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水务局 水务要闻 梅州地改市20周年水利建设成就回顾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机构 > 市水务局 > 新闻动态 > 水务要闻
梅州地改市20周年水利建设成就回顾
来源:本网   时间:2008-09-09 10:24:00   浏览:-
字号: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源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环境的决定因素;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地改市以来的20年,在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梅州水利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可持续发展水利、现代水利、实现人水和谐为目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依法治水,科学治水,梅州水利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盛况,无论是投入之巨、建设之快,还是成效之大,都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年间,梅州水利建设投资资金累计达到80亿元。从1988年的年投入5700多万元,到2007年的年投入近10亿元,水利投资逐年增长。全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发供用电、供水的水利水电体系。到2007年底,全市已建大小水利水电工程3万多宗,其中蓄水工程9713宗,总库容13.9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8.20亿立方米,包括大型水库3宗,中型水库16宗,小型水库654宗,塘、坝9041宗(含库容1万方以上的山塘1533宗),有效灌溉面积56.13千公顷;引水工程10756宗,引水流量每秒87.81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9.17千公顷,其中万亩以上灌区16处,灌溉面积19.94千公顷;修建水闸61座;修建江河堤围478条,堤围总长910.3公里,捍卫耕地37.13千公顷、人口280万人;其中万亩以上堤围12条,总长199公里,捍卫耕地21.27千公顷、人口95.42万人。
【防洪工程建设]】 在汲取“86”洪水的深刻教训后,地改市以来,梅州累计筹资16.38亿元投入城镇防洪工程建设,精心构筑梅州防洪安全体系。梅州城区防洪治涝工程从1987年底至1992年初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加固改造后,从1993年起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以地换堤”、“堤防费质押贷款”等方式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加固建设,使梅州城区昔日低矮单薄的土堤变成目前雄伟壮观的梅州大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梅州城区“一江两岸”靓丽风景线;在梅州大堤建设模式的辐射带动下,梅县、蕉岭、大埔、丰顺、五华、兴宁、平远等县(市)的县城防洪堤和部分镇重点堤围也按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加固改造;到2008年,全市按50年一遇标准完成堤围加固建设72.6公里,按20年一遇标准完成堤围加固建设180.8公里。梅州大堤和各县(市)县城防洪堤的高标准加固,不仅为城镇提供了牢固的防洪屏障,更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促进了经济发展。
【蓄水工程建设】20年间,完成了五华益塘、兴宁合水、市直梅西、平远富石等15座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新建清凉山中型水库蓄水工程为梅州城区提供清洁饮用水源,对600多宗小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水利工程年供水量超18亿立方米。
【小水电建设】20年来梅州小水电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梅江干流合江、龙上、三龙、西阳、丙村、单竹、蓬辣滩等7级梯级电站顺利建成,韩江东山水电站等正在抓紧建设;梅潭河、石窟河、程江河等一级支流基本完成梯级开发。到2007年底,全市小水电站1383处总装机容量达到71.75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2亿千瓦时;20年间小水电装机净增55.25万千瓦。1987至2000年,全市六县一市一区先后通过了全国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达标验收;2000至2005年,梅县、五华、丰顺三个县列入“十五”农村电气化建设并通过验收;2006年又有大埔、丰顺两县列入“十一五”农村电气化县建设规划。通过小水电与大电网互补,全市镇、村、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100%、99.88%。
【农田水利建设】经过20年奋斗,梅州整治田间排灌系统89.72千公顷,拥有机电排灌工程788宗29214千瓦,有效有效灌溉面积达117.9千公顷,保证灌溉面积达100.55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93.12千公顷,全市农田水利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人畜饮水】地改市以来,梅州认真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其中2004年至2005年投入12647.47万元,建成农村饮水解困工程115宗,使46.76万人饮上洁净水;规划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将使125.1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水库移民】地改市以来,梅州投入6.34亿元实施省人大水库移民议案,扶持种植水果3.01万亩,经济作物1.05万亩,造林种竹1.35万亩,养殖禽畜一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1637宗,维修或新建道路747.8公里,解决饮水工程555宗,修房14.8万平方米,建房116.1万平方米,解决水库移民生产生活中遗留的突出问题,扶持发展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了移民的居住条件,为移民群众脱贫奔康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水土流失治理】20年来,通过实施人大水土流失整治议案,梅州累计投入资金3.5亿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278平方千米。修建拦沙坝等水土流失防护工程拦蓄泥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善了水土流失区的生态环境,使梅州大地呈现一片绿水青山的良好生态,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施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2006年梅州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梅州水利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在完成市三防会商系统硬件建设后,市三防指挥系统与梅州水文分局实现了光纤联网,随时可获取全市150个雨量报汛站实时降雨量,完善了益塘、合水、梅西等一批重要水库的水情遥测系统,提高了我市对山洪灾害的监测能力和预测预报水平;全市水利工程数据库、三防PDA预警系统、防汛指挥多方通话系统等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梅江干流梯级电站实时监控系统正在抓紧建设。梅州三防指挥系统建设和水利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使梅州防汛决策、调度及水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升。
【民生水利建设】为解决韩江、梅江沿岸重点堤围防洪标准低、沿岸群众年年遭灾问题,2007年,梅州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加固达标建设列入省防灾减灾工程项目并全面展开,投资10亿元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加固建设,在2010年前全面完成。为切实解决梅城内涝问题,投入2656万元对梅州大堤七孔闸、老黄塘、东桥、南门等电排站按20年一遇24暴雨1天排干标准全面扩容改造,扩容2280千瓦, 2008年底前基本完成。实施省人大机电排灌工程建设议案项目51宗及梅县金盘、蕉岭河东等非议案机电排灌项目,城乡机电排灌能力大大增强。威华茶场、平远黄花陂、蕉岭东联灌区、长潭东西灌区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开展民生水利建设,解决水利隐患问题,使梅州城乡防灾减灾、保障民生的能力大大提高。
【水利改革】这20年,是梅州水利建设和管理进入更科学、更规范的时期,也是水利深入改革的时期。水利工作从为农业服务为主,进一步扩大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民生纾困服务。蕉岭、平远、梅县等相继进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建立起水务局,变“多龙管水”为“一龙管水”,取得了较大成效;按照水利工程的公益性、准公益性、经营性分类标准,在2008年底前完成水利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基层水管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广蕉岭县成立村级水利协会的做法和经验,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管问题;采取“以地换堤”、“水利收益权质押贷款”、企业和社会能人捐资帮助水利建设方式、方法筹资建设水利工程等等;这些探索和做法,为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利管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营养。
【精神文明建设】地改市以来,梅州水利系统积极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和行风评议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领导班子团结、思想坚定、作风正派、清正廉洁,工作务实、富有战斗力;水利干部职工勤勤恳恳、工作任劳任怨,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团结向上、干净干事创业的良好工作氛围。市水利局先后获得人事部、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水利部“全国水利系统水电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省委、省政府“抗洪救灾模范集体”,省政府“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实施省人大水库移民议案先进集体”、“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梅州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单位”、“市先进集体”、“市抗洪救灾模范集体”、“机关作风先进单位”、“市机关挂钩扶贫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年间水利建成的成就,不仅夯实了梅州工农业基础,还在抗御自然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方面,在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方面,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充分显示了它的基础地位,发挥了命脉作用。农村水利工作的全面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新农村建设。20年的阔步前进和改革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后,梅州将继续加快水利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水土保持、饮水安全、节水灌溉等水利工程建设,奋斗三年完成韩江梅江沿岸180公里重点堤围除险加固;努力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农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规划计划等水利工作的改革;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稳定可靠的城乡供水体系、坚固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良性循环的水环境保护体系、科学高效的工程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的水利法制体系和长期有效的水利投入保障体系;努力为梅州“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图一 高标准加固改造后的梅州大堤南堤中心坝段河堤新貌。
图二加固改造前的梅州大堤南堤中心坝段河堤。
图三 高标准加固改造后的梅州大堤南堤梅江桥至剑英大桥段新貌。
图四 加固改造前的梅州大堤南堤梅江桥上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