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梅州宗教 西来中书馆 足球薪火传
西来中书馆 足球薪火传
来源:本网   时间:2016-10-27 10:47:16   浏览:-
字号:

1.png

近处元坑中书馆和远方的石马山遥相对望。

【关键词】

巴色会

1815年,一群基督徒在德、法、瑞交界的瑞士北部城市巴色城(巴塞尔)成立了一个传道会,因巴色会城是全球七大教区之一,从而起名为巴色差会。它不是一间教会,而是一个国际性的超宗派的机构,最初由改革宗和信义宗组成。1846年,差会派遣宣教士韩山明、黎力基来华,创立了中国内地、香港及北婆罗洲等地的教会。1847年,韩山明牧师及黎力基牧师来到中国广东客家地区传教,巴色差会确定了客家地区为传播重点对象,在华人信徒的协助下,长乐县(今五华县)属的樟村成为巴色会一个重要的传教基地,并于1858年成立教会。

从此,巴色会便将广东的工作分成两区:一是南区,以香港、李朗为中心;一是北区,以樟村及元坑(1866年建立教堂)为中心,各自向外扩展。至1900年为止,巴色会共建立了13个传教根据地(或称区堂)。

现代足球

足球有“世界第一运动”的美誉,是全球体育界最具影响力的单项体育运动。古时候,在中国汉代有一种游戏叫做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当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蹴鞠在中国唐宋时期达到高潮,目前,被世界公认为古代足球的发源地是在中国山东。此外,据说希腊人和罗马人在中世纪以前就已经玩一种足球游戏,这种游戏在当地被称为“哈巴斯托姆”。

到了1848年,英国剑桥大学分院曾尝试创立一部有关足球比赛的规则,虽未受公众认可,但统一规则已经成为共识。1863年10月26日,来自11个伦敦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们在共济会酒馆召开会议,制定规则并创立权威的足球组织,这一天也被公认为现代足球的生日。

【问迹寻踪】

地处梅州市西南部的五华县长布镇,与河源市紫金县相邻,周围崇山峻岭,环境宜人,朴实的客家人在此世代耕作,繁衍不息。不过,这个看似边远的山区,却是梅州基督教徒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100多年前,外国传教士来此布道,建教堂,办学校——中书馆,传播近现代西方文化,同时把在欧洲刚刚兴起的足球运动带到中国。不知不觉间,足球运动从元坑(又作源坑)的中书馆,这片中国南方的穷乡僻壤散播四方。

2.png

1933年拍摄的元坑中书馆风貌

历史就是如此的巧合。闻名于世的亚洲球王李惠堂,他的故居就在离长布镇不远的横陂镇锡坑村,他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并且结缘足球运动。岁月流逝,如今的五华县依然是中国南派足球的重镇,百年前,传教士们无意间带入的足球种子,已经成为包括五华在内的梅州人的文化核心之一。

中西文化交流印记犹在

驱车行驶在长布镇街道上,不时能见到基督教堂的影子,这种与客家民居截然不同的建筑,让人感到此地浓厚的基督教氛围。从清朝同治年间有牧师来此布道开始,基督教信仰在这个地方已经存在150多年了。

在长布镇,最出名的莫过于由瑞士巴色会设立的元坑教会,这是一个属于基督教新教的差会。许多不知情的人以为元坑教会设在城市里,其实它地处偏僻的小山村。细数基督教新教在元坑村的历史,不得不提中国基督徒徐复光。1852年,他从樟村的张复兴那里聆听福音,于1853年5月在深圳布吉韩牧师那里领了洗礼,并留在布吉读书,学成后出道传教。1855年11月,徐复光来到元坑传教。随后,基督新教教义在粘坑、元坑、猪坑等地逐渐传播开来。

到了1862年,德籍牧师韦永福来到樟村,元坑区共有百余名信徒跋山涉水30多里,来到樟村正式接受洗礼。1863年,黎牧师在元坑下屋背建起教堂。

3.png

元坑基督教会——福音堂

1864年秋,对元坑足球发展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德国传教士边得志决定于每月的第二个礼拜日到下屋讲书。1865年,毕安牧师也来到樟村,同年秋,元坑的新教堂建成了,边得志、毕安两位牧师每礼拜轮流到元坑讲道。

1866年3月15日,毕安牧师决定到元坑的新教堂常驻。因此,当地人把这一天定为元坑教会成立的日子。从此,前来接受洗礼的人络绎不绝,在短时间内,基督教的福音便从元坑传播到龙川、紫金、梅县、兴宁等地。如今,偏僻的元坑山脚依然矗立着一座教堂。

国内现代足球的祥兴地

在元坑有一种说法,旧时邮寄信物,只要在包裹上写着“广东元坑”,信物就一定能寄到。为何“广东元坑”能如此出名?这与教会创办的一所中书馆有关。1866年,瑞士巴色教会在元坑村建立教堂后,创办了一间初等学校。

4.png

元坑足球场旧址

1873年,教士们创建了中书馆,课程开设文学(包括德文、经史、八股试帖、诗词)、科学(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测量、几何、三角)、哲学、神学、体操、音乐等六科。这所学校以别开生面的课程和优越的办学环境深深吸引了周边地区的青少年。当年负笈前来求学者,遍及东江、梅江客属十数县和东莞、惠阳、宝安等地。

在当地村民曾立宁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了元坑村。元坑村地处一片低丘缓坡之间,绵延不绝的丘陵地把这个小乡村包裹在其中。教会的教堂——福音堂位于一处山丘脚下,它身后的山上就是曾经的元坑教会及中书馆的旧址。

沿着小路上山,探访中书馆旧址,沿途山花飘香,景色宜人。曾立宁介绍,中书馆后更名萃文中学,他与父亲都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村里人对中书馆及其教堂有着极深的感情。交谈间,采访组来到了一处小山坳,这里三面环山,中间有个宽阔的场地,两端有木质球门,周围已杂草丛生,山边有政府竖立的“足球发源地元坑足球场旧址”的牌子。曾立宁说,这就是当年的小球场,毕安、边得志等传教士就是在此传授足球运动的。“后面的山上,还有一条400多米的环山跑道,当年为供学生锻炼而修建的。”

从小球场旁边的山路上山,来到元坑中书馆的旧址内。这个依山而建的学校,原址上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荒草间还能见到一些断壁残垣。从政府竖立的标识牌可以感受到这所学校当年的非凡气势。曾立宁向记者出示了家中保存的一幅中书馆的全景图复制照片,这是1933年传教士撤出元坑时,请一位远嫁横陂的教徒拍下的。从图片上可以看出,中书馆的建筑体现了浓郁的欧式风格。

俯瞰整座中书馆,整体呈北南向,东西两个大门间有一条数十米宽的小路,把整座山分成上下两段。牧师楼、宿舍等建筑处于下段的山腰间,其后面有广阔的树林供人休憩。真教堂、敬业斋、图书馆、教室等则处于山顶。

漫步中书馆旧址,感受到的是那些残垣断壁所透露出的历史厚重感。细看那些仅存的建筑,墙体有约60厘米厚,由坚固的石头打造而成;浅藏于地下的自来水供水管道就更令人吃惊了,百多年前,传教士及当地村民用红砖砌成暗涧,再用类似陶瓷的材料做成管道把山泉水引至厨房和宿舍,这在当时极大方便了学生生活。

时光流逝竖碑见证初心

时光易逝,中书馆后来改名为萃文中学,校址也从元坑村的小山上迁至红旗村黄牛山背。如今,萃文中学依旧延续着中书馆良好的教学传统,其中影响后世最为深远的当属传教士在此开设的体育课程,他们带来的现代足球的游戏规则,影响了整个粤东地区。

5.png

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元坑

据1991年出版的《五华县志》记载,“同治十二年(1873),德国、瑞士巴色传道会在长布区元坑乡开办中书馆,开设了体育课,设置单双杠及体操、球类等项目,并有篮球场、足球场设施”。当时传教士教授学生踢足球,本意是想通过这样有趣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对传教士的好感。

广州日报资深记者陈伟胜通过长期研究中文史料,远赴欧洲调查,参考了大量外文典籍,最终得出结论:现代足球运动最早于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由德国传教士毕安、边得志两人在五华长布元坑传教期间,正式传入。这个结论也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广东省体育局不少足球专业人士的认可。

据五华华城华西中学校史,边得志还是该校前身乐育小学及乐贤中学(1898年创办)的负责人。可以想象,当时的元坑中书馆不论课程、学校设施应已较为完善,包括足球在内的体育课程应已广泛展开。该校培育出的魏锦新、江爱其、魏灵圣、李伟容、李华瑞、李其美、李兴横、李法春等中国内地第一批足球运动员,成为了足球运动在梅州地区传播的火种。

站在元坑中书馆旧址,举目远眺,七目嶂、石马山绵延起伏,雄伟峻峭。望着眼前的风景,遥想当年传教士来此宣扬教义和办学的场景,禁不住吟起古人咏石马山的诗句:“借问牧童何处宿,天地为栏夜不休。”2013年,梅州市体育部门及体育界人士齐聚元坑村,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竖碑揭幕,这块纪念碑是后辈对先贤们最好的纪念。

【逸闻轶事】

足球推手曾被“二合一”

作为将足球运动带入中国内地的两位历史性人物,巴色会的传教士毕安、边得志在内地的事迹,因种种原因,经历一场历史误会,一度被误作同一个人,在地方文献里成为“毕安延得志”。

经广州日报资深体育记者陈伟胜的缜密考证,特别是他专门远赴欧洲考察后,毕安、边得志不为人知的生平才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致力于劳心劳力的“足球考古”,陈伟胜远赴国际足联和欧洲多国取证,甚至在德国找到了足球传教士边得志的墓碑,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

陈伟胜通过查阅档案发现,毕安之名如按照现在的译法应是“皮通”。在19世纪至20世纪间,许多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传教士都有自己的中国名字,起名时讲究“信、雅、达”,所以,毕安之名实是取自北宋名相毕士安之讳。边得志现译为“本德”或“本特”,粤语音译为“宾达”,均与“边得志”的意境甚至相差十万八千里。

边得志早在1862年来华,较早深入梅州地区进行传教,第一站传教地点是五华县的樟村。1865年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再做“开荒牛”,转移到了距樟村40公里的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传教,并一到元坑就兴建教堂,吸引当地民众入教。从他们的行迹看,他们是不同的两位传教士,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从有关记录看,毕安更有语言天赋,喜欢阅读中国历史,胆略过人。他较快掌握了客家话,用客家话音节注解《新约全书》,使信徒中文化层次较低的人能够读经。1905年8月,毕安牧师在德国威颠山病故。而边得志则到华城的乐育小学(现华西中学)继续推动教学和足球运动。

【专家视角】

传教士办学拉开中国现代足球运动序幕

作为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的重要据点,梅州受到的影响有多大?记者采访了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周云水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现代以来,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内地传教,他们在梅州留下了哪些印记?

周云水(以下简称周):粤东客属地自古以来经济落后,民众的思想较为闭塞。基督教的传教士来到中国,并于清朝同治年间深入到五华县长布镇,在那里建教堂,宣扬基督教义,传播福音,教化民众。同时还创办学校,把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思想带入了中国,开启了民智,为梅州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以五华长布萃文中学、梅州黄塘乐育中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延续了传教士在当地办学,促进客家地区教育发展,开启了梅州客家人从传统学堂教育向现代多学科教育的先河。另外,传教士将西医的理念带入梅州,创办的黄塘医院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口碑,至今仍是粤闽赣边区著名的医院。

记:元坑村虽然不是西方传教士进入五华的第一站,但是元坑教会却成为广东各地教会当中影响较为深远的一个。您对此有怎样的解读?

周:元坑教会作为基督教巴色会在广东的重要分支,有很多东西值得今人追忆及发扬。基督教的传教士在元坑建立中书馆(今萃文中学)后,把体育运动当作一门课程来传授给学生,这体现了西方人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健身强体的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把足球引进来,拉开了中国现代足球运动的序幕,而这种将竞技游戏与教学互相促进的思想,为客家地区学校文体并重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策划:张德祥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罗诚浩

版式:黄 艳

责编:肖舒丹

摄影:连志城

校对: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