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25日,由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办,梅州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承办的“柑橘黄龙病高效防控学术交流与现场观摩会”在梅州召开。国家、省、市等农业农村部门的有关专家领导,近20所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广东、广西、江西、湖北等国内柑橘产区的企业代表和梅州当地的种植大户共150余人参加会议。
梅州是全国著名的金柚之乡、蜜柚之乡,也是全省唯一的“脐橙之乡”。据统计,梅州市柚类种植面积65万亩,总产量108万吨;柑橘橙类种植总面积7.8万亩,总产量11万吨。梅州柚是梅州最大的农业产业,近100万人融入农、工、贸全链中从业创业,种植面积占全省90%、全国1/5,是全国第二、广东最大的柚子产区。
在柑橘产业发展中,黄龙病风险不容小觑。黄龙病传播速度快,染病后的柑橘树会出现叶片黄化、斑驳,果实畸形、变小、着色不均等症状,最终导致树势衰退、死亡,可在短时间内使大片柑橘园遭受毁灭性打击,给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产业发展。
受教于周边省区和省内几个产区的教训,自2012年始梅州市农业农村部门一方面“抓产业”组建梅州柚协会,另一方面“抓科技”构建“外援专家+内源专家+乡土专家”三位一体的智囊团,同时派出专队赴广西、江西等地多次交流学习。之后,根据梅州柑橘产业分布与特点,采取“驱邪+扶正”双管齐下的理念制定整套方案,于2013年正式启动了柑橘黄龙病十年综合防控行动。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梅州市练成了以防控木虱为第一要务,“精准用药、动态清零、及时补种”为核心的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组合拳”,取得显著成效。
梅州市农业农村局原总农艺师古广文在交流会上介绍,梅州的这个“组合拳”有三个核心要点,一是先灭杀木虱再砍病树,防止因砍树震荡导致木虱逃散而扩展传播;二是对原来的“刀砍(病树)、火烧(树体)、下毒(石灰消杀)”传统操作进行了改良,特别不再耗时费力挖树根,贴地皮砍病树后直接覆土掩埋,大大降低人工;三是当年就可以在缺棵处补种大苗,既方便与周边树体一体化管理,又能快速止损,广受果农推崇。
据统计,“十年综合防控行动”下来,梅州新种柑橘类果树14.2万亩,柑橘总面积已超72.8万亩。近些年来全国柑橘产业科技的几次大型会议都在梅州召开。2022年,该套“扶正+驱邪”综合防控机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4日的交流会上,重庆师范学院教授邱宝利总结了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柑橘木虱传播黄龙病菌的生物学机制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成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袁会珠向大家展演了飞防技术在梅州的应用研究,梅州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李国华向大家介绍了梅州柚“扶正”生产经验,广东省农科院研究员钟云介绍了柑橘脱毒苗在梅州的应用等。此外,来自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研究员邓明学、南昌大学教授夏斌、赣南科学院研究员方贻文、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解凯东等各自分享了各省的黄龙病防控有益探索,大家“共向”而行、“共享”经验、“共想”未来,交流真诚而热烈。
25日,与会嘉宾一行前往梅州市平远县八尺镇赖志刚脐橙园,现场观摩柑橘园微雨弥雾药剂喷施和疫区果园黄龙病动态清零保质生产技术。据了解,平远县中行镇奇士农业有限公司赖志刚通过“组合拳”不仅保住了染病老果园,还于2016—2017年连续扩种10000株脐橙大苗,基地面积从原来的150亩扩大至400亩。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张国庆表示,梅州的这套“组合拳”通过大量实践已汇聚起很多表观经验、表型数据、实用参数,基本完成了“汇数”乃至“治数”阶段,应乘风而上予以标准化、机械化、数字化适配,尽快形成易掌握、易操作的智能化终端设备,让黄龙病的快速辨识和科学防控普惠大众,尽快走向“用数”新阶段。
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主任刘玉涛表示,接下来,将把这个“组合拳”在南方数省柑橘产区推荐复制。但“驱邪”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扶正”,柑橘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既要传承遵循“插秧下田,种果上山”等的老人言,也要借力科技和众人合力探索“信息化提升全链效能”“机械化解决谁来种地”“品牌化倒逼质量溯源”等的新前沿,传承上世纪90年代“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范,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改革和创新的今天再树丰碑。
南方+记者 魏丽文
实习生 孙静海
通讯员 罗宏炼 黄绍华
供图 梅州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