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城市居民收入、支出同步增长
──2004年1-9月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简析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国民经济呈现稳步、协调、健康的发展。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和支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居民家庭收入稳步增长
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月份我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982.87元,同比增长8.4%,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其中人均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1、居民工薪收入提高是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从可支配收入构成来看,工薪收入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7.8%,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主体。1-9月人均工薪收入为4058.77元,同比增长18.8%,工薪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其中人均工资及补贴收入为4036.47元,同比增长18.8%。增加主要原因是去年10月份的调资及今年我市较大幅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生活补贴及通讯补助的滞后影响。
2、居民经营净收入增加是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另一个因素。1-9月人均经营净收入485.2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3倍。经营性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增加。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下岗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减免部分税收项目,使我市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为提高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和扩大就业面提供了机遇。二是个体经营规模扩大,效益好转。
3、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较大增长。今年1-9月以来,人均财产性收入98.69 元,同比增长69.7%。主要是居民家庭财产性收入基数低,出租房屋收入增势强劲所致,1-9月份人均出租房屋收入88.23元,同比增长56.8%,反映出家庭财产性收入形式构成开始改变,居民出租闲置房屋逐渐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主体,是居民家庭投资收益的新渠道。
二、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保持小幅的增长
今年1-9月,我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735.73元,同比增长1.9%。居民在收入稳步提高的同时,消费也稳步上升,八大类消费支出呈现“四升四降”的态势。食品、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衣着、杂项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居住、交通和通讯均有不同幅度下降。
1、食品类支出增幅较大。“民以食为天”,一向是居民消费龙头的食品类1-9月居民人均支出2172.43元,同比增长17.2%。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45.9%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居民的饮食格局不断优化。由“量”向“质”、“温饱型”和“享受型”转变。如:水产品,糖烟酒饮料,糕点、奶及奶制品人均分别支出为137.26元、211.75元、76.90元,同比上升22.6%、29.5%和18.8%。受物价指数上涨的影响,1-9月人均粮油类、肉禽蛋水产品和蔬菜支出为381.36元、957.13元和213.49元,分别增长39.8%、16.6%和2.7%。此外,市民饮食消费的观念发生转变,在外用餐消费逐渐成为一种饮食消费时尚,在外用餐人均支出242.54元,同比上升2.6%。
2、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持续升温。市民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投入,使精神文化向高品位、多元化发展。市民节假日外出游览,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已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一项内容。1-9月,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504.07元,同比增长4.6%。其中:文化娱乐用品 125.73元,同比增长35.7%,文化娱乐服务为118.08元,同比增长11.9%。
3、衣着类消费支出保持小幅上升。1-9月居民人均衣着类支出183.78元,同比增长3.9%。其中:人均服装消费支出142.29元,与去年持平;鞋类支出为36.78元,同比增22.3%。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更注重穿着打扮的个性化和舒适性,强调色彩的协调,鞋袜和衣帽的搭配。近年来,梅州市出现了不少服装品牌专卖店,市场上的服装琳琅满目,价格适中,也刺激了居民购买衣着的欲望。
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较大回落。1-9月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266.37元,同比下降37.1%,其中:耐用消费品同比下降38.2%。随着家庭设备拥有率逐渐饱和,更新换代高峰未到,零星购买或少量更新是当前消费的特点。平均百户居民家庭已拥有空调器113.50台、电冰箱79台、洗衣机89.50台、消毒碗柜67台、淋浴热水器99.5台、排油机77台、微波炉56台、饮水机50台,耐用消费品已趋于饱和状态,居民购买欲望有所下降。
5、医疗保健类支出有所下降,滋补保健品消费上涨。1-9月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75.99元,同比下降15.0%。其中:药品费支出186.33元,下降23.2%,医疗费59.10元,同比下降35.8%。受去年“非典”疫情引发对部分药品抢购风的影响,由于去年药品、医疗费支出的基数高,致使今年医药费支出回落。此外,滋补保健品消费同比上升1.01倍,表明了居民的保健意识逐渐加强。
6、居住消费有所下降。1-9月人均居住类消费639元,同比下降14.3 %。主要是人均住房装潢支59.60元,同比下降18.0%所至。但燃料类支出同比上升11.9%,主要受国际原油市场油价的持续高位上扬,带动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
三、居民社会保障意识增强
随着我市社会保障范围的扩大,社保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我市居民社会保障支出明显增加。1-9月人均社会保障支出319.98元,同比增37.84%。其中: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月人均174.86元,同比增31.80%;个人住房公积金月人均113.40元,同比增50.2%;个人交纳医疗基金月人均27.10元,同比增46.12%。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社会保障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忧患意识增强。
四、值得关注的问题
1、今年1-9月,我市居民收入、支出虽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从全省来看,总体水平偏低,消费需求仍显不足。一方面,由于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高收入家庭的消费意愿不强,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居民家庭对收入增长预期不高,消费相对保守。抽样调查资料显示:9月底存入储蓄存款人均860.60元,同比增48.5%。9月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余额为274.75亿元,比年初增加35.15亿元,上升14.7%。可以看出居民舍不得消费和持币待购的心理。居民储蓄意愿较强,消费倾向下降,不利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2、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今年1-9月城市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高低收入家庭居民收入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抽样调查显示,最高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21.1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66.38元;最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14.87元,比去年同期仅增加372.17元。高收入户的收入增长是低收入户的5.4倍。
3、食品涨价导致低收入居民家庭消费质量有所下降。我市市场物价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反弹,至今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同比呈上升趋势,粮油类价格上涨带动其它以粮食为原料的其他食品价格的连锁上涨。1-9月,粮食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9.6 %、油脂上涨10.6%,猪肉上涨25.0%、禽类上涨3.1%。低收入家庭因收入低,收入渠道窄,限制了其消费支出,食品价格上涨,更增大了其食品支出的比重,调查资料表明,1-9月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高达55.4%,比全市居民平均水平高出9.5个百分点。1-9月,低收入家庭人均消费大米65.96 公斤、油12.49公斤、猪肉22.23 公斤和禽类6.03公斤。其中,大米、油的消费量同比分别增长14 .5%和18.3%;猪肉和禽类消费量分别下降18.5%和14.7%。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低收入家庭消费水平低、生活质量也低,主要是通过增加粮食消耗,减少肉和禽等食品来消化食品涨价因素。
4、最低收入户的社会保障低。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虽然解决了大部分居民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低入户收入水平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金极为有限,无法获得有效的社会保障。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月最低收入户的居民人均社会保障22.98元,仅占全市居民人均社会保障支出的7.8 %。其中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22.98元,占平均数的7.8%;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基本为0。
五、几点建议
1、要大力提倡科学消费观,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适时加大价格政策调控的力度,刺激消费,拉动经济不断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树立“敢于消费、善于消费、科学消费”的理念。
2、有关部门要增加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收入渠道,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收入,增强居民对物价上涨承受能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低收入群体,做好城市“低保”工作,适当提高“低保”标准。确保低收入等弱势群体正常生产生活,不断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保体制,做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供稿:住户科 撰稿:李文兰 第25期 2004年10月