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字体:
    对比度:
梅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梅州市统计局 数据解读分析 2004年我市经济形势走势及明年展望 2005-1-20
2004年我市经济形势走势及明年展望 2005-1-20
来源:本网   时间:2005-03-18 11:40:49   浏览:-
字号:

2004年我市经济形势走势及明年展望

2004年我市各级进一步贯彻落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使经济保持稳步、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将有关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2004年经济运行主要情况及特点
1、生产总值增长较快,增长幅度创十年来新高。据初步统计,全市累计完成生产总值271.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52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15.37亿元,增长19.2%,第三产业增加值86.75亿元,增长11.4%。生产总值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08.7%,比上年同期完成计划任务进度加快6个百分点。从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上看,比去年同期增长12.3%,比计划要求快1.3个百分点,比我市“十五”计划要求平均递增9%的速度快3.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是十年来最高的。
2、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增幅居全省第二,总体财政首次实现对国家净贡献。2004年全市经济形势较好,促进了税收的增加,据统计国税收入33.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0.63%,地税收入12.1亿元,同比增长33.5%,从而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较大。全市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5亿元,完成年度预算计划任务的121.9%(自然口径),同比增长36.5%,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增幅20.6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二,除五华县和兴宁市增长较小外,其余各县(区)均大幅增长。按区域测算的全市总财政收入为47.22亿元,扣除财政支出41.95亿元后,实际我市总体财政首次实现对国家净贡献5.27亿元。
3、“三驾马车”对经济拉动比较协调。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值分别增长16.5%、14.9%和18.6%。
(1)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房地产投资有所降温。据快报,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实际完成69.05亿元(不含高速公路投资),比上年增长22.3%。投资结构中:基本建设投资26.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8%;更新改造投资15.72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71.4%。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降温,投资额为12.79亿元,同比减少1.2%。县(市、区)中城镇以上单位投资增长量和增长幅度较大的有梅县,达25.19亿元,占全市投资额的36.5% ,比去年同期增长50.8%。2004年我市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高速公路投资预计达24亿元左右。
(2)商品消费需求增加,市场物价有所上升。2004年,全市共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其中县及县以上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72亿元,增长16.73%,县以下完成49.39亿元,增长12.9%,城市商品消费增长快于农村消费增长3.83个百分点。2004年我市国内消费回升较快,走出多年比较疲软的阴影,步入比较正常年景的消费轨道,对拉动经济发展的贡献是比较积极的。2004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4%,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从分类看,价格上升较快的有:食品类和居住类,同比分别上涨8.5%和4.8%;价格下降较大的有衣着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同比分别下降4.3%和2.2%。自2004年10月份以来我市物价上涨幅度有所回落,国家宏观调控效果明显。
(3)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前11个月累计全市完成贸易出口总额2239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6%(新口径,即不含保税区出口的5083万美元)。其中国有企业出口7251万美元,增长4.2%;“三资”企业出口3699万美元,比减35.3%;私营企业出口11442万美元,增长84.3%;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增幅最大。2004年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103宗,比去年同期增加13宗,合同协议金额2.46亿美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9亿美元,增长42%。分县(市、区)利用外资最多的是市直达6229万美元,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兴宁市增长207.8%。
4、工业生产形势喜人,发展势头较猛。在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一年多来,我市工业呈现较猛的发展势头,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全社会工业总产值280.9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6.55亿元,比去年增长29.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3.2个百分点;各经济类型的工业实现全面增长,其中国有企业份额最大,增速最快。特别是“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02.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5.7%,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利税总额32.9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7.7%,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八大骨干企业”完成产值77.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49.2%,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利税完成33.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2%,比重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5.87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2个百分点。除市直外,各县(市、区)中工业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为梅县,完成增加值17.18亿元,占县域工业增加值的47.5%;增长较快的有丰顺县、大埔县和五华县,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5%、25.7%和24.8%。规模以上工业效益良好。1-11月累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4.02亿元,同比增长79.93%,其中利润总额7.47亿元,增长27.8%,税金总额26.55亿元,增长1.03倍。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51.99%,同比提高19.31个百分点。除五华县、大埔县外其余各县(市、区)工业效益明显回升。
5、农业生产稳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今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农产品价格大幅回升,从而大大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虽然今年下半年天旱严重,但我市农业形势仍比较稳定。据预计,农业总产值可达105.66亿元,比上年增长3.07%。我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梅县金柚、平远脐橙、茶叶、甜竹笋、花卉等生产销售形势较好。订单农业,特别是“公司+农户”的模式效果显著,深受农民欢迎。如丰顺县温氏养鸡带动400户农户养鸡,户均获利2.5万元以上。2004年梅州优势农产品基地有较大发展,如平远新种脐橙5000亩,丰顺新种甜竹笋4000亩,梅江区新种花卉1000多亩。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也比较明显,2004年156家农业龙头企业产值30.9亿元,带动农户26.8万户,每户增收2280元。
6、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4年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9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4%;人均消费性支出6529 元,增长5.7 %,其中食品支出2928元,增长15.6%。预计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109元,同比增长7.5%(未剔除物价因素)。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我市经济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成就表明,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个梅州”发展战略是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是符合梅州实际的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在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全市GDP增长速度仍落后于全省水平。我市经济发展速度虽创十年来增幅新高,并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任务,但仍落后于全省增幅水平,同时与山区市对比,就增长率而言仍有差距。
2、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较低。据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109元,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只增长3.7%左右。虽然超额实现了全年计划增长目标,但就增长率而言,与全国、全省相比,仍有差距。这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左右,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其次是从事非农产业收入下降。
3、城镇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近年来我市大抓招商引资,创办企业,开扩了许多就业渠道,大大增加了劳动力的就业机会。但由于我市新增劳动力基数大,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的人员就达近万人,加之国有单位加快改革转制,流向社会的失业人员增多,城镇劳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九月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21.75万人,比上年减少4778人,不少原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中年职工单位转制后离岗在家,找工作困难,生活较困难。
4、中小企业资金比较紧张。针对部分行业经济过热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对刚刚起步的我市经济发展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据反映:首先是金融资金投放上得到严格控制。12月末全市贷款余额比年初仅增长4.09%,比上年同期增幅低8.11个百分点,比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低8.21个百分点。如果扣除高速公路贷款,实际上应为负增长。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增幅为-1.96%,其中:工业贷款-14.47%,建筑业贷款-7.6%,三资企业贷款-28.31%,私营企业及个体户贷款-40.68%。
5.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制约初步显现。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典型的粗放型,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2004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长12.3%,突破历史水平,但同时也靠能源高消耗支撑,如全社会用电量达37.51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工业用电量达27.5亿千瓦小时,增长22.8%。另外虽然我市是煤炭生产较多的市,但由于今年电力供应紧张,各电厂均满负荷生产,加之生产水泥用煤又增长20%多,使我市煤炭消费需求急剧增加,煤炭价格上涨70%多,因此煤炭还需从龙岩等地大量输入。另外国家统一治理超限超载车辆对我市经济影响凸显。汽车短、长途运输费上涨1倍左右,对我市企业来说由于运输路线长,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如有的企业由于原料要从外面进来,产品要运出去销售,每吨的运输费比治理前增加了2-3倍。同时铁路运输车皮和公路货运车辆也较紧张,使大宗产品如铁矿、水泥难以运出去,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6.经济大环境偏紧,对我市今后经济发展影响不可低估。首先,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我市报省和国家审批的大、中型新建项目难度增大;二是全国、全省经济降温,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市经济发展拉动力将减弱,特别是对我市资源型产品如水泥、铁矿石等产品生产将受影响;三是由于宏观调控的需要,国家财政将减少赤字预算,这样,基础建设项目,特别是国债投资项目将减少,并且集中在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如南水北调等上,对山区扶助力度可能减弱。
 7、粮油等食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仍在高位运行。我市部分食品价格仍保持一定高位,给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带来一定影响。据抽样调查,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分别同比上升25.8%、13.4%、13.5%。我市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金额平均增长15.6%。所增支出中主要是因为涨价而引起的。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71.9%的城镇低收入户家庭月均食品支出额因价格上涨同比多支付50多元;43.8%的城镇低收入户对食品价格上涨承受有困难,48.1%的有很大困难。
  原材料价格涨幅较高。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约10%左右,涨幅同比扩大7个百分点,也是三年来最高的涨幅。39个大类行业中有38类价格上涨,有25类的涨幅超过5%,占总数的64.1%。工业生产的投入产出价格呈"高进低出"态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56%,比原材料购进价格低3个百分点左右。37个大类行业中有29类的产品出厂价格低于原材料价格。据调查资料显示,煤炭、油价上涨对我市交通运输、火力发电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一定影响,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利润减少,经营风险加大。
8.冬季旱灾对经济影响严重。当前持续几个月的旱情,对冬种的影响很大,如果旱情再不能解除,还将进一步影响我市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
三、2005年我市经济总体走势展望
由于今年国家采取“双稳键”的宏观政策,预计全国经济发展将稳定增长,同时我市积极落实“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加之上年在建项目有525个,2005年新投产工业新增产值可达30亿元以上,经济发展后劲较足,因此,展望2005年,我市经济仍将较快发展,但增幅将有所回落。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达到300亿元左右,增幅可望达10.5%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将在3%左右。农村劳动力将进一步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可望增长15%左右,其中工业主导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主要是由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重视发展工业,实施“工业梅州”发展战略,再者是前两年和上年工业技改和投资项目增多,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因此,工业对我市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将加大,另外,由于2005年我市招商引资将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投资规模仍将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也将增加,但增长幅度将不大。第三产业中,国内消费品市场恢复回升较快,消费热点有所形成,加之服务业将有较大发展,预计第三产业将保持12%左右的增长。

供稿:梅州市统计局 撰稿:综合法规科 韩垂尚 第1期(总第388期) 200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