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梅州宗教 神光山
圣山秀气在 千年风雅传
神光山
来源:本网   时间:2016-10-10 10:24:42   浏览:-
字号:

147278879686906093.PNG

神光山在梅州人眼中是一座充满灵气的圣山。

res13_attpic_brief.jpg

墨池寺内的探花亭

res04_attpic_brief.jpg

墨池,《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孟郊善书,洗砚池中,水尽墨色,因名墨池。

res07_attpic_brief.jpg

神光寺,始建于北宋,原名寿庆寺,因“神光映读”而更名。

res01_attpic_brief.jpg

俯瞰石古大王神坛、望兴亭

  【关键词】

  罗孟郊

  罗孟郊(1092-1153年),字耕甫,号休休,广东循州府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罗孟郊早年丧父,侍母孝顺。少时家贫却聪颖好学,精通经史,曾读书神光山下,留有墨池,后人建探花祠纪念。北宋宣和五年(1123)考中举人。宣和六年考中进士,为一榜第三名探花,始就太学博士职,后累官至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掌制诰。曾写下《京中怀归》,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一自题名后,思归何日归。虽然着宫锦,不及无斑衣。故里桑榆晚,他乡雨雪霏。庭前停玉轸,目送雁南飞。”

  兴宁八景

  兴宁八景的说法,历代变化较大,流传有五个版本,其中的“八景”各不相同,较为人熟知的是清朝《咸丰县志》:鸡鸣春晓,丞相文峰,蚌湖秋月(映月),翰林墨沼(墨池书屋),龙湫甘雨,古渡横舟,温泉濯足,铁嶂晴霞。还有像神光夜气,牛岭峥嵘,龙母遗迹等也是著名的景点。邑人钟益藩写有《题兴宁古八景诗》:“蚌湖映月照齐昌,丞相文峰绝异常。泛泛扁舟浮古渡,纷纷夜气锁神光。鸡鸣春晓开窗牖,龙母遗迹有石床。最喜温泉堪濯足,墨池书院紫薇香。”

  【问迹寻踪】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用于形容神光山实不为过。神光山(原名挂榜山,又称南山)位于兴宁市福兴街道,坐西向东,山高一百多米,形如展旗,状若挂榜。远望神光山,它不似阴那山、铜鼓嶂那般高大雄奇,但在梅州人眼中它是充满灵气的一座圣山。

  会许何年更有光

  从梅河高速兴宁西出口下高速,行驶不远就能见到一条宽敞的福兴大道,一路通向神光山的山门广场,站在广场前,古朴厚重的山门显得庄重、大气。曲径幽长的山间小道上,满山林木,苍翠蔽日。

  说到神光山,不得不提北宋时期的探花罗孟郊, 神光山的得名便与他有关。据说,罗孟郊年轻时家道清贫,一天,他正在山坡上放牛读书,一个老者前来问路,罗孟郊谦逊有礼地为其指路。临别时,老人说:“我一定要回报你。”一日,罗孟郊获老者托梦:“我看你刻苦读书深受感动,特请玉帝摘来九天五彩祥云,高悬此山上空,每夜亮如白昼,你就在此读书吧。”语毕,罗孟郊从梦中惊醒,翻身下床拿着书爬上了山顶,果见祥云飘至,五彩缤纷。罗孟郊有神光相助,功课日进,终于考中探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把他居住的后山改名为“神光山”。

  在神光山右边有一个山坳,据传当年罗孟郊在此结庐读书。后人在附近修建有探花祠,祠里供奉着罗孟郊像,两侧为清道光甲午举人罗清熙题联:“至行可通神,峻极云山,光焰昔曾瞻万丈;大名能寿世,香留墨沼,渊源谁与续千秋。”

  探花祠旁边有墨池寺和胡公祠,据明代兴宁知县祝枝山编纂的《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孟郊善书,洗砚池中,水尽墨色,因名墨池。现在人们还能见到明朝万历年间兴宁县令陈应荐手书的“墨池碑”。

  罗孟郊“神光映读”的传说为后人所推崇,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了许多诗歌来传颂罗孟郊刻苦读书的精神,寄托对家乡美好山川的情怀,其中最为有名的属祝枝山的《游神光山》:

  出郭西南五里强,翰林留得读书堂。

  漫漫古岫云烟薄,寂寂闲坡草树荒。

  数点远村钩望目,一间空殿锁斜阳。

  山灵我为乡人问,会许何年更有光?

  石不能言尊自古

  在神光山广场后面,有一条登山小道,从这里经过100多级台阶,可以登上石古大王神坛。神坛外,有古茶亭、古榕树和望兴亭,这些建筑置身于半山腰上,从远处望去,红墙绿瓦点缀其中。 说到“石古大王”,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有记载:“神光西循蹬而入,石涧陡绝,隔溪一山作渴骥奔身之势。县人以此筑祀石古神……九月九日赛会者万计。”关于石古大王的来历,罗滨先生在他的《兴宁风物诗话》中有详细的论述。据载,在远古时代,神光山麓一带纵横十余里,遍布荆棘,人烟稀少,野兽出没危害百姓。村里有个名叫石护国的男孩,见此情形,决心为百姓除害,于是练起了掷石子的武艺,日积月累,他把石子掷得又远又准。一天,村里来了一只老虎,护国与10多个小伙伴乘竹排追击,杀死了老虎,清除祸害,保得一方平安。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劳,在神光山西侧设坛奉祀,称他为石古大王。另有一说,石古大王原本就是一块石头,因为自古以来香火兴盛,累显“灵验”,所以尊为大王。 有趣的是,人物说和石头说都能从登山道的门楼上找到解释。门楼上写着“岩固天全”四个大字,说人者将之拆为“山口一人”“石古大王”八字,说石者则认为是“山口一入”“石古大王”。不管怎样,石古大王在当地人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可以从石古大王神坛上的一副楹联上看出古往今来人们对它的敬仰之情。楹联是:“石不能言尊自古,大而无外共称王。” 在神坛门口,有一棵郁郁葱葱的千年古榕树,古树旁还有一座古茶亭,亭石柱上依稀能见清嘉庆年间的一副楹联:“关帝共伏魔,故听人驱瘟逐疫;天官齐赐福,那许汝咒水画符。” 这些楹联,反映了兴宁先民崇石拜石的情结,以及对造福百姓、造福社会、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歌颂和敬仰。

  半僧先生卓锡神光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一般都是一山一教,然而在神光山却是寺观共山,释道双修。除了石古大王道观和墨池寺外,还有一座寺庙非常有名,它便是神光寺。神光寺原名寿庆寺,始建于北宋嘉佑三年(1058),历经千年风霜,寺庙兴衰更迭,命途多舛。据载,明朝成化十五年(1479),县令陈礼明根据“神光映读”的传说,将寿庆寺扩建更名为神光寺。明清两代近七百载,神光寺几经修缮,其间还做过探花书院。神光寺几经兴废。1984年,由旅泰华侨发起倡议,由各界人士共同努力重建。

  在蝉鸣声中,记者来到神光寺,寺门上高挂的匾额“神光寺”三字闪闪发光,题字者为曼谷北柳“龙福寺”住持彰慈大师(石善光)。大门对联“神山藏古寺,光影照尘寰”,形象地反映了这座古寺的风华。神光寺的建筑风格,类似客家建筑三堂两横的布局,有建筑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等,其中大雄宝殿为泰国式荷花殿,有三尊2米多高的佛像,围墙是二十四诸天。寺庙内,梵音不绝,檀香四溢,成为海内外游客观光和拜佛胜地。

  在神光寺正后方,有一座“祖师殿”,门前古榕遮天蔽日。据兴宁方志办工作人员介绍,神光寺原址便在现今“祖师殿”,有史料记载,门前的古榕树是当年建庙时就有的。“祖师殿”建筑面积不大,里面的建筑布局非常精妙,走在里面有种柳暗花明之感。殿内安放历代祖师像,后殿建有“牧原堂”,以此怀念跟神光山颇有缘的“牧原和尚”何南凤。

  何南凤,明末兴宁籍举人,字道见,出家名觉从,号知非,又号雷山、半僧先生、讱堂老人、牧原和尚、跛者道人。他一生游历四方,曾住持平远文殊、龙川石岭、兴宁曹源等72个寺庙,是佛教“横山堂”派创始人,他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思想,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都有传播。 明朝崇祯初年,“牧原和尚”曾重修神光寺,并在这里住持几年,徒弟颇众,在神光寺,面对着秀丽的家乡美景,他写下了《宿神光山》:

  两年病骨寄招提,方补名山七字诗。

  北嶂摩天瞻帝极,西峰拔地护神居。

  万家烟火城临水,几处园林月到池。

  莫问神光往日事,盈眸物色静中移。

  清朝顺治初年,他在神光山下的曹源寺任住持,研读古代经典和文学,写了不少律诗,并为纪念圆通禅师修了一座塔。塔修好后,他写了一首律诗,题为《戊子再住神光》:

  青山绿树透神光,多少游人堕渺茫。

  几度挂瓢图远况,这回凭几梦幽香。

  闲名未谢遗身累,往事全忘得趣长。

  何必赵州年百二,但知住处免奔忙。

  两首诗充分体现了何南凤对神光山的眷恋之情。1651年,何南凤去世后,其门徒将其头发、指甲、法器等葬于曹源寺的牧原塔内。

  【专家视角】

  神光山系兴裔

  精神寄托之所

  神光山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景点,里面有众多文化古迹,流传着许多有趣的传说和佳话,那么神光山在当地人心中的历史地位如何,有什么文化情结,哪些景点值得人们参观瞻仰呢?记者采访了兴宁市方志办的专家郑桂元。 记者(以下简称“记”):神光山在梅州是一处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不仅风景秀丽,具有历史文化的人文景观也很多,能否介绍一下? 郑桂元(以下简称“郑”):神光山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里面古迹丰富,融客家文化和宗教文化于一体,是历代文人墨客畅游之地,山内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除了人们较为熟知的神光寺、祖师殿、石古大王庙外,还有墨池寺、望兴亭、千年古榕、百年古松、胡曦石刻、赖颂祺烈士碑、六团烈士纪念碑、李振碑亭等景点,是人们登高望远,观看日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记:在当地人心目中,神光山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意义? 郑:过去,每年的重阳佳节,兴城一带的人们都要到神光山登高。有县志记载:“九月九日士民携酒登高,儿童作大小纸鸢斗胜。”除了重阳登高,祭拜石古大王也是当地人传统的民俗活动。兴城每年农历九月初七就开始打扫街道,迎接石古大王初八下山。至初八日,石古大王坐轿出游,百姓则烧香放鞭炮恭迎。初九日,城乡数万人去神光山登高祭拜大王。这说明,神光山在当地人心中已不仅是一处旅游休闲胜地,还是一处具有宗教意义的圣山,无论是生活在外地还是本地的人们,早已把神光山当作一个精神家园,它包含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逸闻轶事】

  胡曦石刻纪念 与神光山有关的先贤

  在神光山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在半山腰处还有一石刻群鲜为人知。这些石刻系兴宁诗人、书法家胡曦所撰,石刻中行、隶、篆、草诸体具备,同样是珍贵的文化遗迹。 胡曦(1844-1907年),字晓岑,号壶园,兴宁兴城镇大巷里人。书法家,新派诗人。出身寒微, 29岁考取拔贡后多次参加乡试不第,返乡设馆授徒,专心著述。罗香林教授曾誉其为“清代客家书翰王大殿”。 在这些石刻中,最大的一块是刻于光绪十三年(1887)的“读书堂”石刻,左下角署“壶园”,旁边用隶书注为“曦考兹山‘读书堂’为宋罗耕甫先生结庐初地,自明代祝侯希哲咏之,魏恭简公成之,后贤接迹读书于此。”另外三块石刻也与罗孟郊有关。其一是草书“霍云时至”石刻。其二是篆书“怀贤”石刻,旁注“宋李忠定公诗语也”。传为南宋名相李纲经过兴宁时,曾作怀贤诗。其三为隶书“间气”石刻,旁刻“汤贞愍公语”,署名“翥孙”。清嘉庆年间的兴宁都司汤雨生,亦是一代江南名士,书、画、诗、文并绝,风流倜傥,并因三代为臣死节而为人称道。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责编:肖舒丹

撰文:罗诚浩 摄影:连志城

版式:黄艳 校对:熊惠芬

  本期协助采访:黄佑鹏、钟思婷、郑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