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在社区中实施的刑事执法活动,如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以下简称社矫对象)的教育和改造,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是司法行政部门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兴宁市司法局通过 “六个一线”工作方法,多措并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面对面”走访,防控督查在一线。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部署全市社区矫正疫情防控工作。局班子成员纷纷带队到20个镇(街)司法所进行实地走访,通过检查各司法所监管场所疫情防控措施,了解司法所防疫物资保障、“一问一测一码”落实、工作场所消杀、在册社矫对象近期离兴请销假和接种新冠疫苗等情况,全面系统开展督导督查工作,督促推动各司法所抓严抓紧抓好社矫对象监管工作,落实落细落好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推进社矫对象接种新冠疫苗工作,做到应接尽接,确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社矫对象保持“零感染”。
二是“点抓点”负责,工作落实到一线。严格实施《社区矫正法》,积极发挥兴宁市社区矫正委员会作用,夯实基础、筑牢根基 ,在业务推进上求实效,在组织建设上求突破,在管理功效上求提升,在工作落实上求作为,有力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水平全面提升。通过集中培训、会议研讨等方式,明确社矫股、各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他们的工作技巧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对社矫对象的有效监管。同时,构建以司法所为领导,村(社区)委会、社区矫正工作小组为参与主体的联合矫正工作机制,加强与各级相关单位的联系,做到信息畅通、行动一致,达到详细掌握社矫对象动态、开展针对性监管和教育的效果。
三是“实打实”帮扶,困难解决在一线。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到位的前提下,坚持开展重要节日节前爱心帮困、特殊对象未成年人子女关爱等帮扶工作,让有家庭困难的社矫对象能够安心接受社区矫正,积极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如:以春节前夕为节点,对兴宁市13名家庭困难的社矫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并送上慰问金,为他们送去司法行政的关怀。走访中,与社矫对象及其家属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要积极面对生活,树立信心,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振奋精神。同时,要求社矫对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区矫正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服从监督管理,顺利度过矫正期。通过对各类人群、各种方式、不同方法针对性开展帮扶工作,彰显司法行政部门“柔情”本色,融洽了矫正教育关系,为今后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是“心贴心”沟通,心理疏导到一线。以“线上+线下”工作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社矫对象增强情绪管理能力,缓解心理压力,激发其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再社会化、降低再犯罪率的效果。“线上”通过“粤矫通”APP每月定期开展线上心理课程学习,涉及与他人相处、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犯罪、情绪调节、压力应对方法、情绪控制等课程,帮助矫正对象合理对待因工作或生活而造成的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克服负面情绪,培养积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至今累计开展了6期线上心理课程,累计1214人次参与,学习时长累计超1610小时。“线下”通过以博爱社工机构心理咨询师为主导,以各镇(街)心理咨询室为平台,开展心理测试、心理疏导、沙盘游戏治疗、发放心理健康读物等多种形式心理辅导,目前共有矫正对象134人次接受了心理辅导。
五是“网连网”教育,遵规守法在一线。借助“智慧社矫”力量,在对社矫对象日常监管中充分运用“广东省社区矫正管理信息系统”“月报道人脸识别管理系统”和“天翼云呼系统”等,严格落实电子定位监管核查要求,做到“日定位、周听声、月见人”,力求零脱管、零漏管。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部署,特别是对社矫对象请假审批、外出管理等,无特殊情况不批准社矫对象外出,因特殊原因确需请假外出的,必须严格审核外出事由、外出时间、外出地点,消除疫情传播风险。请假外社矫对象每日必须通过“司法E通”APP上传考勤和位置信息,确保全面掌握行程动态,督促社矫对象安全按时返兴报到。
六是“手拉手”帮教,结对帮教到一线。积极开展“精神上扶心、生活上扶困、就业上扶技、发展上扶业、智力上扶学”等分类帮扶工作,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活用社会各类资源,帮助就业困难的社矫对象解决就业问题,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早日融入社会。如:今年2月,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正在读中专的社矫对象陈某,现处于实习期,今年想考大专,但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想通过打工来赚取学费,兴宁市司法局了解情况后,积极链接资源,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陈某最终被某企业录取。这种“授人以鱼、授人以渔”的工作方法,帮助引导社矫对象走好了“回归”路,不仅“授之以鱼”,解决了他们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授之以渔”,让他们拥有了面对新生活的信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