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 通知公告 梅州市渔业防寒抗灾应急措施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通知公告
梅州市渔业防寒抗灾应急措施
来源:水产办   时间:2017-10-19 11:41:45   浏览:-
字号:

一、渔业洪涝灾害应急措施:

(一)检修加固养殖设备

加强加固渔业生产器材,围栏围网及时进行检查维修,补漏洞查短板,防止被大雨和大风摧毁提高排涝能力,加强水利工程,对池埂、堤坝、进排水口等及时封堵,加高、加宽、加固,防止再次溃口或被冲毁;检修电力设施、道路及渔业设备,如增氧机、水泵、投饵机、渔船、网具以及照明等机电设施,确保安全度汛;

(二)增加拦鱼防逃网片

池塘养殖,要畅通水路不让大水冲入池塘造成漫池或冲池埂。要加固防逃网片、溃口处拦网以及大水面网拦设施,以尽量减少养殖品种的逃逸;

(三)补充适量鱼苗鱼种

水灾中要尽量确保鱼种或成鱼安全。水灾过后,采取补放鱼种或并塘的办法,保持鱼池中合理的密度;

(四)加强养殖水质调控

暴雨期间,洪水泛滥,水体污浊,各种病原微生物随水流动滋生繁殖,易暴发鱼病,传播疫情。可定期用漂白粉或生石灰20-30kg/m2等药物消毒水体,杀灭细菌;也可使用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兑水搅匀后全池泼洒,每次每亩水面水深1m,二溴海因或二氧化氯用量200g,每20天泼洒1次,不仅能够消毒与净化水质,而且能够预防鱼、虾、蟹病害发生。

(五)提高渔业管控能力

要加强巡塘,坚持每天至少巡塘1次,观察水色、水质变化,鱼类活动、摄食情况和有无浮头、病死鱼现象等,发现残饵剩料,及时清除,以防败坏水质。科学使用增氧机或加注新水,避免泛塘死鱼情况的发生。增氧机合理开机时间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傍晚不开,浮头之前开,连绵阴雨半夜开,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坚持每天开。未配备增氧机械的池塘则要备足增氧药物,以防万一。

(六)合理调整投饲技术

水灾中尽量确保鱼种、成鱼不死不逃,灾后的投喂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高的优质饲料,适当控制投饵量。减少日投饲量,建议调减日投喂量的10%~15%,水质清新后,恢复正常用量;尽量不施肥;投喂时间改为早、晚投喂,时间适当延长。

二、渔业防寒防冻应急措施:

(一)重点防寒的养殖品种

防寒的重点品种是不耐寒的温水性鱼类,梅州市养殖的温水性鱼类品种主要的品种有罗非鱼、鲮鱼等。这些品种耐低温的能力差,特别是鲮鱼6-7℃就会冻死,罗非鱼10-12℃就开始死亡。这些温水性鱼类一般在水温降到上述范围前都必需采取保温措施,否则会冻死,有些即使没有冻死,冻伤后极易诱发感染水霉、寄生虫而大量死亡。为此必须切实做好现阶段防寒和气温回升后的防病防疫工作。

(二)当前防寒应急措施

1、切实加强对池塘养殖鱼类,尤其是罗非鱼、鲮鱼等温水性养殖品种的防寒措施。加强巡塘和对越冬设施的管理,防止保温大棚渗雨、渗水,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加温措施。

2、没有建保温大棚的养殖池塘,可采取加深池塘水深,保证水深在2米以上。进水时尽可能抽取地下水,或者是其它水温较鱼池高的水源,不要抽取水温较低的浅层水,进水时应缓慢少量,不宜一次性大量进水,避免引起不同水温层交流和鱼产生应激反应。并在向北方搭建挡风设施等方法进行保温。

3、有条件的养殖场,可在池塘底部用热水管注入热水,或温泉水,使池塘底部形成热岛,有利于鱼类聚集御寒。

4、尽量减少对上述养殖品种的人为刺激和干扰。若需过塘,操作要细致,防止损伤鱼体,并做好消毒工作;如若起捕上市最好进行一次性清塘。

5、加强病害监测。发现暴发性病害尽快上报渔业主管部门,并做好相应的防治、隔离措施。

(三)防寒防病的管理措施

1、加强水质管理。每天早、中、晚巡塘,监测水温、水质,防止缺氧。

2、露天池塘晚上不能用太阳灯加温,因灯光会引诱鱼虾到池塘表层低温区而冻伤、冻死。

3、尽量不开动增氧机,以减少池塘水上下对流,从而减慢池塘底部水温下降速度,达到防寒目的。

4、已出现冻伤或死鱼的鱼塘,应立即将死鱼捞走,并远离水源掩埋,以免死鱼腐烂污染水体,但不应立即对鱼塘施放消毒药,以防养殖品种产生应激反应而加速死亡。

5、水温回升期,不可急于投喂饲料,避免塘底鱼群因上浮摄食导致冻伤患病。待水温回升稳定后,适当换水,并做好水体消毒与水质调控。水体消毒最好选用刺激性小的碘制剂;并视水质情况可适当使用底质改良剂。同时投喂添加维生素C和鱼油的人工配合饲料。

6、鱼苗繁育场要加强亲鱼保育工作,防止亲鱼受冰冻灾害受伤或致死。待气温回升稳定后,进行亲鱼强化培育,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进行相关鱼苗的人工繁育工作,确保种苗供应。

(四)流行性暴发病的防治方法

在低温阴雨季节,特别是在气温逐渐回升期是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的高发期,这两种病害对淡水鱼类成鱼和鱼苗都危害严重,要注意做好预防措施:一是加强生产管理,强化苗种、成鱼培育,科学投喂,提高鱼体抗病力;二是保持水质清新;三是避免鱼体受伤。

1.水霉病的防治

病因:鱼体受伤并感染真菌引起,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绵霉菌。

症状:感染水霉的鱼卵表面附着一层白色絮状物,在水上看上去象一个个小棉球,如不及时处理,胚胎将死亡。鱼种或成鱼体表好似长了白毛,严重的行动缓慢,消瘦,不摄食,直至死亡。

流行及危害:水霉在淡水水域广泛存在,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均可生长繁殖,不同种类略有不同,有的种类甚至在水温30℃时还可生长繁殖。水霉、绵霉属的繁殖适宜温度是13-18℃。对水产动物的种类没有选择性,鱼体受伤后极易被感染,且在尸体上水霉繁殖得特别快,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的。

预防与治疗措施:

①苗种、成鱼可用2%-3%的食盐水浸泡;

②起捕、运输和过塘时,操作要细致,避免鱼体受伤;

用五倍子末全池泼洒,用药浓度为2-4ppm。④用五倍子末拌饵投喂。每公斤鱼用0.1克(按5%投饵量计,每公斤饲料用0.2克),每天3次,连用7天。

2.小瓜虫病的防治

病原:又称白点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病鱼消瘦发黑,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病鱼头部、身上、鱼鳍等处有许多小白点状的孢囊,并伴有大量粘液,表皮糜烂、脱落,甚至蛀鳍、瞎眼,游动异常,将鱼体与固体物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流行及危害:淡水鱼类都可感染小爪虫。对幼鱼危害尤重。水温为15-25℃时流行,会出现鱼种暴亡现象。

预防与治疗措施:

①预防:把水温调控到20℃以上

②治疗:用青蒿末拌饵投喂。每公斤鱼用0.3-0.4克(按5%投饵量计,每公斤饲料用0.6-0.8克),连用5-7天。

梅州市农业局水产办公室

2017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