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生态环境局 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前公示 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变更) 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变更) 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前公示
来源:梅州市生态环境局   时间:2019-09-18 16:09:00   浏览:-
字号: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批准《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变更)环境影响报告书》,为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强化公众参与,现予公示5个工作日,如有意见,请在公示期内来信或来电向我局反映。

联系地址:梅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三楼环保窗口,邮编:514021

联系电话:0753-6133820传真:0753-6133820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该审批直接涉及其重大利益关系的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以书面形式提出听证申请。

项目

名称

建设单位

建设

地点

环评

机构

项目概况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公众参与情况

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变更)

广东博大高速公路有限公司梅大分公司

起于梅江区三角镇,与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的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至梅江区三角段相接,途经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大埔县银江镇、大麻镇,止于大埔县三河镇,接梅大高速公路三河至省界段起点(梅大东延线)

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

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起于梅江区三角镇,与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的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至梅江区三角段相接,途经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雁洋镇,大埔县银江镇、大麻镇,止于大埔县三河镇,接梅大高速公路三河至省界段起点(梅大东延线)。梅州市梅县至大埔高速公路梅县三角至大埔三河段工程于2009年1月取得梅州市环境保护局批复(梅市环审【2009】69号),项目已于2010年5月开工,2014年12月31日全线建成通车。工程总投资59.57亿元,其中环保投资为3541.49万元。在实际建设时,因部分路线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地质不符合施工条件等因素,针对路线方案进行了适当调整,根据《关于印发环评管理中部分行业建设项目重大变动清单的通知》(环办[2015]52号),项目实际路线与原设计对比,线路累计变化达到原环评线路长度的30%以上,发生了重大变更。

项目变更后,主线全长61.233km,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为100km/h,整体式路基宽度为24.5m,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全线共设特大桥1698m /2座、大桥19941.86m /65座、中小桥695.66m/11座;隧道12011.5m/9座;涵洞127座、天桥2道;互通立交5处,分离立交2处;收费站5处,服务区1处(分为东区和西区,不包含加油站),管理中心1处。项目路线涉及生态严格控制区路段共2处,其中主线路段位于昆仑山隧道段,总长约3.3km,大麻连接线路段位于起点开始的一段,总长约150m,其余路段不涉及生态严格控制区。项目穿越大麻镇韩江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陆域和水域,穿越长度约760m,在韩江大桥K51+90~K52+255处涉及跨越河流,路线跨越处河面宽330m,涉水桥墩10处。

1、生态保护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项目按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的要求,继续完成公路边坡、中央隔离带、互通立交区以及服务区等范围内的植树种草工作,以达到恢复植被、保护路基、减少水土流失等目的。对于边坡、弃土场、施工便道、隧道口等植被尚未完全恢复的地方,加快植树种草工作,尽快使植被得以恢复。进行植被恢复时,建议使用当地乡土植物。定期对防护工程和绿化工程进行养护。

本项目目前已建成试运营,沿线进行了绿化建设及植被恢复,除少数弃渣场、立交桥底复绿效果不理想外,其他区域生态环境恢复良好。本项目穿越生态严格控制区评价范围内及附近的野生动物类群多为适应森林、灌丛、农田、河流水域等生境的种类。通过现场调查及走访可知,公路的建设运营对本段野生动物的生境影响并不大,公路已运营四年,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在施工前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公路的阻隔对野生动物的迁徙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项目主线和连接线共设置涵洞127座,桥梁78座,这些通道可以满足沿线动物正常的迁徙活动。

2、声环境保护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项目已落实的声环境保护措施有:在公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人群密集路段共设置吸声式声屏障54段,总长度7548m,总面积17642m,其中路基段总长2270m,桥基段总长5278m。

近期补充对超标的敏感点路段加装隔声屏障,加装隔声屏障总长度2386m。中远期进一步对预测超标的6个敏感点加强跟踪监测,结合噪声监测结果实时安装隔声屏障。针对敏感点不适于采用隔声屏障,建议对敏感点临路第一排建筑安装通风隔声窗,同时可在敏感点与公路之间空地密植乔灌结合形式的绿化带,进一步降低对敏感点的不利影响。

3、地表水环境保护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项目已落实的水环境保护措施有: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西阳服务区(东站及西站)等服务设施共建成4座地埋式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各自处理能力为7.5 t/h、5 t/h、12.5t/h、12.5t/h。在耕和大桥、三乡互通匝道桥、主线1#桥(k31+350)、银江河大桥、韩江大桥、三河隧道、梅谭河大桥、深度1号大桥、A匝道桥等桥面及两端等共设置13处污水收集设施和沉淀池。

针对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需进一步落实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如下:加强沿线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西阳服务区等服务设施配套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保证污水经处理后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放。加强对沿线跨河桥梁桥面径流收集设施和沉淀池的巡查维护,及时疏通收集管线和更换老旧管线,避免桥面径流或发生泄漏的危险品直接进入水体。

工程沿线服务设施生活污水通过地埋式生化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水质达到《广东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后排放到周边灌渠,服务设施对周边水环境影响不大。在保证路面、桥面径流收集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初期径流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较小。

4、环境空气保护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西阳服务区东站及西站、丙村中心站、大麻中心站等食堂或餐厅,各补建1套静电油烟处理装置,餐厅油烟处理后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 18483-2001)经烟囱引上楼顶天面排放。加强运输散装物资如煤、水泥、砂石材料及简易包装的化肥、农药等车辆的管理,在高速公路入口进行检查,运送上述物品需加盖蓬布。

由于项目目前的主线交通量仅在工可营运中期交通量的21.25%-36.23%之间,不能完全反映项目营运中后期的交通量,因此报告书对项目营运中后期的大气环境分析采用原环评报告中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原环评报告中的预测结果,运营期NO2和CO的浓度预测结果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运营期汽车尾气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5、风险防范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运营期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水域路段发生事故时危险品直接泻入水体或者车辆直接掉进水体,导致污染物泄漏引起水污染。

针对白宫水、梅潭河、银江、韩江、三乡水等跨河水体,项目在桥梁跨越部分设置了完善的桥面径流收集系统,设沉淀池。日常状态下,桥面雨水收集至沉淀池,经过收集、过滤、沉淀后排放,满足环境保护要求;事故状态下,能确保事故废水不外排,经应急池收集后统一外送处置。为防止车辆撞断防撞栏坠入水体,桥梁防护栏提高至最高等级SS级,采用加强型防撞栏,护栏高度提高至1.1m。对K51+90~K52+255路段穿越大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路段中的路基部分采用防渗边沟措施,使得运输危险品车辆在遇到紧急突发事故时,排水边沟能顺利将危险性液体拦截,同时不会发生渗漏污染外部环境。对敏感路段桥梁设置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完善大桥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标线、照明设施、可变信息板、交通隔离与防护设施、防眩设施、监控设施等。

6、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及主要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通过制定和宣传法规,禁止乘客在高速公路上乱丢饮料袋、易拉罐等垃圾,以保证行车安全和公路两侧的清洁卫生;服务区、中心站、收费站等沿线服务设施均设置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由垃圾车定期运至附近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置。在公路运营期,公路收费站、中心站、服务区等沿线设施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交由环卫部门处理;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后交由专门的餐厨垃圾处理公司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

7、穿越生态严格控制区的生态减缓措施和环境影响

根据《报告书》(报批稿),项目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划定的生态严格控制区,项目主线生态严格控制区内路段共3.3km,其中隧道长度约2.7km,高架长度约0.6km;大麻连接线生态严格控制区路基长度0.15km。项目目前已建成试运营,在施工过程中及施工结束后,均采取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对公路两侧、隧道进出口等进行植被恢复,栽植树木、种植草皮。

项目在生态严格控制区主线段全部采用隧洞+桥梁的方式穿越,桥隧比达到100%,全部穿越路段桥隧比达到95.2%,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野生动物的阻隔影响。通过现场调查及走访可知,公路的建设运营对本段野生动物的生境影响并不大,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在施工前后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本项目环评报告书已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要求进行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公众反馈意见。现场调查问卷共发放个人问卷250份,回收有效个人问卷238份,回收率95.2%。其中91.59%的被调查者支持项目建设,8.41%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无调查者持反对意见。

2019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