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
斗转星移八十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引领和召唤下,伟大民族精神得以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更具战斗性。
在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共赴国难、共御外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高涨,中华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
▲《追梦》——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前的大型主题雕塑 党史展览馆供图 梁茵/摄
并肩御侮 保家卫国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我国各民族都为抗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建立了卓越功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各族人民纷纷组织起游击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作战。在祖国北方,东北抗日联军成为抗战中最早的一支少数民族广泛参与的抗日武装。汉、满、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鄂温克等各族人民以血肉之躯筑就钢铁长城,誓死保卫祖国东北,光辉业绩永载史册。 1932年4月,内蒙古各族人民在绥远成立了“反帝大同盟”,随后,热河、察哈尔等地也相继成立“抗日同盟会”“牧民抗日会”等抗日团体,进行救亡宣传。1933年2月,中共内蒙古特委组织蒙汉抗日同盟军事委员会,领导当地抗日斗争。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借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事件成为我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相继组建抗日团体,踊跃投身抗日斗争。 1937年7月10日,为团结蒙古族各阶层抗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蒙古工作的指示信,指出蒙汉联合抗日是目前党在绥蒙工作的最高原则。1938年6月,高凤英和王之德带领的抗日开路先锋队与杨植霖、张有聚率领的抗日团联合起来,合并为蒙汉抗日游击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以大青山为依托,开展抗日斗争。 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帮助下,全国各地的回族群众先后建立了多个回民支队、回民骑兵团等抗日武装队伍。其中,在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的指挥下,冀中回民支队威震鲁西北,屡建战功,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被誉为“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 在新疆,各民族同胞也纷纷成立了抗日救亡组织和团体。1934年8月创办的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抗战全面爆发后,成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团体,发展会员超万人,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祖国边陲的新疆温宿县,维吾尔族农民巴海巴依在临终前不忘嘱咐其子捐助前方抗日将士,希望“前方能多买几种枪弹,多杀几个敌人,好给我们中国报仇”。 在涉藏地区,藏族同胞多次为抗战捐款捐物。1944年,甘肃甘南地区热血青年为了救国救民,打击日本帝国主义,自愿报名参军;西藏僧俗群众为支前运动捐赠国币500万元……此外,各地藏族民众还踊跃参军,抗日杀敌,其中就有中国第一代藏族飞行员扎西泽仁,有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藏族战士天宝、协绕顿珠、扎西旺徐,等等。 在祖国西南边疆地区,广西的壮、苗、瑶、仫佬、毛南、京等民族群众踊跃参军,并通过成立抗日救国会、抗敌后援会、抗日义勇军等组织,积极支援1939年的桂南会战、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1944年11月,日军侵入贵州独山、三都、荔波、都匀、丹寨等黔南诸县,当地各族民众迅速行动起来,以灵活的游击战狠狠打击了侵略者。在云南,由汉、彝、白、傣、回、景颇、德昂、傈僳、瑶等20多个民族组成的滇军,先后开赴湘、鄂、赣、浙、苏、鲁等地抗日前线,为争取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除组织起抗日武装外,云南各族人民还积极参加滇缅公路建设,在崇山峻岭中开掘了一条“血路”,成为中国对外作战和接受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统一战线 空前自觉 1938年9月,作为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主办的红色刊物,《国民公论》在创刊号上写道,“战争是个大熔炉。只有通过这个熔炉,一个民族才能打成坚强的不可分的一片。也只有通过这熔炉,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才能在新的铸型上面建造起来”。历史证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地实现大团结、大联合,中华民族在全民族抗战中加速实现从自在到自觉的重要转变,客观上进一步激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日本侵略者屠杀、抢烧和掠夺中国人民,不分民族和地域,其野蛮行径激起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无比愤慨和反抗。这在客观上促使各族人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所有中国人的命运都是相同的,无论出生于何地,无论是何种身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灾难、损失和痛苦都是一样的。在这场关系民族危亡的较量中,各族人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共同抵抗外侮,才能保卫家园,才能守护民族的尊严和未来。正如《康藏民众代表慰问前线将士书》中说:“日本帝国主义肆意武力侵略,其目的实欲亡我整个国家,奴我整个民族,凡我任何一部分土地,任何一部分人民,均无苟全侥存之理。” 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抗日救国,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以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起来,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的“全民族抗战”局面随之形成。 各族人民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命运与共、生死相依的血肉联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和巩固。正如教育家晏阳初在《农民抗敌的发动》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励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抗日战争期间,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战区人口的大量内迁,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和巩固的又一股重要力量。由于战争的原因,大量人口从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到西北、西南等内陆地区,各民族在迁移和交流中,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情感。各民族共同面对战争威胁,共同为保卫家园而奋斗,这种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人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和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流砥柱 胜利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充分展现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和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的伟大风范。 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和领导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得以建立。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开篇即以“中华民族”为题,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立场出发,阐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由中国各民族组成。这些论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基本观点。 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将广大少数民族团结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中明确提出,“团结中华各民族为统一的力量,共同抗日图存”,这使得各民族团结抗战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有力武器。 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动员少数民族积极投身抗战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包括批判两种民族主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华民族的阴谋与罪行、争取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参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等等。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动员和引领下,各民族踊跃加入抗日队伍,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动员,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便无法建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就难以形成,更无法促成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还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真正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讲好中华民族共御外侮、团结抗战的故事,进一步坚定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让“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郑大华为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