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5月26日上午,梅县区侨乡村水稻种植基地热闹非凡,田里,飞防无人机正在打药,田边,挤满了前来围观的村民。
“开眼界了,没想到这机器那么高效。”村民们议论纷纷。“无人机解放了我们的双手。”农户吴标华管理着200亩地,去年将田托管后,发现成本降下去了,今年再次托管。
“以前这200亩地要打药,最起码得请12—15个人连续作业3天,现在机器不到两小时就搞定了。”吴标华介绍。
地处粤北山区的梅州是农业大市,存在着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人口老龄化、土地细碎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等情况,要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近年来,梅州不断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形成政府搭台、农服组织唱戏、农户受益的良好局面,有效破解农民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等问题。
“目前我们有60多个员工,托管面积10万亩以上,撂荒地1.7万亩。”梅州市志颖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颖介绍,随着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一批年轻人开始返乡创业,投入该行业中来,让乡村振兴有了新活力。
为全力推进梅州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2022年,梅州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梅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并将农业社会化服务纳入《梅州市进一步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府“1+1+N”政策体系。
目前,梅州已建成县级生产托管运营中心8个、镇级服务中心77个,培育村托管员1236人、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8个,入选名录库的服务组织139家,“县生产托管运营中心+镇服务中心+村托管员”三级协办体系基本建成,累计为5.89万农户提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43.02万亩。
据悉,接下来,梅州将加强统筹谋划,坚持集中连片、愿托尽托原则,整合服务需求和资源,加强协调各县、镇、村对接农服组织,集中打造水稻种植托管示范田,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割、统一烘干等“六个统一”方式推动梅州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巩固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
【南方+记者】魏丽文
【通讯员】张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