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 工作动态 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论梅州落实“百千万工程”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工作动态
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论梅州落实“百千万工程”
来源:南方+   时间:2023-02-22 08:49:22   浏览:-
字号:

    强囯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强国。梅州作为广东的生态发展区,农业农村具有基础性地位。在落实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梅州要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让优势成趋势

    梅州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边远山区,不是出江达海的沿海地区,大工业大商贸一直不是很发达。梅州耕地面积166.01万亩,居全省第三,是广东的重要粮食产区。梅州拥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产业园25个,有较大规模的柚果、丝苗米、茶叶、乳鸽等大宗农产品,其中梅州金柚品牌价值113.27亿元,位列广东农产品之首。2020年梅州森林覆盖率74.52%,位居全省第一,林业经济包括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大。梅州常住人口387.69万人,农村人口占47.62%。梅州外出务工人口150多万人,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以上市情反映出,梅州发展农业具有比较优势,农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产业,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

    但潜在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动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历史上看,农业要培养出几个优势产业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经过引进种植、改良培优、扩面提质、打造品牌、开辟市场、研发加工等若干阶段,才能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梅州柚作为广东柚果产业的主导产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至今,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种植面积达61.01万亩,产量94.12万吨,产值76.3亿元,但柚果深加工仍然停留在研发阶段,没有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

    因此,我们要抓住省委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机遇,从梅州的资源禀赋和实践经验出发,按照“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的阶段目标要求,确定好重点县城、重点镇村、重点产业,对有基础的做大做强,对有条件有潜力发展的培优壮大。重中之重是以农业主导产业为中心,对有前景的新品种新产业要敢试敢干,做好新一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起步之年夯实主导产业的基础,形成不可逆转的良好趋势,推动梅州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让问题选方法

    党的十九大部署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梅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对贫困人口摆脱了贫穷生活。农村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农村越来越好,但有的农村却逐渐凋败。梅州的县镇村高质量发展,难点重点在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前几年梅州抽取24个村庄为样本进行调查,发现边远农村空心化比较严重。

    主要表现:一是人口越来越少,24个村庄户籍人口8529人,总劳动力4859人,其中外出务工3381人,外出务工人数占总劳动力69.58%,青壮年基本上都“逃离”农村。二是土地荒芜化。宅基地空心化,24个自然村2389幢房屋,有1029幢是闲置房屋,占比43.07%,出现“新房圈老房,村心不见人”现象。耕地空心化,抽样的空心村总丢荒耕地有近230公顷,土地丢荒率高达40.10%。三是农业收入萎缩化。据调查,抽样空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562.9元,与同期梅州农村地区的平均水平相比,少42%左右,只有同期广东农村地区的一半。四是公共服务水平低下。大多数空心村村组织处于瘫痪半瘫痪状况,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环保设施利用率不高,形同虚设。五是社会问题突出。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就读职业技术学校,多达70%则在中考后走上打工之路。此外,农村建设杂乱问题突出。由于多种原因,客家村落宗族共同体与地缘共同体逐渐解体,由大家族向小家庭变迁。村镇建设规划工作长期滞后,相当一部分农民认为老房子是祖业,再穷也不能拆祖屋,无论是庭院菜地、自留地,还是承包的耕地,想在哪儿建就在哪儿建,导致很多新宅占用了责任田。

    面对千差万别的乡村、千变万化的农情,落实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统筹兼顾、分类施策是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分类分批分期推进的办法,抓两头促中间。对好的要加大总结宣传力度,形成示范效应;对差的要加大建设整治力度,形成后发优势:对中间的要给政策普遍支持,推动主动发展、从容建设。在统筹之下,要敢于放弃“空心化”严重的村庄,对一些地处边远,特别是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自然村,采取整村搬迁的办法,把有限的政策资源集中用到大多数人能受益的具体项目上来,再造一批新农村。

    梅州的镇区通过开展多轮次小城镇、中心镇、特色镇的分类建设,总体上有了好的变化,但要成为农村加快发展的引擎、成为农村若干区域性的小中心,不免还是“小马拉大车”,力不从心、作为有限。目前,镇一级的功能不够强大,需要按“事权”的需求,进一步放权强镇。赋予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县一级的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权能,让中心镇发挥出小城镇的功能作用,带动农村区域发展。

让主队打主场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三农”工作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农民和干部都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不少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从顶层设计到方案制定,从资金筹备到项目推进,更多由政府“一揽子”包办。一些干部认为乡村振兴是“农民的事”,政府主要提供资金支持,对乡村振兴系统谋划、战略谋划不够。

    要按照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工作队伍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青年农民、复员退伍军人、各类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总结换届选举时选拔优秀村“两委”班子为镇领导班子成员的做法,每年在镇领导班子职位空缺时,拿出一定比例优先选拔年轻优秀的村“两委”干部,在镇一级培养专家型一线领导干部。

    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自2013年以来,全省培育高素质农民130081名(含农业经理人9172名),梅州市约占全省的8.2%,与梅州农业大市的现状极不相称。要以新型职业为导向,支持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等农业职业教育,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骨干龙头企业等主体发挥培训功能作用,加强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认定。对培育对象基本情况、产业效益、扶持情况、认定情况等及时更新完善,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为高素质农民提供信息技术、土地流转、金融授信等政策支持,力争用3—5年时间,使梅州市高素质农民数量倍增,带动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作者:张达宏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