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梅州宗教 千佛塔
南汉金石缘 千年佛门因
千佛塔
来源:本网   时间:2016-10-10 11:59:29   浏览:-
字号:

梅州日报 梁 威

以千佛宝塔为中心,整个寺庙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

以千佛宝塔为中心,整个寺庙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

  【关键词】

  南汉铁塔

  南汉国(917-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割据政权,创始人刘公式于公元917年在番禺称帝创建,其统治区域位于现今广东、广西两省区及越南北部。当时被称为敬州的今梅州地区也在南汉国统治的疆域内。南汉国崇信佛教,兴建了不少佛寺。今广州光孝寺内,留存着东、西两座形制大体相同的铁塔。东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十年(967),塔呈四方形,7层,塔高7.69米。塔身有近千尊佛像。西铁塔原有7层,今仅存3层,残高3.l米,铸于南汉大宝六年(963),是我国现存的有确切铸造年代的最早大型铁塔。梅州千佛塔寺内的铁塔铸建于南汉大宝八年(965),与光孝寺东、西两铁塔是同一时期、同一风格的建筑。

  丛林宝刹

  千佛塔寺是一座实行丛林制度的佛教寺庙。丛林原指禅宗的僧团制度,故又称禅林。明清之后,则泛指所有汉传佛教寺院制度。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前期,梅州地区就有了佛教寺庙,佛教开始对梅州以及周边地区产生影响。由于之前梅州地区的佛教规模比较小,大多未按照佛教丛林寺庙的建制规格进行寺庙建设与管理,所以产生并流行起了佛教香花这种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佛教仪式。千佛塔寺是一座丛林宝刹,遵守俗称清规戒律的丛林寺庙各项规章制度,并在20多年里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梅州地区知名的正信女众道场。

  【问迹寻踪】

  “江水何曾涸,依然千尊佛。风帆都去尽,沙鸟独留痕。”在梅城东郊的大东岩上,二十余年间,在地方政府和海内外善信的匡助下,由一座荒山变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佛教圣地,它就是现今的千佛塔寺。

  岭南明珠 琉璃净土

  从市职校沿学子大道往北行约500米,可以看见千佛塔寺的山门,这是一座雄伟高大的石牌门,门上正中有一鎏金匾额,上书:“东方琉璃世界”六个大字,东方琉璃世界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佛的净土。门牌坊为六柱五门结构,正中最大门左右楹联为:“世界客都召唤全球游子回归心灵故土,人间佛国包容六道众生共入华藏玄门。”

千佛宝塔顶层供奉有数千尊熠熠生辉的鎏金佛像。

千佛宝塔顶层供奉有数千尊熠熠生辉的鎏金佛像。

  穿过大门牌坊,即可纵览千佛塔寺全貌。寺庙坐东向西,占地约300亩,以千佛宝塔为中心,依山拾级而建。整个寺庙建筑群相当宏大,错落有致,呈轴对称之形。正面依次为放生池、天王殿、在建的药师坛城、大雄宝殿、千佛宝殿,左右两侧还有财神殿、祖师殿、观音阁、地藏阁、药师殿、三圣殿等建筑。自天王殿而上,只见各殿屋顶都是清一色的金黄色琉璃瓦,画檐雕梁。殿宇前后左右佳木葱茏,以菩提树和罗汉松居多。特别是千佛塔脚下的千佛宝殿,六条青龙花岗石穿花雕刻石柱挺立在正门前,殊为壮观。殿中供奉的毗卢遮那大佛,端坐于由一千尊小金佛构成的金莲之上。

千佛塔殿供奉的毗卢遮那大佛,端坐于由一千尊小金佛构成的金莲之上。

千佛塔殿供奉的毗卢遮那大佛,端坐于由一千尊小金佛构成的金莲之上。

  左右两侧供奉十八尊金身罗汉,墙上则是二十四诸天及文殊、普贤说法巨型壁画,出自西藏名家之手,栩栩如生。殿中经声梵呗,梵音悠扬,朝拜者络绎不绝,不啻为人间净土。

  一塔凌空起 千佛降云来

  出了千佛宝殿,徐步登上殿后的石阶,一座挺拔巍峨的八角形石塔矗立在眼前。宝塔高耸云天,气势宏伟,其拱门、飞檐、拱斗均具古典建筑的特色。这座石塔高36米,首层直径10米,共9层。塔身为纯石结构,均用红、白花岗石砌筑。夜晚时分,塔灯高照,佛光四溢,被誉为岭南明珠。塔前的石阶下面有一尊一米多高的大肚弥勒佛,神态栩栩、笑口常开。登上石阶来到塔门前,拱门上书刻着“千佛宝塔”四个大字,左右两边还有一副楹联,联曰:“功德积层层,面向众生安乐;尘寰平扰扰,愿祈千佛加持。”撰书者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

  我们沿顺时针方向绕塔一圈,只见第一层四周用浮雕雕刻有监牢地神、韦驮天将以及四大天王像,高大庄严,神态威武,不觉心自虔虔。进入石塔内,眼前是一座古朴的七层铁塔。这座铁塔铸于南汉大宝八年(965),塔高4.5米,宽约1.6米,由生铁铸造而成。塔身第一层为八角形,有铭文。二至六层为方形,最高的第七层呈尖顶状。二至六层方隅下均有塔檐,宽十数厘米,檐角有栩栩如生的昂头蟾蜍,是为系铃之处。按每层四面计算,二至六层分别有308尊、268尊、228尊、148尊、48尊小佛像,合计1000尊佛像,故名千佛塔。第四层还有四尊大佛,分别为东方善德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相德佛、南方旃檀德佛。佛像造型皆敛袖盘坐于莲花之上,轮廓清晰,神形兼备。

  登上石塔,内墙有浮雕有千尊汉白玉佛像,各层门均有高僧大德题联。最高层处有一口大钟,并供奉有数千尊熠熠生辉的鎏金佛像。塔顶尖端嵌着一座七层小石塔,构成了塔中有塔,塔上有塔的独特景观。站在塔顶凭栏眺望,江水滚滚,庙宇鳞次,无限风光尽收眼底,使人不禁吟哦起千佛塔寺住持明慧法师所作的一首《浪淘沙》:“古塔历千秋,岁月悠悠,吾梅文物第一流。几更沧桑达盛世,面目重修。伟绩绕神州,青史长留,妙高峰顶望全球。静听风铃敲雅韵,顿息尘忧。”

  瑶图万岁 佛缘千年

  千佛铁塔底座第一层有一面铭文,铭文曰:“敬劝众缘,以乌金铸造千佛塔七层于敬州修慧寺,创塔亭,供养虔,繄归善土,望皇躬玉历千春,瑶图万岁。然愿郡坛□□,□□康平,禾麦丰饶,军民甯□,□雨顺调,□境歌咏。□□□□方隅,次以九宥三涂,□□□乐,亡魂滞魄,咸证人天。□□周围,常隆瞻敬。以大宝八年乙丑岁大吕之月,设斋庆赞。”丘逢甲在其所作的《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铁塔歌》中称赞此铭文:“词近尔雅,书亦具体颜平原。”据《金石志》记载,三代之后,刻金多用阳识,此铭文用阴款尤其难得。

  从铭文可知,千佛铁塔铸建于南汉大宝八年十二月,即公元965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铁塔最初在梅州修慧寺中,后不知何故迁移到齐洲寺内。齐洲寺故址位于今学子大道市艺术学校附近,而修慧寺寺址不详,也有人说齐洲寺即是修慧寺改名而来,难以考证,这两座古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乾隆初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将千佛铁塔从齐洲寺移至东山岃。

  同治四年(1865),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部流窜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嘉应州遭遇战火侵袭,千佛铁塔因此略有损毁,并未完全毁坏,但其后为群儿毁伤,日久遂圮。戊戌政变后,著名邑贤黄遵宪因支持维新变法,遭到贬黜。光绪二十六年(1900),归家后的黄遵宪在邻居家发现塔铭一方,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想尽办法,四方搜集,得第五层全层、第三第四层之三方及第二层之一方,收集到的残块被他收藏在人境庐中,并作《南汉修慧寺千佛塔歌》以记之,歌中有句曰:“星流雨至时事改,风轮转劫无不坏。铜壶滴漏几须臾,倏忽到今九百载。金蚕往往卖珠市,玉鱼时时出银海。康陵荒废马坟空,此塔金身岿然在。”同时,黄遵宪叮嘱翰林温仲和把千佛塔的记载添补进新修的《光绪嘉应州志》。

千佛宝塔底层存有铸于南汉的七层铁塔。

千佛宝塔底层存有铸于南汉的七层铁塔。

  转眼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时任梅县县长彭精一和驻防军师长黄任寰谈及此塔颠末,于是同到人境庐察看铁塔残块。见铁塔堆积于沙砾之中,殊不起眼,决定由师部拨款,在原址修复此塔。他们按照宋朝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八角亭样式,修建八角亭和围栏,以供养千佛铁塔。1935年,塔亭筑成,红柱绿瓦,颇为美观,亭内筑一水泥塔,将千佛铁塔的残片移贴于水泥塔上。塔亭岿然立于东山冈上,旁立谢贞盘以黄任寰名义撰写的碑记。与梅江桥遥遥相望,梅江白浪滔滔,蔚为壮观。梁伯聪先生曾作诗赞曰:“千佛镌金式四方,岿然一塔矗高冈。保存南汉流传迹,前后遥遥有二黄。”

  今日,登上东山中学图书馆后的小山冈,仍可看见当年所建的八角亭,亭顶分四层,八柱分立四面,亭中石塔犹存,只是铁塔移走后,八角亭人迹日稀,路径渐迷,四周茂盛的树木遮隔远处的梅江。亭后立有一根方形石坊,四面刻有黄遵宪和丘逢甲的千佛铁塔歌以及千佛塔的沿革记录。

东山中学图书馆后的八角亭,石塔犹存,铁塔已移走。

东山中学图书馆后的八角亭,石塔犹存,铁塔已移走。

  新中国成立后,千佛塔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随着时势变迁,千佛塔被围在了东山岃下新修建的钢铁厂内,民众瞻仰不便,失去了文物价值。1990年春,由明慧法师发起提议,在普同塔院后的莲花山头兴建九层花岗石塔,保护文物。这一善举,得到政府、社会贤达以及众缘善信的支持和响应,旋获省文物部门的批准“同意迁建,经费自筹”。经过多方筹资,石塔在1991年12月奠基兴建,兴建过程中,把之前山上的梅州著名女诗人叶璧华墓地迁建于旁,并建起了璧华亭。1993年石塔封顶完工,把南汉千佛铁塔修整补铸后,迁于石塔之内。至此,这座梅州最古老的金石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千佛塔寺规模越来越大,先后接管了油岩寺、祥云庵,开辟了大觉禅寺,现有150多位比丘尼在此过丛林生活,晨钟暮鼓、求禅问道,是梅州最大的正信佛教道场。

  【逸闻轶事】

  文人关注佛教的异同

  古直先生写过多首有关千佛塔的诗歌。他的学生彭精一与黄任寰在东山岃上修建好千佛塔亭后,他作一首七律赞道:“曾共彭生步塔冈,塔冈风景尚微茫。江山终古供千佛,诗记同时得二黄。裘带雍容宜眺咏,人间欢喜愿安康。年来剩有田园梦,欲近冈坡写草堂。”他的好友钟一鸣读过后,不以为然,作《次古层冰千佛塔元韵》一首,其诗曰:“古塔重看镇塔冈,登高怀古感苍茫。遥遥华胄夸炎汉,娓娓清谈误老黄。幻想佛天开市道,虚殚民力饰平康。即今国步尤艰险,取笑前人燕处堂。”诗语批评南汉政权以崇佛巩固统治的做法。两位民国梅州文人作诗针锋相对,对佛教评判的视角不同,不禁令人莞尔。

  策划:张德祥 黄山松

  协调:张柏明 钟伟光

  统筹:刘奕宏

  撰文:梁 威

  版式:黄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