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 工作动态 唤醒沉睡土地 激活振兴春水!梅县区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工作动态
唤醒沉睡土地 激活振兴春水!梅县区多措并举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
来源:掌上梅州   时间:2022-05-11 14:40:49   浏览:-
字号:

    “轰隆隆……”记者日前来到梅县区白渡镇村,循声看到一台挖掘机正在对一块撂荒耕地进行复垦整理。经过清表去杂、土壤翻新,昔日荒废的土地被整理成平整松软的农田,这也意味着这块荒地即将重获“新生”。“在白渡镇党委政府和广州市荔湾区驻白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推动下,我们引进企业承租了村里100亩土地实施‘稻虾共生’项目,土地撂荒问题迎刃而解。”凤岭村党支部书记刘绍南说。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也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梅县区紧盯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坚持把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多措并举推动荒地变良田,为农民增收致富扩渠道,也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挂图作战  打通复耕复种堵点

    在白渡镇村布里蔬菜基地,各类蔬菜长势良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杂草丛生的撂荒地,而今重新披上了绿装。”创乐村党支部书记宋达先说,村里集约整合了100多亩撂荒土地,完成“三通一平”后再引入企业种植蔬菜,每年可为46户村民增收6.2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3万元,撂荒地现在已经变成了“增收田”。

白渡镇创乐村布里蔬菜基地以前是撂荒地,现在变成了“增收田”。(吴腾江  摄)


    受农村劳力少、土地耕作难、农业效益低等因素影响,白渡镇各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我们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撂荒地摸底统计,并结合实际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复耕复种‘堵点’。”白渡镇副镇长陈志新告诉记者,该镇将相关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大力引进企业、种植大户对撂荒耕地进行集约化整治。

    为切实解决耕地撂荒问题,石扇镇制定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行动方案。“我们建立了镇、村、组三级工作体系,推行撂荒耕地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对辖区内撂荒耕地情况开展拉网式排查,要求各村如实摸清撂荒面积、撂荒原因及是否具备复耕复种条件等情况,做到分类管理,建立工作台账,有针对性地引导农户开展复耕复种工作。”石扇镇镇长古富强说。

石扇镇中村村村民在查看复耕复种的禾苗长势。(吴丽伶 摄)


    近年来,梅县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大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工作,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针对当前农村撂荒耕地情况,我区采取多项措施加快推进复耕复种,如对撂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取消地力补贴;撂荒两年以上的,要求农户自行复耕,或签订委托书引进企业、能人进行规模化经营。”梅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白渡镇凤岭村,挖掘机正对撂荒耕地进行复垦整理。(吴腾江 摄)


    当前,梅县区正在研究出台相关奖补政策,对各镇(高管会)、村(社区)复耕复种和农业经营主体或农户土地集约流转进行适度粮食规模经营的,给予支持补助。“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鼓励能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经营,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到增产增收,使粮食生产达到规模化、产业化,提高种粮效益。”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种植管理股负责人李建基说。


    强化服务  有序推进复耕复

    在水稻施肥的时节,记者在松口镇下坪村看到水稻长势良好,技术人员正在田边将肥料装进无人机,然后操控无人机在稻田上方匀速飞行,肥料就像白雾一样喷洒在稻田里。“过去稻田施肥全靠人工,种田很辛苦。现在用无人机施肥,100亩田一般只需要三四个小时就可完成施肥,比起传统的喷施肥料,无人机作业既节省开支,施肥效果也更好。”种植户钟志淼感慨道。

机械化作业大大节省了春耕春管的用工成本,同时有利于抢抓时机做好病虫害防治,让作物长势更好、产品质量更优。“我们是跟农户长期合作的,全程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包括病虫害管理、施肥和病虫害飞防等,提高了农田管理效率,随之也带来了效益增长。”技术托管员张冲冲告诉记者,农业社会化服务带来的便利和高效,有利于吸纳带动更多的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畲江镇双龙村集约了300多亩土地种植玉米。(连志城 摄)


    近年来,梅县区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作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抓手,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体系,推动服务需求规模化,促进服务资源整合。“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我们实现了部分撂荒、分散、零星田地的整合和田地连片机械化运作,有力促进村民、农企、托管服务三方共赢。”梅县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股负责人钟利萍说,接下来将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有效解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让撂荒耕地重新焕发活力。

    梅县区还组建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队长的春耕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先行队(突击队),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协调。“我们充分利用春耕生产时机,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同时联合区市场监管等部门及时开展农资宣传和执法检查专项行动,落实农资调运和供应,加强农资保障;并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下乡活动,助力备耕复耕。”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完善服务保障的同时,梅县区还组成6个联合督查组分别对18个乡镇开展常态化督查,重点对省下发图斑中连片15亩以上的疑似撂荒耕地、其他撂荒耕地的复耕复种和春耕生产工作进行督查。同时,区人大常委会将春耕生产和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列入人大视察和专题询问事项,加强人大视察监督,推动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落地落实。


    一田一策  提升土地综合效益

    在松源镇杨阁村一片绿油油的烟田里,成片的烟叶随风摇曳,颇为壮观,工人们正根据每株烟叶的生长情况有选择地进行采摘。“这148亩土地,是我从5个村民小组共100多户村民手里承包来的,花了近半年时间开荒复垦。现在因地制宜实施‘上半年种烟叶、下半年稻鱼共生’轮作模式。”杨阁村党支部书记丘玉峰说。

    如何让撂荒地“活”起来?当前,梅县区按照宜稻则稻、宜豆则豆、宜薯则薯原则,采取间种、套种、轮作等方式,确保荒地“复活”、闲地“生金”。“我们立足土地撂荒现状,科学规划、多措并举,鼓励农户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地类实施一田一策,深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粮食产品供给,为农民增收扩渠道,为乡村振兴添活力,让撂荒地变成丰收的‘粮袋子’。”李建基说。

畲江镇成山村探索“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连志城 摄)


    梅县区还在“特”字上做文章,积极探索特色种养模式。“稻在水中摇,鸭在稻间游。”日前,畲江镇成山村引进乡贤企业集约20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水稻,并通过探索“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走出一条一田双收的新路子。“我们按照一亩田10只至15只的标准,根据田间状况分批投放了3000只鸭子,利用鸭子的杂食性来除草捕虫,等到水稻抽穗的时候把鸭子赶回来售卖,可以实现一田双收。”基地管理人员蓝燕说。

    成山村“稻鸭共生”的喜人景象,是梅县区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整治工作的一个缩影。“当前,我们正积极推广生态立体循环模式,鼓励农户因地制宜将水稻种植与家禽或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综合效益,也希望以此进一步调动农户种粮的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梅县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廖国英表示。

    自开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以来,梅县区各乡镇复垦撂荒地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让一片片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可耕种的良田。据统计,去年至今,该区已完成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面积15017亩,其中省核定大于15亩连片疑似撂荒耕地图斑1753亩。今后,梅县区将继续紧盯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目标任务,将任务落实到镇、到村、到地、到人,采取强有力措施,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让撂荒地变“希望田”,并逐步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文字:梅州日报记者 吴丽伶

图片:梅州日报记者 吴腾江 连志城

特约记者:冯森达 王雅

编辑:李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