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 工作动态 “转变作风·书记谈”|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工作动态
“转变作风·书记谈”|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梅州电台新闻台   时间:2023-05-17 08:57:06   浏览:-
字号:

  

图片


    今天上午10时,梅州市农业农村局(梅州市乡村振兴局)局长罗伟纯、梅州市农林科学院院长卓国宁上线梅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节目《行风热线》,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主题,就我市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发展、惠农强农政策落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农业品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林产业科技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和市民沟通、交流。

图片

上线嘉宾: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梅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伟纯(中)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卓国宁(右)

梅州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  徐杞文(左)

图片

访谈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和乡村振兴局在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如何转变作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镇村特色产业、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伟纯答:农业农村部门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牵头部门,是全市“三农”工作的主管单位,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融湾高质量发展、加强作风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踔厉奋发、竞标争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产业兴起来、村庄美起来、人心聚起来,以实际行动书写梅州乡村振兴新篇章,尽全力把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压得更稳更实。

    一是着力守底线。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创新防返贫救助保险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是着力兴产业。做好“科技兴农”“品牌强农”的工作,培育培强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柚果、茶叶、稻米、蔬菜、预制菜5大产业提质扩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扩面增效,持续打响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等“梅字号”农业品牌,全力打造湾区“菜篮子”、后方大农场。
    三是着力抓示范。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农房管控风貌提升奖补办法,传承客家农耕文化,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对存量农房进行微改造,对新建农房进行引导和管控,推动形成古镇与良田共存、产业与乡村共兴的乡村新貌。
    四是着力促改革。积极创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今年6月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平台,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试点,实施农村改革破题攻坚行动,增强乡村“造血能力”。
    五是着力转作风。优化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政审批事项100%网上受理、100%网上办结”。推进模范机关、“零投诉”“无信访”单位创建,培育奋起直追、竞标争先的新风正气,为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


访谈

    市农林科学院将如何结合工作实际,转变作风,推动农林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指导服务的呢?


梅州市农林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卓国宁答: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更好推动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于2020年组建成立的科研单位,设置有林业、果树、茶叶、粮油、微生物、水产、蔬菜、花卉、动物科学和植物保护10个研究所。承担全市农林产业发展应用基础研究、瓶颈技术突破、新品种引进、培育培选、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等任务。如何转变作风抓落实出成效,我们将切实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农林科学院平台、技术和团队优势,加强科研攻关,强化科技支撑,不断增强科技服务惠农惠企能力,服务推动梅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梅州苏区加快振兴共同富裕。

    一是坚持以申促建,推动农林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对标国家、省级科研创新平台标准,不断推进种质资源圃(场、库)、科研实验室、培育培选基地和省级工程中心建设。

    二是坚持创新团队引领,推动产业科研攻关。聚焦梅州优势农林产业发展,组建梅州柚、客家炒绿、客都米等创新团队,强力推动产业瓶颈攻关。同时,发挥高学历人才聚集优势,实施博士、硕士、所长“三个领衔”项目攻关,力争取得更多科研突破和成果。

    三是坚持借势借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省农科院梅州分院和省林科院梅州分院平台作用,加强项目策划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及本市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运用市政府支持农林科学院开展机制创新试点的机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服务梅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坚持科技服务惠农,强化科技支撑助推乡村振兴。聚焦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整合全院专家资源,组建18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和16支“轻骑兵服务队”,通过开展“百专家联百企”大行动和科技特派员下乡活动,开展技术指导和农技培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是突出作风建设,增强班子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创建“模范机关”为抓手,突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增强为民服务的本领,推动组织优势、人才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图片

梅州市人大代表 黎添祥(右)

梅州市政协委员 李奇(左)


议:

梅州市人大代表 黎添祥:

    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我有几点提议:

    一、加强对村庄的规划建设,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对村庄公共空间的整治力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电网,可综合开发光伏发电再生能源,保障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医疗物资供应。

    二、鼓励农村土地采取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来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培养一批农村专业技术人才,保障返乡、下乡、回乡、就业创业人员的优待政策。

    三、盘活乡村闲置资源,鼓励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民宿等农旅新业态。

您提的这些建议很好。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村庄格局风貌融入乡风乡韵乡愁,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金谷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鼓励人才下乡、返乡、兴乡,促进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集约流转,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努力。


答:

    您提的这些建议很好。接下来,我们将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村庄格局风貌融入乡风乡韵乡愁,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带;认真组织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金谷计划”,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鼓励人才下乡、返乡、兴乡,促进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加快推进农村土地集约流转,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等等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努力。


梅州市政协委员 李奇:

    近年来,我市把推进农村撂荒地复耕复种作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创新探索土地多种形式流转,推行了租赁制、股份制、托管制、代耕制等多种模式,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然而我们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梅州耕地资源十分宝贵,所以,整改撂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作为农业企业,也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复耕工作,但整改农村撂荒问题需要持之以恒的长效机制,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站在农民的立场考虑问题,“撂荒”实属无奈之举。

    土地之所以“撂荒”,其根本原因是种粮收益低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严重消耗了粮食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好处。虽然近些年粮食消费价格大幅上涨,但主要体现在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销售等一系列费用的增加,农民没有得到实际利益。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以老幼居多,他们只耕种一部分田地保证自家口粮,剩余的田地由于劳动力不足无法耕种。另外,现在季节临时工日工资在200元以上,农民无法负担请人耕作的工钱,因此土地撂荒。同时,因为种粮一年比不上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导致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农村人口流失严重,进而加剧土地撂荒。

    对于农业企业来说,除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成本逐年增加外,土地流转费用也是逐年提高,这对规模化经营形成了很大压力。由于季节性农资投入量较大,企业资金需求量剧增。然而,企业自身抵押资产不足,融资渠道有限、融资难度大成本高等制约了农业企业的发展。虽然有政府奖补投贴担资金,但项目较多、单项额度偏低,且资金多头管理,对困难企业的帮扶精准度不够。这些无形中增加了生成和经营成本,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这也会影响农业企业参与整改土地撂荒工作积极性。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撂荒”难题,动力在收益,关键在政策。我们要千方百计探索长效机制,群策群力解决谁来种、怎么种、谁受益的问题。

    现在国家有农业生产补贴、信贷、保险“三位一体”的粮食生产支持和保护体系,但是好多农民并不知道或者不清楚。所以,希望农业部门加大利农政策的下乡宣传,或者由驻村干部、村委帮助农民进行相关流程申报和跟进落实。同时,鼓励和支持合作社、供销社等三农服务主体为小农户集中采购农资等生成性服务。


答:

    李委员从生产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紧缺、土地流转费用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这是直接影响种粮效益,造成耕地撂荒主要根源,分析比较客观全面,也给我们抓好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探索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长效机制,是我们政府和部门关注的焦点和认真研究的课题,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一是在政策制度方面,除抓好耕地地力补贴、水稻保险、粮食考评等政策落实外,还将出台《关于切实防止耕地撂荒确保粮食安全责任追究办法(暂行)》,压实各方责任。

    二是在经营模式方面,依法鼓励推进土地集约流转,像兴宁叶塘镇引进一拖集团开展宜机化改造,推进“小块田”变“大块田”,实现耕地连片适度规模化经营。

    三是在市场开拓方面,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粮食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创建自主企业品牌,着力打造“客都米”等区域农业特色品牌,拓展市场,提升效益。

    四是在金融支持方面,探索运用金融保险,创新撂荒地复耕复种贷款产品;同时鼓励各地申报地方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专项债,为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提供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