   

  温捷香:就目前而言,国内关于村落的调查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署开展的传统村落调查,文联之前也开展过古村落的评选,但像广东这样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开展地毯式的全面的村落调查,还属首次。  

  2015年8月,我们在北京召开专家征求意见会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城市环境研究所、科研局、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以及国内有关社会学、人口学、历史学、地方志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广东开展普查工作是空前的,不仅对广东,而且对全国来说都非常有价值,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意义和示范作用。可以说,广东的普查工作是“前无古人”的。   

  同时,由于自然村落每天都在消失,所以广东的普查工作具有一定的抢救文化遗产的意义。  

  《南方》:如此大规模的普查工作是如何开展实施的?  

  温捷香:自然村落每天都在消失,所以我们的普查工作是在跟时间赛跑。省委、省政府对此十分重视,2015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自然村落普查工作;5月,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七次地方志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少华对普查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并担任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9月,经省政府同意,我办印发《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方案》,明确普查的具体工作步骤和要求。该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地方志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2015年11月至2016年2月,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37个乡镇(街道)开展普查试点。从2016年3月起,全省普查工作全面铺开。资料收集、普查表填报、村落概况文稿编写与审查验收、网络系统录入等工作同步开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普查工作中,各级党委、政府给予大力支持。省财政划拨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普查数据库建设以及巨型图书《全粤村情》等普查成果的编辑出版,首期经费已落实;市、县(区)、镇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基本落实了普查工作经费,部分行政村也投入了一定的财力,一些地方还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积极而为,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做好项目的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有力地推动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普查工作涉及全省18万个自然村,我们发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内的专家学者,省、市、县、镇各级工作人员,以及离退休干部、教师、学生志愿者、村民、村干部,超过百万人员参与其中。  

  《南方》:到目前为止,广东的普查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阶段性成果?接下来的工作又有哪些?  

  温捷香:截至2016年8月底,全省18万个自然村中,有40%约7万个自然村完成村落调查和普查表填写。进度快的地区,如清远市普查表已完成82%,村落概况文稿已完成65%。接下来的工作将是继续推进全省范围内的自然村落普查工作。因为自然村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单元,非行政组织,此前没有哪个部门做过动态统计。在普查开展前我们做过两次摸查,但也没有完全掌握自然村的具体数量,所以普查的自然村数量一直在变动中。“应查尽查”和“能查尽查”将是我们接下来工作的重点。     

  另外,普查成果的呈现也是我们接下来的工作内容之一。普查结束后,我们将以村为单位,全面收录全省18万个自然村的历史人文简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用最凝练的语言彰显村落特色,全景式展示广东独具魅力的村落文化。  

  我们还会建立地情数据库,开设“南粤村情一点通”网站,将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提炼出来,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展示村落风采,彰显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我们也将结合普查情况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向党委政府提出挖掘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自然村落、开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建议。在普查的基础上,发现一批名村、特色村,指导条件较好的村编修村志,充分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