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羊城晚报》(6月20日,C2版)刊登了标题为《客家香花,佛教奇葩》的报道,该文详细介绍了梅州佛教香花的历史渊源、发展及现状,全文如下:
客家香花,广泛流传在梅州客家地区的一种佛教科仪,是客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特殊宗教文化载体。目前,梅州市260所已经开放佛教寺庙中,约有80%左右为“香花”佛教,以灵光寺和灵鹫寺、油岩寺、慈云宫等较为有代表性。
“香花”深深植根于客家民间,仪式分为唱、念、做(法器表演)等三种,现有佛事科仪30多套,“香花”科仪中的“席狮舞”“饶钹花”已分别列入国家非物质遗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莲池”、“鲫鱼穿花”被列为梅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香花”的渊源与360多年前的明代梅州人何南凤(现兴宁市石马镇人)有重要关系。
何南凤聪明过人,15岁考取秀才,偶然到现今的和平县探亲,在寺庙游玩,得到一本《六祖坛经》便细读入迷。回来不辞而别,离家前往和平县出家,成为一沙弥。因其单门独子,后被父母追寻回家。28岁时再考取了举人,后又在安徽黄山“普竹寺”再次出家,几年后又被父母追迫回家娶妻生子,儿子四岁时才决意离开世俗红尘,再次重皈沙门。在现今的兴宁神光寺任住持,法号为“牧原和尚”。晚年圆寂于江西普济寺。
何南凤文化高深,见识过人,为此,结盟当时的一些客家地区的高僧大德,用了几年的时间,用大量通俗的客家山歌唱词和客家方言将其变成大众佛教的“香花”通俗教材经典,不断演化,流传至今。客家“香花”佛教僧众称何南凤为香花“鼻祖”。2012年11月2日,“梅州市佛教香花文化传承基地”在梅江区慈云宫隆重挂牌,开启了梅州保护传承文化新篇章。慈云宫,又名老观音,始建于明朝三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是“梅州市一类宗教活动场所”,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达标场所,有众多的海外信众和国内香客。2008年,慈云宫僧侣应邀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斯坦福泛亚音乐节”,进行学术交流和佛教香花音乐仪式表演,其独具地域特色的佛教礼仪、精湛的表演技艺获得美国观众的高度评价。
300多年来,由于梅州客家民间一直都有为先人超度做斋的习惯,特别是在农村先人去世后,这给“香花”佛教带来不断延续发展的机遇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