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全国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现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91.7万,占总人口比例高达24.1%,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前列。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梅州始终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为核心目标,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工作格局,全力推动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织密“老有所养”保障网
“左左,拍拍,右右,拍拍……”走进梅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正在工作人员正带领着老人们做手指健康操。轮椅上的老人们尽力跟着节奏活动,脸上洋溢着笑容。
梅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专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的平台,目前服务了50余位老人,提供了包括长者饭堂、失智照护、全托养老等系列服务。“我们还提供日间照料,早上8点左右我们会有车去接,晚上六点左右送回;若因故短期无法照料老人,我们也提供过渡期的照料服务。”机构负责人李峰介绍道。
此外,上门服务也是机构特色之一。梅江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需要服务的老人们评估建档,定制服务,并使用了益田安颐居上门居家服务系统,定期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提供生活护理、康复理疗等服务,此外家人通过小程序也可下单,让老年人居家养老省心又舒心。
引进社会力量运营,不断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质量,是我市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已公布实施涵盖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32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并大力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完成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而社会力量的引入,可以更灵活地满足困难老人以及部分家庭的养老需求。”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此外,培育“寿而康”“善小助学”等27家专业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开展“银龄法律援助”“智慧助老课堂”等特色项目,累计服务老年人超15万人次;在深入了解掌握老年人口分布情况及助餐需求后,我市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建成131个“长者饭堂”,惠及众多老年群体,不断织密“老有所养”保障网。
优化“老有所医”健康圈
日前,梅州市长期护理保险实施举行启动仪式,标志着梅州成为全省除国家长护险试点城市广州外的首个落地城市。
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能减轻失能人员家庭负担,提高失能人员生活质量。长护险的落地,是梅州这座中度老龄化城市不断健全机制,破解失能群众的困境,做好苏区民生保障新路径的举措之一。
为保障好“老有所医”,卫健、民政、财政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针对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标准、人员培训等问题开展专题研判,推动医养结合机构实现标准化运营;并广泛开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不断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推进医养结合服务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已登记备案医养结合机构达22家。
同时,我市持续强化老年人参保工作,完善多层次医保保障机制,包括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持续实施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服务项目,不断提升保险服务质量。
丰富“老有所乐”新场景
“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各县(市、区)多个协会、组织等组织深入社区开展义诊、政策宣传等志愿者活动;传统节日上,组织特色活动,营造“人人敬老、家家孝亲”的浓厚氛围;成功创建6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每年精心组织“敬老月”系列主题活动……
“在组织活动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挥基层社会组织作用,推动建立143个基层老年协会,并依托退休老干部资源,开设政策宣讲、养生保健、民主议事等多样化课堂;并将‘客都银发智库’纳入全市人才管理系统,为老年人才发挥专业优势、贡献社会力量搭建广阔平台,充分彰显老年人的时代价值。”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我市实现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旅游景区优惠减免全覆盖,公园设施也更加完善,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孝老敬亲在全市蔚然成风,各级各部门也持续努力,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便利设施与文体活动场所,营造出和谐温馨的老年友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