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梅州宗教 梅州足球探源
梅州足球探源
来源:本网   时间:2016-12-27 17:26:48   浏览:-
字号:

万保全.jpg

万保全

梅县乐育德文中学全体球员合影,摄于1920年.jpg

梅县乐育德文中学全体球员合影,摄于1920年

●文杨宏海

1

出口转内销:足球与中国和英国的渊源

足球是全人类影响最大、开展最广泛的“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起源在哪里?对此国际上有个共识:古代足球(蹴鞠)运动起源于中国,现代足球运动产生于英国。

那么,中国古代足球——蹴鞠又如何传到国外去的呢?汉朝与唐朝,是中国与亚洲、欧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蹴鞠正是通过当时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到了国外。

至于现在风靡世界的现代足球运动,更多人认为起源于英国。

2000年,国际足联综合国际考古专家的成果,特意举办了一届“文明杯”足球赛,其初衷就是纪念足球运动的起源、传播和发展。当时,国际足联明确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然后从中国传给了埃及,之后再从埃及传到了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英国。”

在十九世纪中叶,足球运动已在英国各大城市、乡村出现。1863年10月26日,来自英国11个伦敦俱乐部和学院的代表在共济会酒馆召开会议,创办权威的足球组织,现代足球应运而生。而现代足球运动又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呢?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东方远征军”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封闭的国门。由此,英国的水兵也把现代足球运动带到了香港,香港便成为现代足球最早登陆中国的城市。但是,现代足球到底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一直是个谜。

2

五华人主动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

其实,现代足球的引进,与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密切相关。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明确了外国人可以在中国被迫开放的五大口岸通商、居住、办校、行医、传教,于是包括基督教在内的许多外国传教士纷纷来到香港,他们将毗邻香港的新安(即宝安县的前身,今天的深圳),作为进入中国内陆省份的第一站。但是,他们试图由此进一步向内陆省份扩展时,却遭到民众的抵制甚至被当地政府驱逐。在广东的广府与潮汕地区,传教士一再被驱逐出境,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在客家地区有所例外。

巴色差会于1815年成立,总部一直设在瑞士巴色城(今巴塞尔城)。据巴色差会档案馆资料介绍,最早对外开放的客家村庄有两个,其一是新安县布吉李朗村,其二是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大田樟村。而樟村是当地五华客家人主动打开对外开放大门的,它不仅是粤东北客属第一间教会所在地,还是第一间“现代小学”和第一间“女子学校”开办的地方,并且与后来成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元坑息息相关。在这过程中,长乐人张复兴发挥了非常积极的先导作用。

张复兴,小名阿新,长乐(今五华县)大田樟村人。1811年出生,1846年张复兴离开家乡,在西江做船员运载木炭到香港,途中不幸沉船,后来便在香港经营日杂商店。1851年张复兴在香港加入基督教会。1852年,适逢五华等地闹灾荒,饥民遍地,张复兴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个传扬福音的机会,便向巴色差会建议拨款回乡救济,乘机发书布道。获准后,张复兴即代表巴色差会回到五华家乡,见到他的亲戚徐复光,以及张阿三、张意,向他们说明自己回乡的目的。基督教所宣扬的“博爱”精神,加上现实生活中的赈灾救济,使徐复光们当即接受了基督教。1858年,张复兴在家乡樟村成立了教会。

樟村是五华大田西面一个偏僻的山村,村庄主要由樟村与老禾仓村两个村组成。该村在五华、龙川、河源三地交界的地方,耸立着海拨1318米的七目嶂,重山叠翠,直插云天,山间流水潺潺,出山汇集成小河,流经五华、河源再汇入梅江、东江。樟村教会成立后,1858年,张复兴自己出资并发起信徒捐款,廉价买下一栋农家屋,改建成为一座教堂,取名为“德华楼”。教堂坐落在幽美的山谷里,为一幢2层7间房的客家民居,夯筑泥墙,前用木柱梁板架成骑楼,长方形直棂木窗,至此,广东客属地区东江、梅江的第一间教堂诞生了。可以说,客属粤东北地区的福音不是外国传教士直接传入的,而是张复兴在接触西方文明后,主动打开客家对外开放的大门,并且和徐复光这些开放包容的客家人融合外来文明并发展起来的,从此,揭开了客家人对外开放暨基督教在粤东北地区传教办学的序幕。

3

边得志:将现代足球引进元坑的开山鼻祖

樟村教堂建好后,巴色差会先后派传教士前来驻堂传教办学。在教徒张复兴、徐复光等配合下,传教士渐渐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樟村和元坑等地,客家民众慢慢接受了这些免费为人看病疗伤、免费教小孩读书,长相古怪却友好善良的“番鬼”。

1863年下半年,巴色差会派遣边得志、毕安等传教士先后来到樟村,在樟村周边地区一边传教一边办起教会寄宿学校。

来自德国巴登的传教士边得志1863年坐船来到中国,一度留在香港传教。他在来梅基督教传教士中年纪最大,勤勉、朴实,满头卷发,络腮胡子,眼睛炯炯有神。当年边得志来到五华樟村,由于宗族间械斗,盗匪横行,加上地处偏僻,导致经济衰败、社会动乱。作为驻樟村教堂的传教牧师,边得志首先面临大量艰苦的“开荒牛”工作。他在樟村驻堂,同时把离樟村四十公里的元坑作为传教地点。他轮流参与樟村、元坑讲道,经常要步行5小时去探访信徒居住的周围15个村庄和家舍,有时还要爬山越岭到河源等地巡回布道,为信徒举行洗礼。

1865年,巴色差会委派法国籍传教士毕安接管了樟村的教区,边得志再做开荒牛,转移到元坑去筹建教堂与学校。在毕安、边得志的努力下,教堂和学校在绿色的山谷里比肩而立,十字架下的读经声和学生稚嫩的读书声此起彼伏。

教会未办学校之前,小孩都读私塾,由一些落第秀才在乡间教小孩识字,背三字经,教“之、乎、者、也”的古文。教会办的现代学校,开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先河,小学开始教国文、算术、圣经、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

在樟村与元坑,教会学校的孩子们对毕安、边得志两位“番鬼老师”印象深刻。毕安,曾任巴色差会驻华总牧师,是一个知识渊博、开朗幽默的法国人(此前报刊资料误将毕安说成是德国人),给人最深印象是具有惊人的语言天赋,来华三年就已精通客家话,并能用客家话音节注解《新约全书》,同时还着手编印客语教材。由于当地一直没有一所中学,毕安、边得志向巴色差会提出筹建元坑中学的建议,并且着手筹备工作。

巴色差会在兴办元坑小学之后惊喜地发现,当地客家人十分重视教育,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能接受西方教育,趋之若鹜,纷纷入教。因此,巴色差会对兴办元坑中学也给予高度重视,特地派遣传教士顾士曼带着5名助手前来协助,同时为了增加中国学生对传教士们的好感,特地把精通体育技艺、特别善踢足球的边得志重新派遣返回元坑。

1873年开办的元坑中学(当时称中书馆),它与书院、私塾不同,实行班级制,学科是人文、自然、体育同时并举,课程开设文学、科学、哲学、神学、体育、音乐六科。而体育科目中,设置单双杠及体操、球类等项目,并有篮球场、足球场设施。

当时元坑中学的教室、校舍等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上和山腰。该校针对山坡陡峭的地势,从校园左侧起修建一条3米宽的400米环山跑道,在山脚下的山坳里,有三面环山的草坪操场,在操场两端用木料搭成球门,由边得志教学生踢足球。时人留下这样的记载:“有时下课钟声方歇,球场上已腾起一片打球争夺喧闹之声,故足球技术水准,一般都造诣甚高,而体格强健,则是普遍现象。”

元坑中学开学时,最引人注目的是边得志组织的足球比赛。边得志在传教兴学时,常常会携带一只足球,空暇时偶尔会拿来练习踢一下。村民们对这个“活蹦乱跳”的圆球甚为好奇。边得志与乡民接触时发现五华人秉性豪爽,有刚直之风和一股蛮劲,敢打敢拼,似乎天生就有踢足球的禀赋,故边得志早就有在五华普及现代足球的心愿。正是边得志和元坑中学的这个简易球场,吸引了众多青年学子前来学足球,从此,现代足球就这样落户中国广东五华元坑,率先与五华客家人结缘。

由于把足球运动引入中学教育之中,元坑中书馆声名鹊起,当时负笈前来求学者,不但有五华县学子,还有东、梅两江各县和东莞、惠阳、宝安等地的学生。

元坑中书馆先后培育出了魏锦新、江爱其、魏灵圣、李伟容、李华瑞、李其美、李兴横、李法春等中国内地的第一批足球运动员,是足球运动在梅州地区传播的滥觞之地。从1873年现代足球落户五华元坑,到32年之后的1905年诞生了五华籍的“世界球王”李惠堂,这里当之无愧成为中国现代足球的“正脉”所在。应该说,对于中国足球而言,基督教巴色差会的德国籍传教士边得志堪称足球运动传入中国内地的开山鼻祖,而他的同事、法国籍传教士毕安在整个过程中也居功至伟。

4

万保全:致力让中国足球走向规范化

1902年,巴色差会传教士马谟鼎、凌高超与梅县乡绅黄墨村等在梅城北门岗文祠,合作创办务本中西学堂。学校开办时,举行了盛大的开幕礼。地方政府官员出席,向传教士与教师致敬。

1904年,为了突出这所学校由德语教学的特点,校名改为乐育德文学校。由于学生不断增加,校舍迁至梅县城西黄塘新校,又改名为梅县乐育中学。

1914年,梅县乐育中学迎来新一任校长——巴色差会瑞士籍牧师万保全。万保全原是瑞士国家队足球队员(此前报刊资料误将万保全说成是德国国家足球队员),身高一米八多,外貌英俊,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时至今日,在瑞士巴塞尔使命21档案馆内,还保存有几张万保全当年在梅县生活、工作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上的万保全校长完全像一位儒雅的中国学者,头戴瓜皮帽,身着大褂,聚精会神在练书法。

清末民初数十年间,梅州地区足球运动蓬勃发展,五华的元坑、锡坑,梅县的松口、西阳、丙村等地,民间足球运动非常活跃。1907年,侨乡松口创办松口体育会,兴办体育学堂,在体育学堂的体育项目中也有了足球。但是现代足球引进中国内地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在较长时间内还未形成统一的规则,如参赛球员人数与裁判员的资格参差不一,运动规则五花八门,各行其是。

万保全就任梅县乐育中学校长期间,积极兴建校舍、认真组织教学,学校治学严谨,校风优良,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投考全国各类大学多获录取,声誉日隆,成为一所有相当规模的现代中学。

万保全到任后,非常重视足球运动的发展,将校门前草地辟作足球场,并亲自教学生踢足球,足球运动很快传到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广益中学等学校。 1917年,万保全发起组织了由乐育中学、梅州中学、东山中学、广益中学等4间中学参加的梅县历史上第一届中学运动会。万保全为了让足球运动走向规范化,组织成立了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并起草制订了《梅县中学足球联合会临时简章》,这份《简章》现存在乐育中学的资料室里,共有九章十八条。《简章》对联合会的宗旨、代表会成员组成、比赛的时间地点、赛场规则、裁判员、运动员的权利等都有明确规定。如第八条对裁判员资格作出明确规定:“比赛时设公正人一员,由会长指派但须经代表会及比赛之二球队认可。”第十条明确赛场规则:“一校球队之选手经一次确认后须循环为其他四学校之球队比赛,至终不能更动,如遇有意外而必须更动,须于比赛前一星期向代表会声明,经代表会确定理由充分时始得更动。”第十二条则提到了队员的权利与义务:“比赛之各选手须服从公正人之命令,如有抗令者,得由公正人指令退出场外,而该队虽减去一人,亦当以十人作战至终,不能因一人之退出而停止比赛,如公正人有不公正之处分,俟比赛终止时可由该队队长抗议于代表会等。”

万保全倡导成立的足球联合会及足球联合会章程,带动了梅县各项足球比赛的蓬勃开展和规范运行,促进了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对梅县初期的足球运动起到极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当时梅县县城几间设备较完善的中学,如梅州中学、东山中学、乐育中学、广益中学,号称足球运动的“梅城四雄”,实力不相上下。其中,乐育中学足球队因有万宝全校长言传身教而在梅县独树一帜,起到带头大哥作用。梅州中学自1917年黎贯出任该校校长后,对足球运动情有独钟,先后聘请足球高手郑新贵和余克辉担任体育教员,悉心训练足球队,令梅州中学足球队一度称雄岭东。而东山中学也不甘落后,学校仰仗从南洋归来的华侨教师卢柏廷,发挥其足球特长积极指导东山中学足球队,并发挥东中校友会作用,每个年级都组织足球队。广益中学与乐育中学一样都是教会学校,体育运动是强项,校长美国人汲平如又是足球运动的热心倡导和支持者,令广益中学球队技艺非同一般。这四间中学经常举办校际足球赛,对垒不断,各显神通,比赛切磋成为常态。

一次,乐育中学与东山中学两强相争,万保全身材高大,牛雄马壮,带球直冲如入无人之境。东山中学的后卫赵一肩,身材矮小,不足一米六,在与万保全争球时,万保全抬足拦截,赵一肩为人机灵,情急之际灵机一动,弯身低头从万保全抬起的右脚胯下带球而过,令万保全目瞪口呆。赵一肩这一灵敏之举,一时成为球迷们茶余饭后的笑谈。在万保全的带动下,全县各中小学纷纷仿效,使得梅县足球运动风生水起。可以说,梅县乐育中学是梅州足球史上一个里程碑,从最初的游戏到后来的比赛,是教学促进了足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并且开始有组织、守规矩地有序发展,公平竞赛的精神逐渐深入人心。从学校到社会、不仅足球运动风靡梅州,足球文化的根源也深深扎在了这方厚土。

综观梅州足球的历史,可以梳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清末民初从1873年将足球引入元坑至1929年强民足球队成立之前,称之为“萌生与酝酿期”,也是欧洲传教士把现代足球的“火种”传入梅州的时期。其二是1929年强民足球队成立,特别是温集祥执掌强民体育会征战南北、民间足球力量蓬勃发展时期,称之为“成熟与拓展期”。其三是2010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制订《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之后至今,可称之为“振兴发展期”。

回顾梅州足球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客家人敞开胸怀接受现代文明的缩影。依山而居的客家人,敢为人先开展足球运动,这种开放、求新的思想观念,塑造了客家人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奠定了梅州作为“足球之乡”的历史地位,更激发起今天客家人继续奋勇拼搏、光大足球运动的强大自信心!

(作者系深圳市客家文化交流协会主席、《客家人》杂志总编辑、梅县强民体育会名誉会长,研究员)

责编:刘晨村 版式:黄艳 校对:刘洁瑛

供图:刘奕宏 连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